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版八上《观刈麦》教案 |
范文 | 语文版八上《观刈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版八上《观刈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 )荷箪( hè dān )童稚( zhì )饷(xiǎng )田 穗( suì )秉( bǐng )曾( zēng )三百石( shí )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做什么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丁壮刈麦 贫妇人拾麦穗 诗人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拾麦者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拾麦者的苦困生活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赋税沉重比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精华) 具体分析: 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 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贫 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 (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 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