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八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②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④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课前准备

①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②制作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2、让学生说画面,从而导入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①初步感知。

a.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b.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检查交流。

a.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集体读。

b.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c.指名学生读课文,大家评价。

三、再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②学生读画,教师观察学情。

四、写字写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让学生认读,再组词。

②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

认读词语卡片。

二、感悟品味

①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引导诵读品味。

a.根据学生朗读,多媒体出示: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展示积累

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酷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 以加深感受。

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1、小组讨论:老舍先生笔下这只既古怪又可爱的花猫,为什么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

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想一想:同样是关于猫的描写,这两段话与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在观察与表达的角度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童话引入。多媒体演示: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小公鸡起床了,它跳到高处“喔喔喔”叫起来。

2.提出问题。

(1)“公鸡打鸣是叫人们干什么?”

(2)“每天早晨是谁叫你们起床?”

3.揭示课题。

师:你们桌上也摆着各式各样的小闹钟,好看吗?同学们,闹钟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

[评析:运用媒体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从儿童熟知的童话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钟面。

(1)比一比。

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钟,短短的胖胖的叫时针)。

(板书:分针时针)

让学生指一指学具钟的时针、分针。

②都有12个数,一起数一数(1、2…)

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2)说一说。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评析: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实物钟、模型钟等。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摸一摸、转一转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认识整时。

(1)整时的常用表示法。

①学生尝试拨整时。

师:你们会拨钟吗?自己拨出一个喜欢的时刻,看谁拨得好,请他上来拨。(选三个上来)

问:你拨的多少?刚才三个同学说的“X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叫“时”。(板书)

指看三个钟面说“这个读X时……”并板书:X时,X时,X时。指着“X时,X时,X时”说“这些都是整时”。(板书)

②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

小组同学一起观察:黑板上三个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③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练习。

A.师拨钟面,生说时刻,2时、6时……

B.生活中,我们做的事都和时间紧密相连,请你们拨出时刻。

a.早上上学的时刻。

b.每天看动画片的时刻。

c.每天爸爸妈妈看新闻联播的时刻。

C.你还想拨哪个整时?拨一拨,这时你在干什么?

(2)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

①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儿,非常仔细,教师出示标有“8:00”的卡片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师:这是整时的第二钟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②谁会写几时就写几,然后写上“:”再写两个“00”。

③指黑板钟面,问:你会用数字法来表示吗?请写在写字板上,看谁写得好,二人扮演,评一评,写得好吗?

④今天两种整时表示法你都会写吗?你们还想比一比吗?

师:老师写出了一种,请你写出另外一种。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拨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和尝试认识电子表表示的时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及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设计新颖、有创意。]

3.应用。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小学生该怎样珍惜时间呢?那就是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打开书第92页)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多媒体),仔细看书上第92页,说一说,他什么时刻做些什么?(小组说一说)

(2)问: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

师: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加强学生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三、综合应用

1.现在请你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设计你星期天的安排。

(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安排合理。)

(1)活动。

上午()时做()

(:)做()

()时做()

下午(:)做()

()时做()

(2)评一评:获胜者是谁?

2.聪明屋。

聪明屋里住着一位智慧老爷爷,他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这是从镜子里看到的钟面,猜一猜它是几时。

[评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教师特地安排设计了请学生自己做主当一次小设计家的练习内容,巩固练习环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也极其自然地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小组合作设计一天作息时间表,学生设计出的一天作息时间,丰富多彩,体现出学生一天的生活有序、丰富、充实。]

总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课堂良好的心理气氛的创设,内容开放,呈现方式多样化,教法灵活开放,教者充分应用教具和学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合作学习和信息交流,重视数学知识的主动构建,重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

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小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聚落的的要素

(1)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3)水源充足

(4)自然资源丰富

(5)交通便利

【承转】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读课本P53页图,思考: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什么?

2、看P53图3-22,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读P53图3-23,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

4、读P54图3-24思考: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小结】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拓展延伸】说说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特点。

【承转】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引导】看课本P54页,思考: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怎样保护传统聚落?

4、保护措施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习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课文是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课文2-4节。

2、交流学习:

1)、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忽然发现……

2)、出示句式说话: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准备,指名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3)、朗读课文第2节。

4)学习生字“掉”。

3、再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他开始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说话: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说,指名说一说。

2)、读一读3、4两节,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习生字“言、而”,说说怎么样是“自言自语”,齐表演。划出自言自语说的话,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这两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4’)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分学习小组学习2-5节课文,要求想一想学会了哪些生字,用“——”划出想的句子,用“~~”划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分组学习时,目标更明确,效果也较好。学文后,小朋友能体会到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事爱问为什么,并能一直为此努力思考研究,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1-5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节课文,学习生字“总、思、考、吸、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6’)

1、卡片读生字,并找朋友。

2、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3、指导完成作业本题目4,并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10’)

1、再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己读一读。

3、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呢?

出示句式说话:1)、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练习:因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他

5、学习生字“总”,练习用总要说话。

牛顿遇到问题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见到老师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业,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业本题目6。

7、齐读课文第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10’)

1、导入:牛顿真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牛顿想了以后,又怎样呢?请小朋友读课文第五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作业本题目5。

3、朗读这一段课文。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4、结合学习生字“思、考、吸、引”,理解“地球有吸引力”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1-5节,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4’)

五、复习生字:(10’)

1、卡片认读生字,并说一说注意点。

2、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教学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习第一节和第六节。第二课时学习2-5节。同时,在小组学习后交流时,我让学生回答时找一名伙伴合作一起回答,学生兴趣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2、学习课文第六段,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培养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0’)

1、自由读一读1-5节课文,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2、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1)、齐读第一段。

师:牛顿从小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我们也来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对这句话,我们可以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并板书。你们会这样问吗?

2)、出示练习提:苹果掉下来。苹果不向天上飞。请小朋友任选一句话练习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3)、谁能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呢?

二、学习第六段:(12’)

1、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学习生字:世、界、著、名、科

1)、齐读最后一句,谁能给“牛顿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句提问?

2)、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牛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3、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理解:

“非常普通的现象”在文中指什么?

4、按句式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普通现象。

5、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齐读课文,小结:(8’)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读一读课后第五题。师小结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释疑。

四、指导完成作业本:(10’)

1、抄写生字,并评议。

2、读拼音,写词语。

3、照样子把词语分成三类。

4、书面完成课后题目2、3。

板书:

苹果落地

普通现象

看见 想、又想 (提出问题)

认真思考

专心研究

著名科学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8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

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

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2、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

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3、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4、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

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⑴ 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⑵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蜡烛的珍贵意义:

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看拼音写汉字。

yì文( )、回( )、容( )、友( )、翻(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答案:艺 忆 易 谊 译 骄 骄 浇 娇 缴 蕉 阻 组 阻 祖 组

二、请你画出下边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过来。

1、医院要取用母亲的眼角模,他来争求父亲的意见。( )

2、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有了做用,你们将会多么自毫!( )

答案:膜 豪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才华横( )、文()、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指名读句子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7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0 2: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