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门豹教案 |
范文 | 【精华】西门豹教案四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门豹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门豹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知道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xx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西门豹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西门豹的民间故事资料 教师: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件。 生字词课件 巫婆头饰,化妆胭脂、口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说说理解(战国时期魏国的官)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四人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要求:互帮)师参与。 4.出示课件生字词,抽说音形义及词义。 旱灾:长时缺水造成庄稼死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读生字新词 ①齐读 ②抽读 ③去掉音节齐读 三、提出不懂的词,合作解决。 邺:古代地名。 开凿:大孔挖掘。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层次意思。(给一定时间读书) 2.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3.抽说: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探讨评议。(板书: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4.齐读课文(注意目标1中词语读音,出示课件,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了西门豹被派去治灾,他调查弄清了原因,除害,开渠。下面,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看看他是怎样的人。 二、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了解西门豹的品质。 1.自读勾出西门豹说的话及行动,想想表现了他什么品质?(给一定读书时间)小声说说。 2.研究(四人小组),教师参与。(根据课文) 3.探究(全班教师根据课文)。 4.读课文 ①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1.自己选伙伴组小组练习表演,师巡视发现表演好的。 2.选小组表演。 四、拓展 回家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写字: 1.四人小组说说易错字或要注意的地方。 2.抽说 区别:淹──掩官──管早──旱姓──性 注意:睁(目字旁)溉(右边既) 3.书写 三、作业:回家听写。 板书设计 30 西门豹 善于调查研究 有智慧,讲策略 破除迷信,尊重科学 为民办实事 西门豹教案 篇3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的,并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2.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活动的经过;继续进行分段和归纳段意的训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板书课题,学生读)从题目上看是写谁的事?讲他的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想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2.一个学生读文,回答这件事。(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战国时期) 三、学习生字 1.字音。 学生对着生字表读生字,重点读准翘舌音“绸”,前鼻音“选、旱、烦、灌”和后鼻音“荒、姓”。 2.字形 (1)将生字按结构的不同进行归纳。 上下结构:荒芜婆旱渠 左右结构:姓绸徒烦跪灌溉 半包围结构:逼选 (2)重点指导。 荒:中间是亡,千万不要多加一点。 婆:右上部的皮,最后一笔是“ ”。 跪:右边是危,最后两笔是“ ”。 溉:右半部共9笔写成。 (3)教师发印有组词练习的纸,学生做。 ①形近字组词: ②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逼( )( )姓( )( ) 概( )( )选( )( ) (4)集体对答案。 四、查字典理解词语 1.学生读课后读读读写写的字词。 2.查字典解词。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徒弟——跟从师傅学习的人。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人烟稀少——居住的人很少。 面如土色——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恐惧。 3.集体对答案。 五、再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2 1.学生读课文,思考此问题。 2.学生用“‖”将课文分段。(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我也去送送新娘”)。 第二段(从“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到“漳河也没有发过水”)。 第三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全文按什么顺序分段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的。) 4.请3个同学分三段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写生字、词语;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师:上节课,我们将课文分成三段,谁还记得每段说的是什么意思?西门豹破除了迷信,挽救了邺地的人们。好,我们先看课文的第一段。 1.请一个学生读,教师问:西门豹到邺地后首先看到了什么情景? “荒芜”是什么意思? 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这个地方地荒人稀,十分荒凉,生活很贫穷。) 2.他看到这一切向一位老大爷调查了解情况,他对老大爷说什么了?谁读读西门豹的话?其他同学想:西门豹向老大爷提出几个问题?什么问题?(学生读教师板书) (1)人烟稀少? (2)谁说的? (3)新娘从哪儿来? (4)发过大水吗? 3.他提这四个问题干什么?(了解情况找贫穷的根本原因。) 4.老大爷是怎样回答他的问题的?请4个同学读老大爷的话。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当问“为什么人烟稀少”时,老大爷说什么?(学生读)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教师板书。 “不给河伯娶媳妇,大水淹田地”这说明这个地方的人怎样?(很迷信,无知) (2)当西门豹问“这是谁说的”时候,大爷说什么?(他不仅告诉西门豹是谁说的,而且还告诉他这一“娶媳”怎么个娶法。) 老百姓愿意这样做吗?你从大爷的话中哪个词看出来的?(硬逼)什么叫“硬逼”?(强迫别人干不情愿的事。) 老百姓虽不情愿,但一年一年这样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老百姓很愚昧无知。) 西门豹知道什么了? (3)老大爷是怎样回答西门豹提出的第3个问题的? ①学生读并用自己的话说。 ②“有钱人家给钱就没事了”这更加说明什么?(巫婆、官绅互相勾结,借机搜刮民财。) ③西门豹又从大爷话中知道了什么?(这儿的人口为什么少?地方为什么贫穷?) (4)西门豹为了验证给河伯娶媳妇可以不发大水的说法,向老大爷提第4个问题,老大爷怎样回答的? ①学生读话。 ②这时西门豹心里怎样? ③西门豹说什么了?(学生齐读这一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还真灵啊”是什么意思?(表面很相信,但却带有讽刺意味。) “下一回他要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165明这时西门豹心里怎样?(想好了对策。) 二、总结第一段,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1.师生看板书总结。 2.分角色朗读。 一人读西门豹的话;一人读老大爷的话;教师读叙述部分。 三、布置作业 读第2大段,想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的。 第三课时 一、导言 教师:西门豹了解了邺地贫穷的原因后,知道“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于是他想好了对策,准备在下一回“河伯娶媳妇”时对巫婆和官绅给予制裁。那么他的对策是什么?最后成功了吗?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这段,思考:他想的对策是什么?(只思考不用回答。) 2.请一个同学读这段,其他同学仍思考上述问题。 3.学生用自己的话。 4.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也就是西门豹用巧计既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又破除了迷信。 教师问:“西门豹是怎么破除迷信的?我们看书中是怎么说的?” (1)先写了什么?(西门豹真的来了。) (2)再写什么?(西门豹看新娘,以“新娘不漂亮”为理由,让巫婆告诉河伯改日再送去;惩治了巫婆。) “麻烦”一词是什么意思?(表面上很客气,实际上是惩治巫婆的计策。) 巫婆选的新娘漂亮不漂亮?那为什么说这个新娘“不漂亮”?再找个漂亮的改日送去?这是在干嘛? 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 西门豹说此话时态度怎样?(泰然自若) (3)接着写什么? 学生读下一个自然段回答。(西门豹说巫婆去了一会儿还不见回来,故投官绅头入河去催。) 这又是在干什么?(惩治官绅头) “等了一会儿”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西门豹假戏真做) 学生读这段。 (4)最后讲什么? 学生读下一段。 “站了很久”说明什么? 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又要让官绅去催一催,官绅们怎样?(提心吊胆,面如土色,跪下求饶,磕头都磕出血来了。)什么叫“提心吊胆”,“面如土色”?(学生说词意,带到文中是指这些官绅们担惊受怕,十分恐惧的样子。) 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读出西门豹的胸有成竹和泰然自若,读出官绅们惊恐畏惧的神情。) 4.读这一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愚昧无知的百姓都(明白了),他们知道什么了?(以前他们很迷信) 从这段的什么地方看出他们过去的愚昧无知?(漳河也没有发过水) 从“漳河也没有发过水”说明了什么?(漳河发大水与河伯娶媳妇无关) 学生再读这小段。 三、学生读第二段,想: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你们说西门豹怎么样 学生讨论:西门豹才智超人,用事实教育了那些被愚弄的老百姓。从而我们知道什么?(尊重科学,破除迷信) 四、学习第三段,点明课文中心 1.学生读这段,说这段的意思。 2.什么叫“灌溉”? 3.教师告诉学生只有尊重科学,开凿引水,科学种田,才能有好的收成。 4.学生读这段,读出人们的喜悦心情。 五、总结全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西门豹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注意“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和“闹旱灾”中的两个“闹”字在文中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充分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悟出他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体会其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3、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明白世界上是没有什么神的,从而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现实生活中网络算命等迷信活动的认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知道洪涝灾害吗?你认为洪涝灾害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在战国时期有个地方叫邺,当地的人认为洪涝是河伯所为,我们今天来学习《西门豹治邺》这一课,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老师。 (2)画出生字新词,反复读一读,并试者联系上下文理解。 (3)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学生提出不明白的生字、新词,互相释疑,师适时点拨。 (2)课文内容及写作顺序可指明回答,教会学生概括。 三、大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学习生字、新词 五、作业:P99两道思考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1、西门豹来到邺地以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发现问题后他是怎样调查了解的?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分为三个部分,重点学习西门豹如何破除迷信这一部分。 A、快速默读这一部分、思考: (1)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来到漳河边,在惩治巫婆和官绅之前,他看到了什么?这时,他心情怎样? (2)用“~~~~~~”画出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你怎么理解西门豹说的话? (3)惩治了巫婆,为什么还要惩治官绅头子? B、重点词句分析。 (1)“不漂亮,不会满意,选个漂亮的”,你对这几个词语是如何理解的?(都是接口) (2)这几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承接)这样顺理成章地达到了什么目的?(送巫婆去死)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西门豹的真正目的:保护好姑娘免遭迫害;送巫婆去死) (4)西门豹对巫婆的话应该如何读,指明试读。(语气平静,态度坚决) (5)联系课文想一想,西门豹使的这种方法叫什么?(将计就计) (6)为什么要官绅头子也投进漳河里?(1、首恶,他和巫婆勾结骗钱害人。2、不投官绅头子,就不能吓唬别的官绅,逼他们说出真相。3、不杀他,他又会叫别的巫婆来骗钱害人。) C.学生置疑,启发学生创造思维。 (1)巫婆和官绅头子的一去不复返和官绅们的求饶声,使百姓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2)老百姓明白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结果怎样? (3)如果你也是邺地的长官,你会用什么方法惩治巫婆和官绅?(学生讨论互评,师归类总结) 3、自学第三部分,学生自谈对这一部分的理解。 4、总结: 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西门豹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关心百姓生活、重视调查研究、尊重事实、做事讲方法的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