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伊索寓言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伊索寓言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伊索寓言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知识目标: 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