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
范文 |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天都峰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脑中的“画”,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 一、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 说明:介绍、展示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媒体出示: 陡链颤攀鲫呵仰顶峰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2)交流巧记字形的方法。 “陡”放在图画中识记,可以理解字义,并注意和“徒”的区分;“颤”用动作来理解; “爬”中“爪”的捺起笔在竖上。 说明: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不多,但都有难度,笔画比较复杂。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4)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三、研读课文 我们一般说“登山”,为什么课题不是“登天都峰”而是“爬天都峰”呢?辨别“登”与“爬”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天都峰的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媒体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读第二自然段,用直线划出体现天都峰“险”的句子。 (1)高媒体出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板书:高云彩) (2)陡 媒体出示: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出来了。 (板书:陡挂下来)说明: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脑中的“画”,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峭拔。 3.面对如此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是怎么想的? 媒体出示:我爬得上去吗? 指导朗读,读出望而生畏,缺乏自信,畏难退缩。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板书:望而生畏) 说明: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4.齐读 四、小结复习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2.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拓展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高云彩 望而生畏 陡挂下来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2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受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受。 (板书:爬天都峰)齐读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生字新词。 2、我能流利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这篇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 起爬上了天都峰。 4、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 三、激发知识冲突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 3、学文展示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2)“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3)“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4)“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5)“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6)“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7)“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气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8)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4、创作性展示 (1)我想对小妹妹说…… (2)我想对老爷爷说…… 三、激发知识冲突 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 感受人物对话,结合身边的事,写一段对话。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A.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B.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A、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B、围绕课题,质疑。 a.谁爬天都峰? b.怎样爬天都峰? c.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d.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C、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a.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b.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c.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d.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e.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E、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41、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的第17课,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2、教学目标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能正确读写“假日、抬头、云彩”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3、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4、教学难点 1.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5、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天都峰,导入新课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读书时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出示词语,生读生评。 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攀着、辫子、笑呵呵、鼓舞、勇气、汲取 (4)出示生字。生读字、记字、写字、师生互动。 级、链、颤、攀、猴、念、辫、呵、相 (5)师生共同梳理难读的句子,生说师评价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2)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 教师投影出示: ↓ 在、、、、、、脚下(2-5) ↓ 爬上、、、、、、(6—7) ↓ 爬上、、、、、、之后(8—10) (3)小结: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因为课文先写了爬天都峰之前,接着写了爬上天都峰的过程,最后写了爬上天都峰之后。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5一、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再全班齐读。 2、指名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奔课题,导入新课。 1、写作者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设计意图: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出示天都峰的图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三、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讨论体会:为什么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设计意图: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指导朗读: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边读书边勾画。 