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给学生畅想的空间的论文 |
范文 | 给学生畅想的空间的论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为人师时,当然把这积句话当成真理。作为教师首先要博览群书,先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这是当时的理解当然的看法。 第一次教《七根火柴》时,为了把课教好,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尽可能地教给学生,我反复钻研教材,又翻译一些资料,设计好几套方案,几资助推敲终于确定讲课方案。 先出示教学目标:(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2)自然环境的烘托作用。 上课伊始,我要求学生读两遍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挑出生僻字,安排思考问题完成第一个目标。 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卢进勇” .生:“七根火柴” .生:“草地” .师:“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人、事物等,你们好好再想想” .生:“草地” .生:“无名战士”。 师:“你们再想想,这个线索是人还是物?” 学生在教师的急燥的情绪下显得有点紧张,开始小声的嘀咕,到底是人还是物呢?由于我把问题局限在“线索”这一点上,脱离教材牵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没有了信息源,凭空想象,忽视了教材的背景,使思维受到阻碍。 我注意到学生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说:“同学们看一看文题”。 学生马上回答:“线索是七根火柴”。 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我马上追问:“本文是怎么展开故事情节的呢?” 学生一时又沉默了(这个问题问得太宽泛了),以至于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又问:“那你们想想什么叫故事情节?” 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很好,那么本文的这几个部分在哪呀?你们找一找吧!” 学生开始看书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终于把故事情节找出来了。我又忙问:“那本文的线索和故事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马上回答:“贯穿全文”。 师:“是‘贯穿’还是‘紧扣’?” 生:“紧扣”! 第一个目标终于完成了,下课铃也响了。这节内容不多,确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现在看来,原因有三:一、教师的角色没定好位,没有把学生当成这节课的主角。教师用自己的想当然的所谓“启发”式思维,结果恰恰把学生的思维紧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没发挥的畅想的余地。 二、没有处理好教材。教师把教材看懂了,而学生只看了两遍课文,就急忙应付教师的提问。 三、把理解感悟教材的意境,变成了寻找答案的智力游戏。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