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中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一、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 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出示图片2 (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35+2,师板书 出示图片3 (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 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利用课件演示算理。 出示图片4 笔算时,第二个加数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笔算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教师板演算法,并对应展示口诀: 数字分开,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习:做一做,图5 2.学习例2 (1)看图片(乘车图片6)提出问题 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答呢? 板书算式:35+32=( ) (2)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试一试吗?我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合作交流 ①在计数器上拨珠子 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67。 ②摆小棒 师:有的同学是这样摆的,先摆3捆与5个单根 ,再摆3捆和2个单根(上下摆放),合起来就是6捆零7根就是67根。 鼓励学生质疑:为什么整捆和整捆的合在一起,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在一起? 播放动画 ③口算的方法 30+30=60,5+2=7,60+7=67 ④竖式计算 出示图7 师问:为什么5和2对齐?3和3对齐? 师: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老师板书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观察。 生1:您是先算个位5+2=7,再算十位3+3=6,也就是6个十,把6写在十位。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4)算法对比,理法勾联 指着竖式结果中的“7”,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竖式结果中的“6”,是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做P13 第2题“做一做”(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 提问:写竖式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做完后别忘了什么? 小结: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 (三)拓展延伸 1.看图写竖式。(P12第2题)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1)班捐了56元,二(2)捐了43元。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中小学数学教案范文2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中小学数学教案范文3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中小学数学教案范文4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