指名说全班交流: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比较句子,体会“终于”一词。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比较句子,从“终于”这个词体会登山的艰难,登上后的喜悦心情。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c、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出示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3、齐读爸爸的话。 反馈练习: 阅读课文6、7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写了( )( )( )爬上天都峰,其中重点写了( )。 2、这两段话中,用了攀着、手脚并用、爬呀爬、 终于这些词语,既突出了爬山的( ),又表现了他们不怕( ),勇于( )的精神。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6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汲取他人长处和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天都峰的高和险,那么文中的“我们”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老师搜集了些有关天都峰的图片,下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播放天都峰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有什么特点?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屏幕上的图和文字,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c、谁能再用“终于”造个句子?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学习8—10自然段。 (1)出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a.分角色读。 b.讨论:“我”谢“老爷爷”什么?“老爷爷”又谢“我”什么? c.“居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d.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2)出示“爸爸”的话,说说其中的含义。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1、谈谈你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2、师总结:战胜困难,要有勇气和信心;与人相处,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3、爬天都峰 (四)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2.抓住人物的对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3.试着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试着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词,开火车检查认读,易读错字音做强调。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还记得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吗?板书 3.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试着填一填。 出示填空 二、学习爬山前部分 1.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文中哪一段对天都峰作了具体描写? 2.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从哪些描写中看出天都峰很高? 生读句子说体会。抓住“啊、哩、!”体会高并朗读, 又从哪里读出了天都峰的陡,理解笔陡的意思。 站在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脚下我是怎么想的',生读句子,体会心理想法,板书心理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会想些什么? 没有信心爬上天都峰、害怕、胆怯(相机板书) 相信同学们都体会到了这种想法,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过渡:正当我内心犹豫害怕没有信心爬天都峰时,忽然听到有人在背后叫我,原来是一位老爷爷,于是他们有了这样的对话。(出示对话) 4.三名学生朗读,提问:你们发现了吗,对话中有一部分相同的内容?关键是这个也字,读一读他们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5.指名学生读小姑娘和老爷爷的话,老爷爷你为什么这么问呢?小姑娘你又会什么这么问呢?哦,原来他们都对对方来爬天都峰有一点疑惑和惊讶,而更多的是对对方的赞赏和佩服。 6.通过简短的一次对话,我和老爷爷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7.不再害怕,受到鼓舞,坚定了爬山的信念。 带着你们的理解我们分角色再读对话。(找3人分角色朗读,之后分组读) 小结:爬山前作者借助人物的语言写出了我和老爷爷的心理变化,这就是运用语言描写的好处。板书语言 三、学习爬山中 导入:受到鼓舞的一老一小开始爬天都峰了,我是怎么爬的呢,请同学们默读六七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 1.汇报,你画了哪些动词?谁能做一做爬山的动作,通过动作演示,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 2.通过动作描写我们体会到爬山的艰难,还有这一老一小不怕困难的勇气。这一段的结尾用的是一个……可能省略了什么?省略了爬山的一些过程,老师这里有一个补白,谁能补充完整?出示填空。 3.就这样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终于爬上了天都峰,此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喜悦、欣喜。出示7自然段齐读 小结:爬山中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表达清楚了爬山的过程很艰难。板书:动作 四、学习爬上峰顶 1.站在峰顶的这一老一小又有了这样的对话,出示对话,叫两名学生朗读交流,此时你站在天都峰顶心情怎样,你为什么要感谢老爷爷呢?那老爷爷呢,这就是爸爸所说的出示爸爸的话齐读 2.他们从对方身上汲取到了什么力量?(克服困难的勇气,爬上峰顶的信心)学生交流理解 3.小结:作者通过写爬天都峰这件事告诉我们() 写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本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将爬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昨天老师留的小练笔拖地大家都做了吗?这也是写一件事,你打算按什么顺序写?哪一部分是要详细描写的?想一想用什么描写可以把拖地的过程写生动写具体?生交流。 4.出示要求,学生自主修改小练笔 5.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朗读练笔,进行自评和他评 总结:听了几位同学的练笔和大家的评价,老师相信同学们对用上恰当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一件事有了自己的认识,课下写一件干家务的事。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从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山的过程是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5、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⑴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⑶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⑵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⑴学生读书圈划。 ⑵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⑶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⑷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⑵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⑶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三课时 一、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二、完成作业 听写、基础训练练习。 三、课后小结 知识技能目标完成地不错,但是情意目标稍欠火候,对于战胜困难,互相学习鼓励品质,只能初步地培养。原因可能是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较舒适,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实际生活的体会。 常规方面今天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学生读书声音大了,不再细声软语了。下一步将培养学生大声地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并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抓关键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心理变化。 