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
范文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使学生感受到这一溶洞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导游小姐们、先生们,你们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们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2、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3、指定一组中一人板演,一人向大家介绍课文围绕课题按顺序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配解说词时,最好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4)介绍“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很高兴了,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讨论。 想象景色,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五、作业。 1、学编导游解说词。 2、背诵优美的句段。 3、画出双龙洞的游览线路图。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作者一路上欣赏着色彩斑斓的山、花、树、倾听着潺潺的溪流他的心情怎样呢?(愉悦、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部分吧。 指名朗读。 沿途已经这么美了,双龙洞位于其中那是景中之景,肯定会更美。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指名回答,师梳理归类: (1)、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2)、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4、指导朗读训练: (1)、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2)、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 1、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找读句子; 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体会出什么?(窄) 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找读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c、问:都是那些地方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齐读 b.感觉到什么?挤压(1)方向不同(学生示范)(2)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稍微、一点儿。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练读、指名读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 板书:大、黑、奇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1、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 2、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1、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2、为金华双龙洞写广告词或导游词。 3、背诵第五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2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三、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习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习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平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习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四、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听到。 公路:盘曲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4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5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觉溶洞的奇观。 2、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自读课文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联结感悟 1、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三、生成新知 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四、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二、联结感悟 (一)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二)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 “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联系上文讨论: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联结感悟 (一)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⑴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⑵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二)小结 1、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质疑问难 三、生成新知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四、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 1.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 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 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气氛,导入 新课 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 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称赞:"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入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解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课前准备 1.小黑板数块。 2.课文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有许许多多迷人的胜地,今天我们跟着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到浙江的金华双龙洞去游玩,好吗? 2.介绍叶圣陶;文章选自《小记十篇》。 3.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的认识与理解词语。 zhch唍gt抧sh乷w乶y俷yu俷 浙江呈现臀部稍微蜿蜒源头 (注意提醒:“浙呈稍”是翘舌音。)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⑴读后适当评议,着重纠正读音。 ⑵出示思考题: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双龙洞?(游览) ②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③给课文分段。(六段)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用教师口述学生齐答的办法学完这一段。 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作者游览的时间是在(四月十四日);游览地点是(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组词。 臀()稍()蜒()蜿() 臂()梢()蜓()婉() 端()甸()缓()抑() 瑞()句()援()仰() 3.多音字。 系j()x()调di刼()ti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的顺序) 2.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导入新课。 1.哪几小节是.写作者在途中看到的景物。 2.指名计课文2-3节,思考: ⑴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⑵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3.逐题讲解,讨论: ⑴提问:①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山花树水) 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山盘曲而上 花多有精神㈠看到这种画面,作者心中的情绪怎样?(兴奋、愉快) ㈡指导用兴奋的语调读课文,特别要读好第二节最后一句。 水宽窄流连声音水为什么会这样变化?(随着山势) ⑵小结:在满山树木、花草山石的一片明艳中夹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并不时地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幅画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美)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 ⑶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途中美丽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接着我们来到双龙洞洞口,看到了洞口以及外洞的情景: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⑴课文哪几句分别写了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⑵洞口与外洞分别有什么特点? ⑶从哪些词句反映这个特点? 2.逐一思考并讨论:洞口(板书宽)外洞(板书大)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从外洞到内洞的唯一通道是什么?(孔隙) 2.指名读第四段,思考: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分层:四层)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 3.读后讨论: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 第一层发现孔隙第一句 第二层孔隙大小2一4 第三层进出孔隙5 第四层经过感受6一10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窄)课文是怎样写这个特点? ①“孔隙”指很小的洞。裂缝说明“窄小”。 ②“小船”这个“小”字突出“窄小”。 ③进洞方法正因为窄小才采用的。 ④第四层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孔隙窄小?(贴)“贴”能不能换“躺”?为什么?(“贴”说明孔隙低得不能再低了。)还有“挤压、稍微、准会”是写什么?(感受)孔隙如此“窄小”,进洞的方法又是如此少见,所以作者感到怎样?(好奇) 3.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四层。 4.指导背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填上合适的词。 ()的映山红()的石钟乳()地流()地移动 3.造句。 时而……时而……时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说出去金华双龙洞路上、洞口、洞外有什么特点? 2.背诵课文第四段,并说说孔隙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五段。 进了内洞,作者看到内洞有什么特点? 1.指名读第五段,思考。 2.提问: 内洞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关词语。 ①暗(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提着汽油灯只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②奇(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还有双龙) ③深(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这里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点?(奇)课文怎样写内洞的奇?(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作者为什么写双龙?(点出了双龙的由来)石钟乳和石笋有什么特点?(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变化多端”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越看越更加趣味无穷。) 3.小结。 三、学习第六段。 最后讲乘船出洞。作者为什么略写出洞呢?(重复) 四、.总结全文。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见闻,生动地描绘了洞中奇丽的景色。通过记叙表达了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研究.写作方法: ①课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明线) ②课文中还有一条暗线是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板书:泉水) (从深黑的石洞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③小结:这两条线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3.试着给课文列提纲。 ①讨论。 ②练习。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回答书后的问题。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设计 一、抄写词语。 二、多义词: 端正进步 端上来十来进 两端进货 开端进工厂 三、造句。 无论……都…… 时而……时而……时而…… 四、填空。 1.本文在结构上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一条是。 2.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听到。 3.双龙洞的景物各有特点: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学生描述并谈感受)正值阳春三月,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去游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知道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双龙洞有哪些吸引我们的景色,叶圣陶先生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地预习了课文。首先我们交流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的读音。 浙(zhè)江 调(diào)子 一转(zhuàn) 突兀(wù) 蜿蜒(yán) 孔隙(xì) 即(jí)使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重点理解“进”:平房的一宅之内有几排,一排为一进。 