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端午节教案 |
范文 | 关于端午节教案模板集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教案模板集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端午节教案模板集合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4、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作业布置】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 辅佐—— 诬陷—— 流放—— 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 (1)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 (2)屈原为百姓( ) (3)屈原( )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 现在的端午节( )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作业布置】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人民 悲痛 悲愤 包粽子为国捐躯 吃粽子、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教案模板集合2一、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2、引导学生珍惜并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 3、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辩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调查走访,查阅资料。 2、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交流。 三、教学准备: 分小组搜集并整理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二)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别称吗?(分小组汇报成果并补充)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也很多,你都知道哪些?(学生分组交流) (三)活动二:端午讲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 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 (四) 活动三:端午话习俗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 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课件展示: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4、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5、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 种琳琅满目。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你知道吗?(学生自由交流) (五)活动四:端午颂诗词 同学们都搜集了哪些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呢?(学生交流分享) (六)活动五:谈感受,激发情感 今年端午节你打算怎么过?(学生交流自己的计划。) 五、教师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相信我们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最后老师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传统文化课,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以后的时间里努力学习,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关于端午节教案模板集合3第一阶段:联结与建构 教学目标:能对端午节的习俗理解图画的含义;能朗读儿歌,感受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能理解“挂”、“缠”、“系”等词语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完整的故事;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挂香蒲、划龙舟等。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教师说一个挂于粽子的谜语,请幼儿猜猜谜底。示范:“四个角、四个面、六条棱;外面穿着一件绿大衣,中间系着一条白腰带;摸上去软绵绵,掂一掂沉甸甸。”(向幼儿展示彩线纸粽子)这个粽子是老师用彩线和纸做的,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粽子?你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前几天,我们一直在听一首儿歌《端午节》,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遍吧。(播放儿歌的VCD,只播放声音,不播放画面。)儿歌中说过端午节的时候要做什么呢?我们一起看看大书。 阅读图画: 封面:封面上有谁?背着的背篓里有什么?她手里拿着什么?她会用这些叶子做什么?她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们看看书名叫做《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时哪天吗?对,封面上写着呢,端午节是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 第一页:桌面上有什么?是用来做什么的?桌面的左边是谁?表情如何?心理怎么想的?(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同幼儿讨论桌面上是什么,用来做什么。) 第二页:小女孩在做什么,表情如何?妈妈在做什么?这页对应的儿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请幼儿指出香蒲和粽子。) 第三页:妈妈和小女孩在做什么?这页图画对应的是儿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请幼儿在画面上指出五色彩线。) 第四页:这幅画对应的是儿歌中的哪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小女孩腰间挂的是什么,手里拿的是什么?学一学她的表情和动作。我们为什么要挂香包呢? 第五页:图画上有谁?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她们要去做什么?(把文字读给幼儿听)她们要去看什么呢?小姑娘手里拿的是什么?画面右上角是什么? 第六页:她们要去看什么呢?你能用儿歌中的话把这页的内容概括一下吗?你见过赛龙舟吗? 第二阶段教学:阅读与反思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如赛龙舟、戴五色彩线、挂香铺等;补充关于端午节的背景知识;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教学过程: 阅读文本和小书:教师为幼儿朗读几份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的端午节的背景知识,可以请幼儿补充自己知道的部分,也可以请幼儿提问不清楚的地方。 教师出示大树,和幼儿一起完整朗读儿歌一次;教师将小书发给幼儿,请幼儿自行阅读几分钟,然后和幼儿一起观察小书:书中有只动物每页都出现,它是谁,它在做什么?请你在每页上找出来;教师带领幼儿逐页翻看大书,讨论关于端午节的背景知识。 第一页:端午节在什么时间?我们说过是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它是在什么季节呢? 第二页: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挂香蒲?你知道还要带什么东西吗? 第三页:为什么要佩戴五色彩线(五色即青赤黄黑白)?为什么要挂香包?为什么端午节会赛龙舟? 教师再完整带领幼儿朗读儿歌数次,提示幼儿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关于端午节教案模板集合4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在国务院新修定的法定假日中,五一长假被取消,而分别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假日。孩子们对其背后的文化传统知之甚少,认为端午节不就是吃几个粽子吗?一点都不好玩,也值得放假?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同学们崇尚过洋节,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已经越来越淡化。如果再不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导致我们民族无形文化的急剧消亡和流变。激烈的讨论过后,孩子们迫切地想知道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决定开展以“走进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解开这些谜团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是对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进行探源。 二、学情分析: 我们四年级孩子,懂事、好学,喜欢阅读,但家庭条件一般,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其学习,家里有电脑的只在极少数,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学校网络、老师和课外书。他们对于的端午的认识也仅仅是吃几个粽子和鸡蛋,带彩线辟邪之类,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对屈原的了解也甚少。 资源分析: 电脑网络的普及,学校图书馆的开设,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亮丽的舞台;为孩子们提供了的实践的空间和取之资源;走访经验丰富、不忘传统的家长,也是实践中重要的社会资源。 