2、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教学方法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1、搜集黄山图片 2、自己制作的有关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更有闻名于世的崇山峻岭。大家看看老师找的这几幅图片:观察后询问:谁知道这是什么山的景色?根据你自己搜集资料的经验判断一下?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分析: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所以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的.美誉。 天都峰山势陡峭,坡度有八十度,险峻异常,一步一景,有爬山不看景,看景不爬山之说。下一个台阶顶你鼻梁,可谓高矣。好在爬个百十来米总有个缓冲地带。歇一歇,再爬。小道台阶之窄,只容一人通过,上、下之人要你呼我喊,1 免得碰车,上下不得。至此已无回旋余地,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望下看,头晕目旋,不敢侧目。真是步步险,步步紧,一步一重天。边分析边打出幻灯图片【天都峰】 (二)、读文感悟 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不理解的词圈出来,作好标记。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不多,但都有难度,笔画比较复杂。 “陡”放在图画中识记,可以理解字义,并注意和“徒‘的区分;“颤”用动作来理解; “辫”和“辩”的区分:有丝线可以扎小辫儿,有语言可以辩论;“爬”中“爪”的捺起笔在竖上。 单个字集体指导后,逐个练习,全班写好后,再进行下一个字的书写。 2.看图读文,了解内容。同学们借助搜集到的黄山图片,直观的感受黄山的险和陡。【重放天都峰课件】 3.激发情趣,再读课文。 补充材料也可由学生来完成。【天都峰高1892米,可以和本教学楼比较,让学生感受,有了感受再去读课文。】 4.抓住文中重点句子来读。 “我爬得上去吗?”──怀疑自己“叫人发颤”──自己已经犹豫不决了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1.同位练习朗读不同角色的话,读完后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两个人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2.“我”遇到老爷爷之后,两个人的对话,体现了一个心情变化的过程。 发颤──奋力 (四)、问题回顾,学习写法。 1、找出文中描写天都峰险陡的句子,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突出描写天都峰的险呢?【为了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 2、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生读课文,引导揣摩“奋力,一会儿? ?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的意思。 3、爬上天都峰对小朋友和老人来说本来都是很难的事情,可是他们都做到了,原因是什么呢?可以根据上文一老一少爬山时的对话说一说。 【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而是能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五、练习积累 1、课后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背诵。 2、把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图片办一个“神奇的黄山图片展览。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0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们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书圈划。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2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黄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黄山天都峰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几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的,请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有些学生之间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以下四个主要的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3)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你是怎样理解的? (4)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些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教师敏捷地对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提炼,抓住关键问题再回到学生中去,让他们通过读、思、悟,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二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天都峰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发颤”等词体现天都峰的高和陡,感受爬天都峰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指导朗读。天都峰高而陡。这样的山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一、二自然段。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天都峰的高而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登天都峰的.艰险,为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吸取力量,好不容易登上天都峰作铺垫。) (三)读悟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围绕“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这个问题读这几个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画出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小朋友,你俩也来爬天都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对,咱们一起爬吧!”)然后分小组讨论,想想“当时他们各自是怎么想的?”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以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不断的“议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想火花,交流各自看法。这一方式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2、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他们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因此不再犹豫。 (通过多方式,多角度的读,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为什么不再犹豫。 这一设计让学生展开想象,发展思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读悟六、七自然段。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巡视,对难点部分做主要指导。 (1)“奋力”表明攀登陡峭的石级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2)“终于”能准确地表现“我、老爷爷、爸爸”爬天都峰的艰难和大家登上峰顶的喜悦之情,如果没有这个词,就不能很好地说明登上峰顶的艰难。 2、教师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3、指导朗读。注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像小猴子一样”“终于”等词的语气。 (五)读悟八、九自然段。 1、课件出示“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的句子。 (1)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赏识“居然”这个词,居然就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课文中老爷爷在登上天都峰顶以后说:“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还下了不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意思就是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我的岁数这么大,还能爬上来——真没想到哇!) (2)“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2、让学生多读,联系上文思考:他们为什么互相致谢呢?