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案 |
范文 |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案 《桃花源记》借用了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下面是《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案,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 太 守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⑴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⑵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