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桃花源记教案 |
范文 |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汇编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 篇1教材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读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学中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但大赛组委文件通知说参与课堂学习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篇文章已经学过,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高,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理解课文。 2、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价值。 3、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词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在读……”的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这样的经典之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读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间里发现新的风景。 1、视听朗诵 2、齐声诵读。 (屏显)朗读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3、解题: (1)再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A、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 (屏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 桃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花:美丽、美好的象征。 B、解说“源”《说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义: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河川之始。 总结对“桃花源”新的理解。 二、走进桃源,探寻桃源美景(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表现桃源之美的句子。) (一)领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写桃花林用了哪些词语?各描写了什么? 夹岸数百步(溪) 中无杂树(树) 芳草鲜美 (草) 落英缤纷(花) (屏显)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九 (二)体会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这里写的也是环境美,与写桃花林的一段相比,这里的美突出的是什么? (宁静、富足、美好) 3、这里除了环境美,还让我们感到什么美? (人性美) 品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点赏析其中的副词。 4、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各种美,这些美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具有这些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让人向往呢? 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了,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 三、走进桃源,感悟桃源价值 天涯何处无桃花?唯有此处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把桃花源看作“东方世界的‘乌托邦’”。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可是这个桃花源到底有没有呢? 生讨论,回答。 2、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其实,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最后留下6个字:后遂无问津者。该如何理解呢? 生思考,回答。 小结:这是陶渊明说的最悲哀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理想,不管实现起来如何艰难,但只要还有人在努力追寻,就存在实现的希望。但如果连做这种尝试的人都没有了,那么人类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屏显):仕: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归居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屏显)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叶嘉莹 (屏显):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屏显)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他笔下的桃源社会却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后世的人们虽然没有了陶渊明当时的痛苦、迷惘与无奈,但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并未消减,甚至还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迷失了自我。面对着纷纷扰扰的尘世,我们依然有着不满、痛苦与无奈。我们需要一个驻足休憩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合了人性中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它带给我们永远的美丽与感动。 ——李迎春教授评价《桃花源记》 教师寄语:(屏显)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边、在你的脚下,去培养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作业: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桃花源记教案 篇2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课堂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 2、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 3、在导入环节,我使用成语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积累成语的同时,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精练、语言容量大的特点。 4、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传达的感情,在读的过程中独断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5、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在组内的存在价值。许多学生从过去不敢读、不敢写,到主动上台,而且表现很不错。 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小组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注重教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 桃花源记教案 篇3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 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 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教案 篇5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及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⑴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⑴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⑵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⑶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气象升平) 2、人美: ⑴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记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3、为什么作者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虚幻带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东晋统治者的奢侈、残酷剥削,政治濒临崩溃,作者的抱负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保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本身不愿攀附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41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体会本文叙述详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详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确: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来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写: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写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辅助地叙述事件,只需简单介绍。 三、了解其他的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桃花源记教案 篇6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14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记叙性散文,如《童趣》《口技》;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知识的储备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而本册书五六单元的文言文无论是从长度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对他们的一个新的挑战,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将会向课标的要求更近一步。 三、说模式 我校正在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意在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这种模式为基准,自主设计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模式:1.情境渲染。引领学生走入课堂。2. 剖析结构。自主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3.语句赏析。走进文本,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4.拓展深化。补充资源,深化认识。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夯实基础。6.分层作业。激发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对象的学习需求。在六个环节中,要以问题进行串连,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学习,“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自然成诵的境界。 四、说设计 《桃花源记》是一篇精讲课文。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根据教材内容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情分析和我校的教学模式,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导入新课、理清线索、赏析语言、探究主题、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下面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内容和意图。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学生曾经学习过的陶渊明的诗歌导入,出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设计意图:以学习过的诗歌导入,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地调动思维,因为对作者有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知。 (二)理清线索 给出固定句式,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理清线索,分别是渔人发现、探访、离开桃花源,总结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给出填空式问题,适当地降低了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填出词语,理清线索,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三)赏析语言 在我校“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我设计了本环节的核心问题,“桃花源美,美在 !”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一,读出桃花源的美,学生能够找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中感受桃花源的美。二,说出桃花源的美,经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和浅层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种美感,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翻译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描写的成分。三,写出桃花源的美,在几个学生已经说出了桃花源的美之后,起到了一定的示范的作用,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想到的美,写下来,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给予配合,让学生体验由文字抒写情感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补全句子,找出景物描写,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感悟桃花源的美丽、祥和和欢乐;指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语句来赏析文章情感的方法;在课堂练笔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探究主题 由学生模拟渔人和桃源人之间的对话,切入对主题的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陶渊明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此时链接相关知识背景,包括陶渊明的其它作品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学生思考后,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本文的主题。最后出示教师寄语。升华桃花源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和问题设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主题;链接相关背景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补全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的现实含义。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个人心灵的一方净土,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园。 (五)巩固练习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练习,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背诵的教学目标。 (六)分层作业 在本环节,作业分为两个部分: 必做部分: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借助字典,写出其含义。 选做部分: 一千多年过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请以“再访桃源”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练笔。要求:1.想象要合理;2.字数在三百字左右。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五、说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简明、清晰地反映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设计的板书重在突出对文章线索、语言赏析和主题理解方面,更加直观地再现了本课的要点。 六、说评价 课标中建议: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要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此建议,在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益。在课堂练笔环节,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在知识链接环节,主要是教师评价为主,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合作探究环节,以师生共同探讨为主,教师不要轻易予以反驳和否定学生的回答。 七、说开发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本节课我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内资源的开发有:师生对文本的共同学习和开发;学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渗透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中。课外资源的开发包括:知识链接丰富了 教学内容和形式,网络教学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图片资源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八、说反思 《桃花源记》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作为八年级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还是把识记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放在了首位。 桃花源记教案 篇7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桃花源记课文的教案介绍,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第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第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第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第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第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第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第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第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第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第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班级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古代作品《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古代作品《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班级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古代作品《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古代作品《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古代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古代作品《桃花源记》古代作品《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古代作品《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 缘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 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