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过桥》课件教学设计
范文

《过桥》课件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桥》课件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一篇课文、一幅插图、七个生字、七个词语、四个新出现的部首和课后练习。课文叙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

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讲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共有五句话,讲因为下雨,河水漫过了小桥,小同学上学遇到了困难,雷锋主动帮助小同学过桥。

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难点是按汉字结构分析字形,理解、掌握新词(放在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义)。

二、教学要求

1、学会七个生字,理解掌握七个新词语,学会四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叔叔热心帮助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提示生字词,学习认识七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初步理解词义。

第二课时:巩固复习生字词,分析讲解课文,指导朗读,复述,完成课后作业 。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七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挂出雷锋的画像(或放投影片)。

老师提问(以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叔叔吗?知道他是谁?

学生回答(以下“答”):雷锋叔叔。

老师板书(以下“板书”):“雷锋”,接着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

(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借助拼音,让学生读文。

(每个人都自读,读后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从回答中教师提示出生字词)

问:第一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一句话。

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板书:gùo yào

过(走过) 要

问:第二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有五句话。(请五名同学各读一句话)

学生每读完一句话,让学生用笔做个记号,五句全读完了,再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认真读,读中教师板书出生字词:

板书:qǐ biān fàng

起(一起) 边(桥边) 放(放学)

yòu bēi

又背(背过去)(背过来)

(四)教学生认读生字词。

教师要按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分析字形。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说出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问学生,你们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呀?启发学生说出:“过”与“边”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都是“走之旁”,只是里面不同。这两个字,字形相近,可教给学生进行区别、比较,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再启发学生说出“起”字是“走”字旁,里面是自己的“己”字。教师告诉学生说:“起”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是个“走”字,里面是个“己”字,(教学生说一句顺口溜:起床先别走,叠好小被子“指‘己’字”再走。)同时告诉学生:“走字旁”的最后一笔要拉长,要托住里边的“己”字。

继续教学生认:“要”、“背”、“放”、“又”四个生字,从中教学生识记部首:“西字头”(要与西字区分)、“反文旁”(攵)告诉学生是:

的第五笔是竖,不是竖弯。“要”字的下半部分的“女”字不是女字旁,第三笔是横不是提。最后可教学生说:“西女要”、“北月背”,以帮助学生掌握字形。教“又”字可告诉学生“又”字的意思是:“重复,连续”的意思。让学生用“又”练习说几句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字的字义。

带领同学齐读生字词:“过”。过桥的过,过桥。“要”,要过桥的要,要不要的`要,重要,主要。“起”,一起的起,一起。“边”桥边的边,桥边。“背”,背过去,背过来的背,背上。“放”放学的放,放学。“又”又过来的又。(分行读、男女生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按结构分析字形,指名同学说出:“过、边、起”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要、背”是上下结构的字。

“放”是左右结构的字。

“又”是独体字。

(五)巩固练习。

1、认读字卡、词卡。(开火车认读)

2、用七个生字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3、猜字谜游戏。

4、将卡片放在黑板槽内,请一名同学读字,两名同学找,看谁先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七个生字。

5、齐读一遍课文。

6、指导书写生字,每个字只写三个,课上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分析讲解课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读中,使学生感受到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学会复述本文,完成课后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齐读全文。

(二)分析讲解全文。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事儿?)

问:这段里只有一句话,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问:一座什么样的桥?

答:是一座小桥。(学生答后,老师让学生讲讲小桥是什么样子,与大桥相比较。)

齐读这一段,自由读这一段,说出这一段里只有一句话。

2、指名读第二段。(请五名同学每人只读一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在什么样的天气里,雷锋和小同学去干什么?(打出投影幻灯:雨天里,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去上学。)

答:有一天下大雨,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

问:他们走到桥边看见了什么?(出示幻灯片)水从桥下流过,还是从桥上流过?

学生答后,教师说:“因为下大雨,河水涨得比桥高,河水漫过了桥面。(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从图上看出,河水已经漫过了桥面。重点讲“漫过”这个词语。)

问:雷锋和小同学都遇到了困难,雷锋是怎么说的?(让同学读第二段中的第三句话。)

读:来,我背你们过桥。

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回答后,再读一遍这句话。)

答:雷锋。

接着,齐读第四句话。读后提问:雷锋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同时打出投影幻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画面。)

指名读这句话后,提问: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怎么做的呢?(让同学们齐读第五句话。)

问:雷锋背同学过桥的次数多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答:放学的时候,他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问:“一个一个”和“一个”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和“一个个”意思一样吗?

齐读第四、五两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课文中的“背过去”与“背过来”各是指什么时间?

答: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教师说:这两句话具体讲雷锋是怎样背小同学过桥的。这里的“背过去”又“背过来”是告诉我们雷锋不止一次地背同学过桥。在大雨中,雷锋背着小同学来回走在小桥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体会一下,在大雨中,他背着的打着伞的小同学在漫过河水的小桥上来回走很多次,你们说说,困难不困难,辛苦不辛苦。(讲这些话时,要引导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边看图边讲,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会到雷锋在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的情况下,背同学过桥的困难和辛苦。)

(三)总结全文。

1、请两名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读旁白的话,一个人读雷锋说的话。)

2、齐读全文。

3、问:这篇课文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儿?

答: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儿。

教师说:对。这篇课文是叙述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全篇课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是写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写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雷锋叔叔在困难面前,没有想到自己过桥不好走,他想的是小同学过桥有困难,他在大雨里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又一个一个地背过来,这里的“又”是指背了不止一次两次,“过去”、“过来”这两个词就告诉我们雷锋从这边往那边(叫过去)又从那边往这边(叫过来)一个一个地背送小同学。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向他学习。

(四)师生进行讨论。

教师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大家要向雷锋学习什么?”

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五)指导朗读。

教师先范读,要注意几个长句子的读法。如:“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及后边两个重点句都比较长。在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在“小同学”后边稍稍停顿一下,要重视通过范读来指导朗读。

(六)指导复述全文。

教师分段分句指导读,每读完一句话都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在学生理解掌握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再指导复述就容易多了。

(七)课后作业 。

1、回答问题:

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2、填空练习。

①下雨天,河水漫( )小桥。

②( )的时候,雷锋把( )背( )。( )的时候,雷锋又把( )背( )。

3、读一读,比一比,进一步掌握字形,牢固记忆所学的生字。

方——放西——要己——起

4、写出本课两个走之旁的字,并组成词。

辶____( )____ 辶__( )_____

5、朗读、复述全文。

板书设计 :

15 过桥

下大雨

河水漫过小桥

上学的时候 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

放学的时候 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四、教学提示

(一)两个重点句子是学生学习时应注意的地方

1、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要让学生掌握

过去:从这边到那边。

过来:从那边到这边。

“背过去”又“背过来”是指背了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一个一个: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的意思。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