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峡》教学设计 |
范文 | 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设计(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峡》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⑵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⑶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⑸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⑺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xiāngyǎnzhǔ 阙处襄陵绝巘嘱引 sùshùxītuān 沿溯飞漱曦月急湍 xiàozhàng 长啸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磅礴嶙峋峻峭突兀 巍峨峥嵘连绵逶迤 千山万壑峰回路转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深山幽谷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淙淙涓涓汩汩 奔腾咆哮澄清(澈)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万丈狂澜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⑴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⑵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⑶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⑷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⑸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 《三峡》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见;屏幕上出现三峡自然风光图片)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1500年前的三峡风光?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整体感知 1、读得熟: ⑴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阙 嶂 曦 襄 溯 湍 山献 漱 峻 属 裳 ⑵听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 ⑶指名读,分组读 2、看得懂: ⑴听读课文,注意着色字词意思 ⑵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仍有不解,相互质疑解疑;反复读,熟读成诵。 四、品读课文,品析美景 1、当回小导游: (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说说下面几幅图画与文中的哪些景象相似,集体诵读相关语句。) 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在郦老夫子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的基础上,我们来当回小导游,把三峡的绝美风光介绍给更多的朋友。接下来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可以从地貌特征、四季之景等方面入手,看哪一组同学做得最好。 (在编写、解说导游词的基础上明确: 雄奇 秀美 地貌特征:山高岭连 山水画廊 四季之景: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水枯谷凄 2、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备: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同,“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更以“清荣峻茂”四字状物,一字一景,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生机。 “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并不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不再写山、写水,而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 五、质疑探究 1、本文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夏春冬秋,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阅读李白《早发白帝城》说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 3、请你也问上一句。 六、拓展延伸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得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七、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3、收集有关长江的诗句。 八、练习(见ppt) 《三峡》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读课本注解)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快速浏览课文,对照注释,把不懂的画出来。 2、放录音,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第一段: ①略无阙处(毫无)(通缺)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③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第二段:④夏水襄陵(漫上)⑤不见曦月(太阳) ⑥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断)⑦或王命急宣(有时) ⑧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⑨不以疾也(不如)(快)⑩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第三段; 11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12飞漱其间(冲刷) 13良多趣味(确实) 第四段14属引凄异(连续;延长)14林寒涧肃(寂静) 16哀转久绝(转同啭声音曲折)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乘着飞奔的马或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 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课堂练习。 小结:本节课只要学习和这篇课文的文言字词和翻译重点句子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③属:属引凄异 神情与苏黄不属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不以疾也(疾古义:快 今义:疾病) 4、良多趣味(良古义:真,实在 今义:好)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达到背诵目的。(多媒体板书) 1、请学生朗读有关山的语句,找出关键字词说明山的特点。 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根据以上特点,结合关键字词来背诵山的语句。 3、请学生朗读有关水的语句,说出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4、请学生找出关键字词说明每个季节水的特点。 夏季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险 春冬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趣 秋季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悲 指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问题二、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附: 板书设计:三峡 郦道元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三峡》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平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习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 夜晚——宁静 《三峡》教学设计5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三峡》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 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 (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A)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D)具体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2、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②“夫战,勇气也。”——“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3、补 (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③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口技》) 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 4、换 (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1)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5、调 (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②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③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6、变 "变",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①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二)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六、作业 独立思考,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1.交流翻译心得。 2.小组内提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难点,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明确: 三峡的山、水。 两个。 一层:三峡的山。 二层:三峡的水。 2.第二个大层次又分成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夏季的三峡。 春冬的三峡。 秋季的三峡。 四、研读第一层次:三峡的山 1.作者集中写三峡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 2.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3.作者是如何体现三峡山的特点的? 明确: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来写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再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势高大狭窄的特点。 4.本文是为《水经》作注,应该重点在写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才开始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山势造就水势,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读第二层次:三峡的水 研读:夏季的三峡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涨流急,交通阻断。 2.在写夏季三峡水是,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去体现三峡特点? 明确: (1)王命急宣——侧面体现 (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对比。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