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
范文 |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钱塘湖春行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钱塘湖春行》,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钱塘湖春行》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是七言律诗,是作者被任命为杭州剌史,早春游湖时创作的,是一首描写钱塘江早春美景的著名七律。作者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旖旎动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愉悦闲适之情和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具有一定的了解,有能力结合注释简要说出全诗大意,但对于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将引导学生从写作顺序和修辞两个方面深入,学生将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共同把握诗歌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引导学生照顾到全景以及最具特色的景观,之后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自评或互评问题所在。 经过互动,教师总结学生问题: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认识到,描写美景是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并且需要简练而别致的语言的,为走近文本做好铺垫。 此后,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的人物生平与律诗的相关知识,学生可在知人论世的同时对本诗的基本形式有所了解。 (二)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通读全诗,结合注释来解释全文大意。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顺利了解到全文的内容,初步感知到全诗的情感,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将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请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试着体会一下作者的观察顺序。 经过思考,学生可以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近景,动景 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学生可能会不太理解为何花和草是远景,我会结合图片进行解释:“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通过这个互动,学生会对景观的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对描写花和草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了清晰而生动的了解,这为下一个环节“这样写有何好处”做了铺垫。 其次,我将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一个问题:这样写有何好处?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环节在学生掌握写作手法的同时,也能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在体验了语言美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字的真实性与作者描写的生动细腻之处。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七年级的学生对“拟人”这种修辞比较熟悉,但其实还有一种类似的手法“拟物”也常常应用于古诗词中,“拟人”与“拟物”同属于“比拟”。通过次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比拟”这种手法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对全诗的艺术特色有了整体而全面的把握。至此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对比式,旨在将本节课的关键点清晰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路,因此对内容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3钱塘湖春行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2. 理解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钱塘湖春行》 学时重点 1. 朗读、背诵诗词; 学时难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预习质疑 要求学生熟读并根据课下注释对于文章进行理解。 自主预习并朗读文章,初步理解文义。 理解文本 活动2【活动】对话交流 要求学生列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景物。 研读诗歌,在课本上圈画出景物。 找准诗歌中的“景” 活动3【活动】对话交流1 请同学思考这些景物的特点,有着怎样的意义。 对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思考。得出这些意象都是美好的事物。 把握诗歌中的“物” 活动4【活动】对话交流2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心境下才会感受到美好。 对于意象进行分析,依据“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把握诗歌中的“人” 活动5【活动】对话交流3 交代诗歌背景 依据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表达情感。 让学生知道“事”,既创作背景,学会利用背景知识理解诗歌创作的意图。 活动6【活动】展示释疑 请同学们依据以上信息进行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综合以上所有信息,得出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于春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整合与归纳信息。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4教学程序: 导入:现在是冬天,很冷是吧,是不是很想春天赶快来会暖和一点啊?那老师现在就让大家提前感受一下春天的温暖。(放映幻灯片)。这些图片是不是很美呀?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那么今天我们就在大诗人白居易的带领下,看看他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好,那么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钱塘湖春行》。 内容: 破题:钱塘湖春行,重在一个“行”字,作者是在行走中观看的着一些列美丽的风景。“春”字则交代了出游的季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作者作品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二、 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播放范读音频,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放两遍录音,让学生跟读)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此问题结合板书分析)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提示: (1)首联:孤山寺北交代地点,水面初平云脚低交代时间。 颔联: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颈联: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尾联:最爱、行不足是感情的抒发。 (2)最爱湖东行不足。 三、问题解答。下面,就看一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首联:交代春行的地点及时令。 颔联:写春行所见,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人静景动。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仍写春行所见,乱花、浅草、马蹄,景静人动。使人目不暇接,产生迷乱的感受。 尾联:写春行所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四、品读赏析。《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描写了丰富而优美的初春风光,那么就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联。 解析:这两句写近景,有地上的花草,也有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和诗人游戏。春草虽然茂盛,但却不高,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惬意。 五、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课堂结构: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四部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