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王崧舟《搭石》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王崧舟《搭石》的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崧舟《搭石》的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崧舟《搭石》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时,我们对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记到是什么问题吗?生说师板:搭石一道风景?同学们是否去思考过吗? 2、学生交流: 板书: 景美 二、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2~4节课文。边读边用“──”划出直接描写搭石风景美的句子。 2、学生读勾画的句子,谈感受。 板块一: 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协调有序”什么意思?在这段话中,哪个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自己读读这句话。 2、学生交流。 3、听老师读这几句话,你们闭眼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体会音乐美: 在这轻快的音乐中,除了踏踏的声音外,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听到了水中的声音,地上的声音,空中的声音)指导朗读声音这句。 ⑵多么美妙的协奏曲、多么动听的交响乐: ①体会画面美,动作协调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景物美这句。 ②除了漾漾清波和绰绰的人影外仿佛还看到什么? 齐读整句。 ③也许这是一个黄昏,你仿佛又看到什么美景呢? 师: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虽说身体是疲惫的,但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此时,你觉得,这曲音乐它演奏的是一首什么歌呢?(勤劳、甜蜜、团结的赞歌)为什么是快乐的歌呢?齐读整句。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画中有歌,歌里有画,好一个让人陶醉的画面。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块二: 这是看得见的美,课文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是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的美,请再读2、4两段,用“~~~”划出。 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师:请轻声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从“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中体会。) 2、齐读句子,注意读好这些词。 3、出示: 早晨,一位大叔抗着锄头去翻地,突然踩到一块搭石不平稳,连忙()。 中午,一位大妈急着去学校接孙子,发现河中一块搭石不平稳,连忙()。 夕阳西下,一位大伯挑着谷子匆匆回家,发现河中有一块搭石不平稳,连忙()。 4、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5、师:是啊,那多危险啊,所以上了年岁的人总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你觉得这儿的“踏”是怎样地“踏”? 师:讲得真好!这小心翼翼地“踏”、……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上了年岁的人一心为别人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要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一心为别人的美丽风景。 6、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块三: 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读读这句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年轻人很好,老年人腿脚不好,年轻人就主动背老人过去。) 2、“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理所当然的事是指什么事? 师:即便是素不相识也让你感到人与人之间是那么亲近、那么和睦,好像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是自己的至亲至爱。正是这搭石体现了乡民们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又构成了── 3、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全课小结 现在,你们还觉得只是景美才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吗? 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那热爱劳动的美,尊老爱幼的美,乐于助人的美,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亲们的纯朴和善良。读到这,你觉得这搭石还仅仅只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更像一颗颗什么? 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普普通通的搭石任人走、任人踏,无怨无悔,就像这里的乡民们默默的无私奉献,而乡亲们一心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像这普普通通的搭石一样默默无闻,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练习 我见到的美。 1、师: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用心体会,却让人感动。你能选一件说一说,写一写吗? 2、学生练笔。 3、交流。 王崧舟《搭石》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惰、稳、俗、衡、序、伏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体会乡亲们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领悟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相亲相敬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引出搭石 (一)(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村头小溪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出示课题),感受那浓浓的乡情。(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检查预习效果。(出示两组词语)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预习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⑴、谴责、懒惰、平衡、伏下(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懒惰的反义词) ⑵、多音字:间隔、暴涨、一行人、相背而行、 2、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响亮吗?看来大家都很自信,为了加大难度,老师还有下面两个要求, 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感兴趣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 同桌合作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别急,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争取能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看看我们班的最佳拍档是哪两个? 4、总结梳理板书。 三、研读搭石,感受重要 1、课文围绕搭石写了摆、调、走、让、过搭石,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谁能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指名说,出示句一)你找得很准,注意不要添字,(不读错字)你再读。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出示句二)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搭石对家乡的人们太重要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出示句一) 四、品读体味——欣赏搭石 1、这么重要的搭石美吗,请同学们到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概括描写搭石的句子(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出示句三)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想不想一块儿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我看到很多语句上都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1、一行人“走”搭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行。而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生词呢,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这样把,男生先来。 (男生读一遍) 师:读准了,来,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句子,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1、“协调有序”的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体会得好。你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出示画面) 师:(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3、朗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出示)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样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1)谁来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2)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更走出了有序和谐美。 (3)难怪,刘章爷爷赞叹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俩人相遇让搭石图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句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找得很准。这里的让对方先走仅仅是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总会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好一个谦让啊,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把我们体会到的谦让美送到句子中去。读。 怪不得,人们赞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3、背老人“过”搭石图 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儿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看看那个词语在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了?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老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师:说得多好啊!——敬老。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是的,还有很多的假如……人们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放乐)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待会儿咱们再说说。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是的。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咱们回去写一写吧。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却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2、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摆搭石的相关内容,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王崧舟《搭石》的教学设计3【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指导书写“暴”。 2、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质疑,培养学生读中质疑的能力。 3、指导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4、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并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2、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当作者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吧。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收获 1、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本课字词。(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词语难不倒大家了) 第一组:俗语谴责懒惰汛期(平翘舌音读的很准确) 第二组:间隔联结一行人 你发现了什么?(这组字中都有多音字) 第三组:山洪暴发清波漾漾理所当然 2、指导“暴”字。(上下结构,下面是个日子,要写的扁一点,下面有两部分组成,撇捺要写的稍微长一点,最下边是个象水底,水字发生了变形。写完的同学,自己对照一下课本,看看是否写正确写漂亮,写不规范的同学,课下在练习) 三、初步感知,寻找美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1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什么是搭石?(听明白了吗?开始读吧) 2、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你找的非常准确,读的也很流畅)板书,搭石简笔画,边画边一起说说什么是搭石。 3、提问: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4、“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明确:卷起) 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绾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 5、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会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 6、你们都有自己的感受,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写了搭石很美,找找看。“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啊,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中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它还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想不想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跟随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吧。 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找找人们走搭石的有关语句?用笔画下来。 2、生自由读。 五、细读课文,体会美 过渡: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已经走进了大家的心里。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你都找到了哪些语句? (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透过这个句子,我们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关联词: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正是这些关联词,我们更能看出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也正是因为老人的这一善良之举,才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吧!(生齐读) (二)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请你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 2、怎样的动作叫做协调有序呢? 3、这样吧,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走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多么美的句子呀!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不是) 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体会的多好啊! 4、再来看看这个句子,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还是这节课的生字呢,课下你查字典了吗?查字典是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课下也查了查字典,想一想,在这个词语中,绰是第几种意思? 5、“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闭上眼睛,你放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听你们一描述,我感受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这画面是多么和谐啊!(板书和谐)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7、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美,谁来读? 多么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8、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2、从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 3、这份谦让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那就把这种友好、亲切带进句子里读一读吧。 (四)“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3、读了句子,那个词语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伏下,总要,理所当然) 4、正是这样,老人才能轻而易举地趴在年轻人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5、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也一定伏下身子背其他老人,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别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6、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敬老) 7、正是因为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当成理所当人的事,这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升华情感,总结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不是)那它是什么? 2、这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走在搭石上一心为他人着想,相互谦让,尊老敬老的人才是家乡这道风景最美的风景呀,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像作者这样,通过描写身边的小事,让我们见证了人间真情,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以小见大。 七、作业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拿起笔,写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 此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