3、交流生字的写法: 学生以各种方式交流预习写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教师提示:小组内接龙读文章,相互评价;指名接龙朗读,组织评价。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默读勾画) 2、教师引导交流,教师板书: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师:你能以小导游的身份上台结合板书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吗?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有关段落再次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巩固,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盘曲而上、合适、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二)、激趣导入 作者来到金华的双龙洞,一路行来他观赏了哪些风景,有哪些感受呢?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细细地游赏。 二、赏读课文 (一)、品赏路上见闻 作者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都有哪些见闻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游览。请同学们自由读二、三自然段,将你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2、引导学生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图中景物一片明艳,一路溪水欢快流动) 3、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到这种明艳与欢快呢?将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赏读: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抓住沿途景物的颜色特点,将山色与花色的交相辉映,红色与绿色的相互对照的明艳加以描写,写出了金华一代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你仿佛看到溪流在怎样的流动? 引导学生想象:(溪流时宽时窄,不时地变换着形状,弯弯曲曲的流向远方,因此流水的速度也有不同,有时顺流而下,有时则缓步前行,潺潺的流水奏出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的曲调,人伴着着轻快的乐曲行走在山间,心情格外地愉快舒畅。) 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我们朗读这一句。(生朗读)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口。 1、体会洞口和外洞的宽、大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生朗读感受) 引导交流:(洞口宽,洞内大) (2)、导读“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很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都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过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2、感受孔隙的矮小 (1)、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要想继续游览内洞,必须干什么?(通过孔隙) 请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学生研读体会孔隙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A:孔隙的特点——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3)、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孔隙的矮小合作者经历的有趣的惊险呢? 引导学生感悟以下语句: A:虽说是孔隙,可也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在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致准确地描写方法。 B: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同学们读这一句,你能体会到作者这种感受吗? 引导学生想想体验: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作者因真实的体验突出了孔隙的矮小。 (3)、带着刚才的体验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3、感受内洞的奇特 (1)、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请大家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生自学交流) (2)、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内洞的如下特点: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B、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 C 、大(比外洞大得多) (3)、感受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的奇特 师出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欣赏。你能想象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的样子吗?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描述。 出示图片并描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生感情朗读)师:欣赏了洞内自然天成的奇特景观,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练习复述 师: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请你根据游览示意图用小导游的语气把金华双龙洞景色特点介绍给大家。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刻下同学们可将你游览的美景和感受以游记的形式写下来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一片明艳 迎着溪流 外洞:大 泉水外流 自然伟大 值得观赏 孔隙:低矮窄小 一路水程 内洞:黑大奇 泉水缓慢 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9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 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 自读思考。⑵ 小组交流。 ⑶ 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习。) 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 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 ⑵ 小组合作学习。 ⑶ 全班交流:①外洞宽敞。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 窄小 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0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1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录像机、录像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整体感知 过渡: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不知不觉,大家看,双龙洞到了。(电脑出示双龙洞远观图片) 当你看到这幅图画时,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问题) 带着问题,学生自由朗读三——五段。 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读懂了很多,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节课,作者将依次带我们游览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三、探究新知 (一)外洞 过渡:这高大的双龙洞,无论是外洞、空隙,还是内洞,景色都非常的奇特,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外洞。 生读第三段。 用一个字来概括外洞的特点。(板书:大) 你是从哪里体会出外洞很大的,从书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联系学生所在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二)孔隙 过渡:外洞又高又大,大得能容下一千人或八百人,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你惊叹,更让你想不到的还是那从外洞进入内洞的通道——孔隙,这才是双龙洞最为奇妙的地方。 生读第四段。 谈谈对孔隙的了解。 出示重点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朗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分析、体会孔隙的特点。(板书:小) 放有关“孔隙”的录像 (三)内洞 过渡:从孔隙出来,大约过了七八米就来到了内洞,内洞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小组内自学,电脑出示自学提示: 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 内洞有哪些景物? 你如何理解“进”这个字? 整个内洞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汇报,交流。 做小导游员,为大家介绍内洞景象。(电脑出示图片) 小结:这美丽的景象,这动听的泉水,都是谁给我们的(大自然),所以,要想使这美丽的景色永驻人间,我们就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板书: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四、课下作业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色,还有很多。课下,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等下次活动课上,咱们天南海北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板书课题,释题引入。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境。(指名读,齐读) 四、展示读书 1、练读课文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2、展示读课文 师: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3、师: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谁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五、写字 1、观察生字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生字会写了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同学们,请看“鹃臀”这两个字。 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下角“月”的撇要变成竖。 臀: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是“殿”。 师边范写边讲清注意点,学生握好钢笔,跟老师书空。 3、学生仿写 课前预习时,我们已经对生字进行了描红。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仿写本课的生字。(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对写的不好的字进行指导,对写得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 评价: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4、小检测 (1)师: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生快速记忆) (2)听写生字。 (3)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六、出示自学提示 过渡: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七、分配展示任务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4、搜集补充叶圣陶及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5、思考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请齐读课题。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节课的自学提示。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二、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具体又是怎样写的?相信通过你们的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有了答案。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 教学措施预设: 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预设: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板书) 师: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继续汇报。 预设: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预设: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继续汇报。 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预设: 1、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感情朗读。指读。 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预设: 学生可能会问: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预设: 学生板画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然后像小导游一样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介绍清楚,介绍详细。 3、搜集补充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展示。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4、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三、小练笔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选择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一段话。 (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总结拓展: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仅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你们知道吗?叶圣陶爷爷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而是借着浓浓的兴致,又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也很迷人,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