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设计说明 1.提倡算法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算法的多样性,更要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合理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算法,优化算法。 在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算法,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算法,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纳,优化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纸卡 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歌手大赛》这个节目吗? (播放一段歌手大赛的比赛片段) 师:比赛总是激动人心的,看!我们这也有一场比赛,5号选手和9号选手脱颖而出,那么最后谁能获得冠军呢?(课件出示教材16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5号选手 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 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 1.引导学生理解“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的含义。 (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包括音乐理论知识、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得分) 2.导入:谁一举夺冠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手大赛中的数学问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 1.提出估算问题。 谁能估算一下9号选手的总分大约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同伴讨论,尝试估算,然后交流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2.提出计算问题。 师:谁的总分高?高多少?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算法一: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算法二: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通过计算得出:5号选手的总分高,比9号选手高0.38分。 3.明确运算顺序。 师:算式9.43-(8.65+0.40)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4.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拓展延伸。 师: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1)课件出示:笑笑是这样做的,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 8.65-8.55=0.10(分) 0.88-0.40=0.48(分) 0.48-0.10=0.38(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教学难点: 画平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预习 1、自学课本第20、21页例2。 2、汇报自学收获。 二、合作探究 1、探讨新知。 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22页例3。 2、如何 理解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3、汇报交流。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三、展示提升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 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四、检测拓展 完成教材22页的 做一做。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 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买来了12副乒乓球拍,每副1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怎样列式?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概花多少元? 新课标第一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想法真不错! 二、探究新知 师:×12到底得多少哪?请同学们开动动脑想办法,看谁能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或手中的学具,最先争夺智慧星——算出这道题的结果。 师:会动脑筋,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行不行? 师:错,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你们认为呢? 师: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师:说说看! 师:真巧妙。 师:可以吗?算算看。 三、提升 师:这样也可以,同学们非常聪明,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它们之间有联系? ……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乘数是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方法很多,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对千以内的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准确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公园吗?今天我们邀请茄子先生和豆荚老师去逛公园,愿意吗?与他们同行,我们要做好准备,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信心吗?出发吧!看,遇到什么了?要先回答出门上的问题才能进去呢。(出示黑板:画有一扇门,门里写着:说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204598499305) 二.笔算加法的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谈话:公园里有美丽的蝴蝶,它们在快乐的飞来飞去,各飞到哪一朵花上呢? 1)生独立完成练习。2)指名汇报:每只蝴蝶应飞到哪朵花上? 3.练习六第3题。 这时有一只小鸟飞来请教我们:这些算式的得数大约是多少?能帮我用竖式计算吗?谁来帮帮它? 1)先估算大约是几百。说说怎样估计的? 2)独立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指名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要检查些什么? (检查时要看验算的结果与竖式的结果是否一致,还要看数字有没有抄错。) 4.练习六第4题 公园里还来了许多的小朋友,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分别又有多少人呢? 1)学生自读题目,理解题意。 2)问:“合计”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生独立计算。4)汇报核对。 4.练习六第5题 1)指名说图意。 2)师:花坛每边268厘米,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花坛的栏杆一共长多少厘米?怎么想的?(3个268相加。) 3)学生独立计算4)汇报核对。 三.作业 练习六第1题,用竖式计算连加。 小学数学教案 篇6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估算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三。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学校有504米,约是( )米。 我校二年级有288人,约是( )人。养鸡场昨天收蛋192个,约是( )个。 电风扇售价235元,约是( )元。 2.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二(3)班这个月收集牛奶纸盒情况。出示统计表: 收集牛奶纸盒情况 第一周 195个 第二周 328个 第三周 217个 第四周 286个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这个月大约一共收集了几个牛奶纸盒? 2.列式:195+328+217+286= 独立进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汇报讨论结果。 (1)老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2)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 4.师:那么二年级6个班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那么全校6个年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全校学生在一个月里能收集这么多的牛奶纸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5.书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汇报时说说估算过程。 (2)如果每收集500个送一次,那么大约再收集几个,又可以送一次了?学生集体交流。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计: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收集了几个? 二(1)班一个月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出估算的过程和想法。 2.练习二十第5题。 3.练习二十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汇报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四、小结 布置作业《练习3》 练习三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85+356= 326-243 = 683-415 = 495+474 = 2、估算: 480-196 ≈ 185+379 ≈ 607-494 ≈ 526-389 ≈ 1890+890 ≈ 503-315 ≈ 683-415 ≈ 495 +474 ≈ 285 +306 ≈ 616-293 ≈ 285+89+816 ≈ 1503-488-305≈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 生:喜欢! (课件出示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 师:这是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 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二) 二、走进新课 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9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规范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