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
范文 |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 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 能大体把握诗意。 3、 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生答: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 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 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作业设计:读读《采薇》整首诗。 板书设计: 诗经 采薇(节选) 昔 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 来 雨雪霏霏——悲凉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3【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⑵ 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⑶ 掌握诗经的语言特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诗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⑵ 小组讨论,生生、师生互动交流,重点品评本诗的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⑴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⑵ 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⑶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⑷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 译文参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⑸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⑹ 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明确: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对话和文本研讨(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下列问题,应给出基本要点) 1、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是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导致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2、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之愁的句子。(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组交流, 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交流显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基本要点: 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 4、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基本要点: 第2段,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 第3段,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 5、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6、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基本要点: 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 基本要点: 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8、带着情感再读《采薇》,同时在头脑构想主人公的形象。(品读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表述: 这首诗,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妻子正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恋人正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他终于上路了,虽然是一个人在落寞的独行,但是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教师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情感是深沉的。 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将帅之责、戍役之苦,更写了“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等戍边将士的忠诚之心,他们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他们的思乡之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将士思归的情感。 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品读本诗的艺术魅力 1、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首诗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的? 基本要点: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 四、五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写解甲归里,用了对比手法。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帖自然。 2、集体诵读本诗,体味语言上的特点──重章叠咏,一唱三叹。 体味要点: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拓展迁移,开阔视野 1、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写出你读过的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设计】 诵读──品读──美读 整体感知探究赏析艺术提升 内容、结构篇章、语言情感、意境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