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范文

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1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是巴金,一个远离了故土很久的游子,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很有影响的作家,一个把一生的爱和热情奉献给文学的老人,在87岁的时候,在收到家乡孩子的来信后,克服着年老体衰,给孩子们的回信。他的言语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一个仁者的风范从他的文字间弥漫开来,一种恬淡和温情洋溢出来,一份美好的祝愿和希冀流淌出来。“让生命开花结果”,是巴金老人一生的美好心愿,也是对孩子们最殷切的希望。文字质朴感人,散发着浓浓的爱意和朴素的情怀。这样一位走过一个世纪的老人的心愿,这样一份用一生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让小学生来理解感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备课时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巴金“信息”:《巴金百岁年谱》、《巴金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巴金箴言》《巴金语录》等,从这些信息中我了解了巴金老人从出生到百岁一个世纪来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巴金震撼着我,感动着我,我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此时再来读课文,每一句话都有深意,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动。突然之间我找到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桥梁——感受巴金,结合着语文课标对高年段学生所提出的具有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课前我就让学生广泛搜集巴金的资料,去感受巴金奉献的一生、勤勉的一生、博爱的一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书信,读一封信要明白写信人为什么写这封信,写这封信想表达怎样的意思?信中的语言是带有情感的,是带有温度的。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朴素的文字中包含的感情;(2)通过反复品读重点句子,走近巴金的内心,明白生命开花的意义。(3)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激发学生让生命开花的愿望。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抓“巴金爷爷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写信?”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想象体会,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份浓浓爱意。重点抓住“终于”和“千金重”两个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感受巴金爷爷写信很吃力,由于爱孩子,还是提起了笔,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和巴金爷爷的情感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孩子对巴金产生了爱,产生了感情,才会自觉地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导。

二、以“你读懂这封信了吗?”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和巴金爷爷对话,在有感悟的地方留下思考的足迹。信中的语言并不难懂,高年级的学生通过静静地与文本对话,联系课前搜集的信息,应该都能从信中读懂些什么,或是巴金对祖国人民的爱,或是如何写作,或是关于奉献的道理,或是如何对待活着的每一天,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心灵的交流,去读懂巴金的心,去感受朴素话语中的真情和真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心语,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个交流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点拨(如写作:听老师读,谈对句子新的体会),在学生情感呼之欲出时及时加点助推剂(老师的过渡语、小结语、颁奖辞),在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时及时引向更深的方向(引:巴金的生命开花了吗?学生交流巴金相关的信息,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对课外搜集信息的一次整合和运用,巴金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地感悟了生命的意义),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情动而辞发”,在一步步走近文本,一步步走近巴金时,巴金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发清晰起来,巴金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强烈地触动着孩子的心灵,从信中孩子们读懂了许多许多,这个时候设计给巴金爷爷写话的环节,意在给予学生一个倾吐心声的机会,在写话中再次和巴金爷爷对话,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而写话又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语文,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如自己充满感情的过渡语,如巴金创作《家》的心灵独白、感动中国的颁奖辞、巴金的语录摘选,都希望营造一个浓浓的情感场,让学生在情感的磁场中不自觉地被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很多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感受便会在这情感场中蔓延开来。

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2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有趣味,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3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

学习本文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这样三个问题去读文思考:

1、巴金老人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2、他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3、表达了巴金老人对家乡孩子怎样的希望?

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引领学生充分展开对文本的解读、欣赏,感悟巴金对孩子们的真诚关怀,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领略巴金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怀。因此在文中第三小节中几个重点句处理时,既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又要作适当的引领,不要让学生的思想跑得太远。既要让学生感悟到重点句的意思,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又要上出语文课的特色。选择学生读悟在先,教师再引导抓重点词句品读,拓展,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感悟到的用“美读”形式把它展现出来。

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书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巴金对祖国、对家乡孩子们的热爱之情。课文难点在于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体会巴金的高尚品质,受到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的教育。因为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没有吃过苦、受过难,很难切实体会巴金的高尚品质。在学习课文时,我采用多种方式来读这封信,让学生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在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相互交流、答疑,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课后第三题的语段是这篇课文里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于是我采用一段口语练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次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 )是一朵花,( )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伟大的人。有的学生说:“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是一朵花。”有的说:“有的学生被难题困住了,我去帮助他,这也是一朵花。”……孩子们用身边的事例诠释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那么的真实、贴切。看着孩子们学得轻松、快乐,我感觉非常惬意。

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5

洋溢着时代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宗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已推行了几年。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当我在网上再次阅读新课标时,特别是最近聆听了几位学者的讲学,时值深秋,却有着春天的感受。

读着新课标,我联想到了我上过的一节课。这篇课文是《给家乡孩子的信》,写的是老作家巴金晚年身体很差,拿笔艰难,还热情得给家乡孩子进行回信,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不要说给每个学生写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句话,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枝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在初读课文时,有个小女孩当我走到他身边时,她指着课本对我说:“老师,这个字(枝)不是用错了?”我一看,心里一惊,心想:发现不错,读得认真!我没有直接告诉她,而是说:“你认为是应该是什么呢?”……几分种过后,大家把课文都读好了,我们对课文中字词理解进行了交流。对于一枝笔的“枝”还有几个同学也提出了疑问,我就此让学生们进行猜测。有的说,是巴金老爷爷无意用错了,我点头赞赏了他,有的说是编书的人把字写错了,还有的说,编辑课本人员不会搞错,打字排版人能搞错,为了证明是排版的错误,有同学竟找起了旧课本,并且如获至宝地站了起来,说旧书就是用“支”!(新书与旧书的这个地方的细微变化,说真的,我还也没注意!)是老作家用错了?还是打印错了?或是编者认为不妥,反复帮助修改呢?这时,我觉得再讨论这个问题就不如讨论究竟是“支”与“枝”哪字用得好了?我让大家再把这段课文读读,或许会有更好的意见和体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支”做量词,可以用来表名像“笔”这类物件的多少单位。但文中为什么不用“支”而用“枝”,可见,用一支普普通通的笔写字,在年老患病的巴金爷爷的手中,却似拿着一枝沉重的树枝去写字。何等的艰难啊!这不正好照应了前文“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巴金老人,年迈病重,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坚持亲笔给孩子们回信,这种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关于这个字占用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我觉得语文课就要活上。还以老规矩要求一节课的目标和环节怎样怎样,还算什么改革啊!

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固定的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时空,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想,积极地探究,正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