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呢?(激动)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激动的心情。可指点或启发学生注意老爷爷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突出话语中的“勇气”“居然”等重点词来朗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三、整体回归,认知升华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从对方身上吸取力量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的。 (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2、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你在平时有这样的体会吗?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从文中得到启示:要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不强求一致])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高与陡,读懂爸爸的话语。 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进一步学习上网浏览、查询、筛选信息资料;能应用word、powerpoint制作读书卡片或者演示文稿。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⑵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⑶通过上网、合作学习等活动方式方法,在读中体验和感受。 3、情感态度目标: ⑴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明白只有互相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共同进步的道理。 ⑵上网浏览资料,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⑶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读懂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读懂天都峰的高与陡以及课文中“我”与老爷爷有两次对话和最后爸爸说话的话。 【教学难点】 1、字音:“并”“似”等。 2、字形:“颤”“勇”“攀”等字。 3、黄山天都峰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要黄山天都峰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要理解它的高与陡,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个难点。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了解与相关的知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行反复阅读与拓展阅读引导理解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个难点。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了解与相关的知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行反复阅读与拓展阅读引导理解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导读课文,引导实践: ⑴自读课文,体会感受。 ⑵小组研读,交流感受。 ⑶集体交流,指导点拨: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理解重点语句。 重点指导读懂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句子抓住“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在云彩上面”“我爬得上去吗?”体会“我”天都峰的高。 抓住“石级上边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从天上挂下来的”体会天都峰的陡。从而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难,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最后爸爸说的话引导结合上下文理解。 ⑷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第二课时 1、复习字词,学习书写。 2、指导朗读,直抒胸臆。 3、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⑴广泛阅读,明确意向: 分别从“游黄山”和“榜样的力量”两个专题展开。 ⑵深入阅读,收集信息。 ⑶协同作业,各展所长。 ⑷展示作业,引导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3、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 2、想办法学会课后生字,会读,会组词会记。 3、会读课文,会思考课文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步骤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一、介绍黄山 请说说你了解的黄山美景。 创设平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所得。 二、检查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考一考字形: 鱼+即 口+可 爪+巴 尸+古 大+田 口+自 3、猜一猜: 大手抓住双木树杈(攀) 一点一回头,一日一日一页树(颤) 4、比较组词 陡──徒 莲──链 峰──锋 辫──瓣 钓──钩 耍──要 装──妆 冒──昌 拢──扰 6、注意区别多音字:似形式多样对字词进行检测。 三、检查初读 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课文大意: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板书:爬天都峰 2、课文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了解大意 理清顺序 四、理解最后一句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说说:“你们”指的`是谁?一“老”一“小”各指谁?“汲取”什么意思?从别人身上,从谁的身上?学着爸爸笑着说说这句话。 引发思考: 1、天都峰是怎么样的?他们一老一小为什么要爬上去? 2、他们一老一小怎么样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的? 先领悟结果,再回头再探原因。 五、学习第一段至最后一段 1、探究为什么爬? ⑴ 假日游览黄山。 ⑵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能看到大自然更奇妙的美景,领略无限风光。 2、探究天都峰的“高”“陡”。 ⑴ 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⑵ 陡:笔陡的石级,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 读一读想一想天都峰的“险”。 3、探究“我”与老爷爷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体会描写的句子) 4、 想像老爷爷怎么样攀登的,用“一会儿……一会儿……”“使劲”“竭尽全力”“像……似的……”说话。 5、想像一老一小怎么样用语言互相鼓励。 读出险峻、峭拔,难以攀登,难以上青天的感觉。 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理解“居然”,爬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是难以掌握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六、引导思考 对话朗读。说说爬天都峰对在这一老一小是很难的事。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讨论后明白:一是他们个人努力奋斗;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读一读他们相互道谢的话) 让学生明白他们能做到的原因和互相道谢的原因。 七、总结收获 1、对话描写精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2、描写天都峰险峻写得好。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高得如上青天。陡得直上直下。“挂”字用得妙,形象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出来了。为下文爬天都峰准备,突出作者表达的思想:在困难面前,善于与人合作,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学习学好对话,让学生明白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爬?发颤! 下不了决心 “您也来爬?” “你也来爬?” “我看您……才” “要不是你,我还” 谢谢您 谢谢你 汲取 终于 居然 力量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方法和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教学反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