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班科学活动:滚进山洞科学探究 |
范文 | 大班科学活动:滚进山洞(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感知薯片桶、纸杯、饮料罐等物体滚动路线的不同。 2.运用所获得的经验和提供的材料,探索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3.感受科学探索实验的乐趣,体验成就感。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斜坡、“山洞”、饮料罐、奶粉罐、积木等、纸杯、没有把的塑料杯、绕线筒等若干。 2.皮筋、毛线、双面胶等辅助材料若干。 3.记录表、笔每组一份。 4.PPT、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感知薯片桶、纸杯等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 (一)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滚进山洞”的游戏,看,这是什么?待会儿你们把这些滚筒放平在斜坡的绿线上,然后把手放开,让它自己滚下去,看看有什么发现。四个小朋友一组,找个斜坡去试试吧! (二)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引导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三)师幼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分一分。 引导语:哪些可以滚进山洞?哪些不能滚进山洞? 2.说一说。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边的滚筒可以滚进山洞,而另一边的滚筒不能滚进山洞呢? 小结:原来,两头一样大的滚筒滚起来直直的,所以能滚进山洞;一头大一头小的滚筒滚起来会拐弯,所以不能进山洞。 提出问题:那么,这些会拐弯的'滚筒往小的一头还是大的一头拐弯呢? 二、再次探索,进一步了解纸杯、塑料杯等的滚动方向。 (一)幼儿操作、记录,教师观察引导。 1.介绍记录表。 2.幼儿操作、记录。 (二)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师:两端不同大小的滚筒往哪一头拐弯? (三)梳理小结 小结:原来,一头大一头小的滚筒总是往小的一头拐弯。 三、第三次探索,尝试运用辅助材料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一)自主选择材料,合作探究改造弧线滚动物体。 1.提出问题:怎样让这些滚筒不拐弯滚进山洞呢? 2.介绍材料。 3.幼儿分组操作。 (二)展示幼儿作品,分享交流改造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改造的?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为什么它不会拐弯了呢? 小结:原来,不管用什么材料,只要让这些滚筒变得两边一样大小,就能滚进山洞了。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各种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围绕着小滚简进山洞的情境展开的探索性的料学活动。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探索、发现,历经探索、改造、交流的过程、活动的组织教师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提问和梳理,使科学教育更有价值。 本节活动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开始”,我引发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探索兴趣。“朝向哪边拐弯”、“怎样让它滚进山洞”等问题的提出,引导孩子迁移并运用已获得的经验进一步探索。之后,我用简练的语言帮助幼儿梳理、归纳操作的方法,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更有价值。 2.积极动脑、动手,使科学活动更有意思。 在“滚进山洞”中,幼儿发现易拉罐和纸杯滚动的路线不同。“怎样让纸杯滚进山洞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幼儿迁移已有经验,用皮筋、毛线绳、双面胶等辅助材料改造纸杯,改变纸杯的滚动路线。这种又动脑又动手解决问题的尝试,让科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3.联系生活并回归生活,使幼儿的操作活动更有意义。 我利用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物品,创设了探索的情境。让探索活动更加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回归幼儿的生活,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兴趣,更有意义。 4.教师教态、语态较好、善于关注幼儿、师幼互动好,课堂氛围轻松有效。 各个环节清晰,层层递进。教师语态富有变化、教态自然富有亲和力,善于观察发现幼儿问题,并且能适时适当做出引导,充分给与孩子探究的空间与兴趣。 存在不足: 1.在执教过程中,第一个环节介绍滚筒时未交待清楚,在操作前教师提要求时不够清楚。 2.整个活动稍微有点急促,给与幼儿表达和探索的机会还不够,若稍微放慢进程会取得好效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