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范文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燕将录》为唐代杜牧所作《樊川文集》中节选的传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

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D.会刘济合诸将曰

会:拜会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够印证谭忠对形势判断准确的一组是(3分)

①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

②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③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

④后一日,诏果来

⑤信如子断矣

⑥燕孕怨,天下无不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3分)

⑵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3分)

⑶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3分)

参考答案

9.D(会:适逢,恰逢)

10.D(①句是谭忠在魏镇了解到的情况;②句是假设的结果;⑥句是陈述已有的事实)

11.B(“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12.(1)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诚”、“为之何”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遗”、“以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3)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其”、“挂”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

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唐宪宗元和五年,宦官率领朝廷禁卫部队讨伐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对下属们)说:“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他的属下说:“给我五千铁骑来解除您的忧虑。”田季安大声说:“(真是)勇猛啊!一定出兵。”

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便前

去对田季安说:“你部下的主意,这是要引来天下的军队(攻打魏镇)啊。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朝廷军队的谋划一次也未失过手,这是宰相的谋略。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让)臣属佩服(自己)。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魏镇如果攻打赵镇,那么河北的仗义之人会说魏镇出卖朋友;魏镇如果援助赵镇,河南的忠君之臣会说魏镇反叛朝廷。出卖朋友和反叛朝廷的名声,魏镇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与赵镇暗中商议,得到了赵镇的堂阳城。

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说:“皇上知道我怨恨赵镇,如果命令我讨伐赵镇,赵镇也必然全力防备我。出兵讨伐与不出兵讨伐,哪种做法更有利呢?”谭忠赶忙回答说:“皇上最终是不会让我们去攻打赵镇的,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于是(刘济)派人到赵镇侦察,赵镇果然不防备燕镇。过了一天,皇上的诏书果然送来了,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近,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说:‘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既)不被赵镇人感激,而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

角色介绍

谭忠,唐末官员。寿六十四,官至御史大夫。

刘济,刘济(757年-810年),幽州(今北京)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深受军心,颇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贞元元年九月,刘怦病死,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军中拥立刘济继位,任卢龙节度使。有该人物文献《刘济传》。

田季安(?-812年),唐朝藩镇节度使、军阀,前任魏博节度使田绪第三子,节度使田承嗣之孙。娶昭义行军司马元谊之女为妻。衙内兵马使田兴(后改名田弘正),规劝田季安。田季安不听,反而迁怒于田兴,田兴“阳为风痹,灸灼满身”。田季安长期沉溺酒色,患风病,杀戮无度。元和七年(812年)八月,田季安暴死,其子田怀谏年十一岁,大权落入家僮蒋士则手上。众推田兴继任节度使。其他儿子有田怀理、田怀询、田怀让。

点评鉴赏

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作品影响

《樊川文集》共二十卷,含作品四百五十多篇,诗歌一百七十八首。杜牧在文学上的才华是多方面的,诗歌、散文、辞赋、政论都有造诣。他有比较进步的文学见解,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强调文以致用,语言形式只为内容服务。他还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杜牧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古诗受杜甫影响,多为社会政治题材,格调豪健跌宕,寓风骨于流利之中。《感怀诗》、《郡斋独酌》等,叙述了唐代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战祸连年、民穷国困的情况,抒发了安邦建国、造福人民的政治抱负,也包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此外,《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也是名篇。杜牧的今体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运用比兴手法,把北方边地人民比作惊弓的哀鸿,并对他们在异族侵略下颠沛流离的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哀婉而有余味。《洛阳长句》以豪放的气调,抒发自己旷达的胸怀,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忧伤心态。杜牧的一些写景 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大多托景见情,以质朴的语言、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而像《赤壁》、《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官绝句》之类的咏史绝句,则笔法含蓄,讽刺深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来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叙议结合,警拔精悍。杜牧也写过一些放浪、颓唐的诗作,如《遣怀》、《赠别》、《叹花》等,无疑是诗中的糟粕。

杜牧的文章,以政论著称,“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在晚唐也自成一家。他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都有感于时政而发,表达了他论政、用兵、固边、削藩各方面的政治主张,是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尤其是《罪言》,纵论天下大势,主张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文章议论犀利,见解深刻,在当时很有影响,被宋祁的《新唐书·杜牧传》全盘收录,欧阳修自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在晚唐四六骈文通行的情况下,杜牧写文章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精炼晓畅,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著名的《阿房宫赋》则骈散兼用,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创“散赋”新体,突破了唐初以来,赋体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的赋体发展有重要影响。

杜牧的创作,以俊爽豪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的好评,在唐代独树一帜。清代洪亮吉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