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
范文 | 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重点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 将古汉语的学习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在沿革演变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再从说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勾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2、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3、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坐莲花宝座的图片和“连年有余”的年画)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明确:(多媒体出示)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 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 跟《诗经》有关的①成语②名句③诗词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一、导入 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 1、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2、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静,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牵梦萦。(范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慢,低调,似有叹息)这时的情绪比较低落了,应读得低一点,慢一点)】《记承天寺夜游》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仿佛看见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这么欢喜的场面,男主人公应该是喜悦、激动的,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让人好生羡慕。这是现实吗?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 4、(无论是现实也好,想象也罢,但是通过刚才的译读环节,同学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带着这些感触,我们再次朗读诗歌。) 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三句。读出女子的温婉,读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虑和琴瑟和谐的喜悦。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称为《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读这首诗的美。四人小组合作。 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六艺:风、颂、赋、比、兴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的妙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形成全诗的基调。第二章、第三章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四、解题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