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词教学设计 |
范文 | 诗词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词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道郑板桥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他很喜欢竹子。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诗词教学设计2【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诗词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诗词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赏析诗歌: ⑶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⑶赏析课文: ⑷思考: ①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 ②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 ⑸指导背诵 3、赏析《过零丁洋》 ⑴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⑵朗读感知课文: ⑶讨论思考: ①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 ③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赏析:《水调歌头》 ⑴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余词尽废。” ⑵讨论思考:上片: ①开篇疑问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②理解“归”、“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指朝廷)“不胜寒”(明写对月宫气候想象,暗抒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感受) ③理解“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密州,是双关,既与上天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小结:上片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 ①“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转移、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寄寓了怀念子女的手足深情。 ②“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开阔胸怀) ③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态度?(表达了诗人要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祝愿,并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5、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 ⑵朗读课文 ⑶赏析:划分层次: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⑷思考讨论: ①第二层中,哪一句让我们看到由盛转衰过程的真实写照(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②最后一句的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家中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判。 ⑸指导背诵 ⑹小结: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生活。 诗词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