三、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来源及历史文化,用不同形式感受并展示。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中国传统节日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进而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并通过分组合作,感受与他人合作交往的乐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和与人交往的实 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活动时间安排 1、确立主题,成立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一课时) 2、各小组实践活动(四课时 3、成果展示(一课时) 4、活动延伸(一课时) 五、活动实施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提出课题。师引导:“家长、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有多少?你们想通过什么方式得知?” 生活动: 四人小组讨论后,少数服从多数,决定设计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调查表,对初 一至初三各一个班级的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问卷的制作与整理。师进一步引导:“通过调查结果,你最想说什么?最想知道什么?” 生的兴趣被激发,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活动结果:对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进行探源,就以部分同学比较熟悉的端午习俗粽子艾叶命名———粽艾香里话端午。 【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活动发现问题,从而有兴趣解决问题。调查结果让一些同学感受有些传统节日被人们忽略甚至遗忘的悲哀!】 2、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师:你们想从哪些方面探源呢? 生活动,同学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适当提醒引导,决定从五方面探源: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探源组 端午节的习俗——习俗组 端午的诗词故事——文化组 采访本地的老人及搜集本地的习俗画面——摄制组 国外端午节习俗——涉外组 师:子课题已经确立,根据兴趣自愿分成五组。 生自由组合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同学进行兴趣选择与合作交往的辅导和鼓励,使他们坚定信心,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 老师提议:各组民主推选出有责任心的同学为小组长。 学生活动,各组或口头推选或投票选举。 3、制定活动方案。在小组长带领下,各组同学集思广益,根据自己的任务内容确定活动方式。师建议每个组长根据组员特长分配任务,合理安排,鼓励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成果。各组长上台交流活动方案,师生提出建议。师巡回指导组长分工明细,根据兴趣负责到人。各小组草拟活动计划,小组成员通过后制定完整的活动方案。 4、阶段性评价。从参与的积极程度、选择的活动内容及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实践活动 1、各小组预先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校内资源查找所需的资料,教师协调各组查资料的时间和地点,保证活动进度。 2、学生自愿报名当主持,在不影响小组进度的情况下准备台词。 3、探源组活动,交流整和所有材料后,决定编排小品以纪念屈原,教师适当指导动作、表情等。 4、习俗组三位同学整理搜集各地端午习俗的资料,两位搜集图片,两位美术爱好者画习俗画,并联系摄制组拍照片。 5、文化组分工搜集端午诗词与故事,三位同学一组,争取脱稿复述。 6、摄制组采访当地的老人,配合其他各组活动,教师首先对照像机的使用提出要求,由李娜同学专管,对与人交往的礼貌以及怎样设计采访问题等提出意见,然后与习俗组合作学习包粽子。 7、涉外组主要通过网络、书籍等搜集外国端午风俗,交流感想,畅谈体会。 另外,教师经常询问小组长,了解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对遇到的困难及时指导帮助,来统一协调各组员意见。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同学有个性地表达,发扬创新精神。】 (三)成果展示 主持人杨焕、王群带领同学慷慨激昂的高歌《中国人》引入成果展示。 1、探源组汇报。 (1)讲端午节的六种起源: ①源于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② 源于伍子胥的忌辰。 ③ 源于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④源于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⑤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 ⑥ 源于田文。 (2)几个同学表演了小品“屈原颂”。 (3)讲端午节名字的来源及别称。 (4)通过对端午起源的探究,大家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主回答。 【通过集思广益,用思想风暴的形式,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 2、习俗组汇报。学生各代表发言: (1)介绍各地端午习俗,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等都有相同和不同的习俗,这些习俗的核心内容是辟邪除瘟保持健康,是真正的卫生防疫节。 (2)展示搜集的端午香包、粽子和赛龙舟图片以及自画农村端午风俗画。 (3)讲端午节戴五彩线的讲究。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不过,我们这儿的大人为了祈求孩子平安、幸福,小孩子的双手双脚上都带五彩线。 (4)搜集了许多关于四川地震灾区的新闻和灾区小朋友快乐过端午的照片。 (5)谈本次活动的感受。 【本环节关注灾区,激发同学的爱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3、文化组汇报。 学生代表交流: (1)关于端午节诗词。 (2)门楣上挂菖蒲和艾叶的传说。 (3)黄巢与艾叶的故事。 【通过传说、故事,让学生明白:信任与爱心也是端午节的另一来源。】 (4)组员互评活动表现。 4、涉外组汇报。(1)外国也有端午节。 (2)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然而,在国外也有不同的吃粽子习俗。 (3)还搜集到20xx年11月24日,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全班同学纷纷发表自己意见,形成一场小型辩论赛: 甲方:端午节仍是中国人的节日。乙方:端午节是汉文区的共同节日。 【通过辩论,引起同学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增强爱国情 关于端午节教案模板集合5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吃过粽子吗?粽子什么样子?吃起来味道如何? 2、板书课题,学习“端、粽”和这两个字的偏旁。 二、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2、学生认读生字。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总会”说明了什么? 2、“盼着”又说明了什么? 五、学写生字“午、节、叶、米、分” 1、观察字形结构。 2、师范写生书空。 3、描红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开火车读词语。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写生字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端午节教案模板集合6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我爱夏天》 2、ppt,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活动过程: 1、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师:(教师出示粽子,龙舟,香袋,长命缕,雄黄酒图片)小朋友看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他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师: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粽子,有龙舟,有香袋,还有的师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 师:现在,我们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这些物品,那小朋友们知道这些东西是在哪个节日里要用到的吗? 幼:端午节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师:小朋友们很认真,把爸爸,妈妈告诉你们的节日记下来了。没有错,这些东西呢,都要在端午节用的。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 幼:6月6日(公历) 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 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著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教师讲故事、、、、、、完)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过端午节;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 师:因为屈原爱自己的国家,他听到自己国家灭亡了,心里很难受,跳进了汨罗江,小朋友们说屈原怎么样啊? 幼:很伟大 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