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
范文 |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 》作者 4. 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附答案】 (一)1. (3)有的人(4)这或此2.B 3.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4.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6.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3【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17教育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户。 (4)念无与为乐者。 2.下面句子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皆以美于徐公。 C.骗死于槽枥之间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1)花 (2)交错通达 (3)门 (4)想到。(每个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庭院里像是积满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4.【甲】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2分)【乙】文描写了月色下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2分)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4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5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乃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原句。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童思。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3.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交通:交错相通。要:通“邀”邀请。 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4.①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避泰时乱 5.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汉( ) (4)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示例: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7阅读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寥寥数语,写________写________,笔墨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_________的景象。 5.为何“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谁问的?谁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志”,用法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渔人偶逢桃花林) 2.惊奇.惊喜的心情 3.写源内外景色及人们的生活,写小山口为后面的豁然开朗,源中美景作铺垫。 4.景物 人物惊喜 欣喜 和平、富足、快乐 5.因为源中人几百年未见到过“外人” 6. 源中人问 渔人答 7. “略”。 8.(要点)美好生活不愿被破坏 9.前一个是动词,作标记;后一个是名词,标志。 10.(要点)因为源中景物生活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本不可寻,(学生能各抒道理都可以。) 11.由学生说道理,理由同上题同。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8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9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源中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田间小路(2)整齐的样子(3)妻子和儿女(4)从前的、旧的 2.(1)(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村人为桃源外的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而叹惋,为世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而叹惋。 4.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0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释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 B.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D.渔人甚异之 水陆草木之花 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整齐的样子。②通“邀”,邀请。 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A 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等等。 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1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 ④欣然规往(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9、陶渊明 东晋 10、代词,这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计划 11、B 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13、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7、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2(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6.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________ (2)欲穷其林 穷:________ (3)鸡犬相闻 闻: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缘溪行---->( ) ---->至山前---->( )游桃花源 答案: 6.(1)作为 (2)尽 (3)听见 7.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8.逢桃林 入洞口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3(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⑨管(ku6): 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3分) 参考答案: (1)①邀请②没有成年(意思对即可) (2)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易。例句中的“与”是“和”的意思。A,C,D三项的“与”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项的“与”是“给予”的意思,所以选B。 (3)①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②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意思对即可) (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答出其中的三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5[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参考答案: 1、①交错相通 ②“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3、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4、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意思对即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