标题 | 《北冥有鱼》教案 |
范文 | 《北冥有鱼》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冥有鱼》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北冥有鱼》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庄子名言积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激趣导入 了解庄周,初步感受其风格及地位,解决学生读好的问题,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的能力,感悟课文主旨,体会句子的妙处,初步感受庄子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补充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刚刚开始诵读国学,对于庄子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哲学学生很难理解。 经过几次跟读、带读之后,学生能够流利、通顺的朗读,但是断句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课后作业背诵《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第1课时 北冥有鱼 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鲲到底是何物!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学习《庄子》特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重点字词梳理 北冥(míng) 鲲鹏(kūn) 抟(tuán) 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3.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文言句子翻译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明确:这种鹏鸟在海水运动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目标导学三:理清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1.合作探究,文章层次分析。 明确: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3.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进行分析。 明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意思是说,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的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目标导学四:品味语言,体悟《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1.大鹏是怎么来的?它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明确:大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赏析句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明确: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和想象。 3.结合《庄子应帝王》一篇,简单说说庄子散文的特色。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明确: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课前导入生动有趣,学生们兴致很高,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得比较顺利,将学生们喜爱的影视动画与文言文学习相结合,对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有较大的帮助。 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较仓促,学生对于庄子思想的感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第2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我们刚播放的视频是一场关于“鱼”快乐与否的辩论。视频的结尾说,从逻辑上讲,庄子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惠施。但这句话好像还有弦外之音,好像不从逻辑上讲,庄子便赢了似的。为了一探究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同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 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固:A.固不知子矣(固然) B.子固非鱼也(本来) (2)文言句子翻译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明确: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了;您本来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乐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目标导学三:活动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情景模拟,选一人扮演庄子,一人扮演惠子,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辩论对话。 2.请同学说说这场争辩谁是胜者。 明确: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会知道鱼的心理呢? 3.这段辩论十分巧妙,请你说说它“巧妙”在何处。 明确:“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在于,除了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4.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试作分析。 明确: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他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篇幅短小,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注重在学习重点字词中理解句子文意,从而理解故事的寓意。 不足之处:文章较浅显易懂,课程设置稍显简单,一些细节问题没有特别注重,可能有知识点会遗漏。 《北冥有鱼》教案 篇3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读庄子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庄子的故事导入 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帅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2400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 二、介绍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国: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3.翻译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课外延伸 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平。 《北冥有鱼》教案 篇4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北冥()抟扶摇()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树()斥鹌() 蓬蒿()沮丧()泠泠()数数然()恶于待()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难道(其真无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 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 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 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 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 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 ⑤按时(学而时习之) 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北冥有鱼》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 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2.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记述、记载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名称、名字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声名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图谋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放弃、放下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北冥有鱼》教案 篇6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5.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 )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 (3)众人匹( )之(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北冥有鱼》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主席: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主席……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北冥有鱼》教案 篇8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北冥有鱼》教案 篇9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3、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板书设计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对比) (2)小年不及大年 (对比) ——补充验证前文 人(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四、写作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