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观摩活动《孔明智退司马懿》听课稿 |
范文 | 观摩活动《孔明智退司马懿》听课稿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尽皆失色、尽皆隐匿”等词语的意思。 2、以“智”为切入口,学生在读读、找找、说说当中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古体小说,对于感兴趣的句子能读好句子间的节奏与轻重。 课前谈话: 考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教学流程 一、简介人物,激趣导入 1、教师简介司马懿。 师:《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司马懿,字仲达,足智多谋。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2、生用几句话简介孔明。 师:你也能用简单的两三句话介绍一下孔明吗? 二、初读课文,借助题眼,创设统领性问题 1、师:足智多谋的司马懿、神机妙算的孔明,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难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自信能把课文读通顺、正确的请用你们的'坐姿告诉我。(学生停止自由读) 出示: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教师在检查中随机让学生猜猜个别难解的字词。如:引、望、于、凭、敌楼等。) 3、师:把句子读通顺,这已经做到了学好古白话小说的第一步,接下来谁能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师:是呀,孔明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而这些内容文章的课题已经精炼地概括了。你看,孔明如此巧妙的空城计不正是点出了课题中的————(生接读)“智”字吗?一起把课题再读一遍。(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借助课题;引出题眼“智”。) 5、师:孔明是个智者,大家一定深信不疑。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读一读、悟一悟,孔明之智到底表现在哪里?(教师圈出“智”字,并在上面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聚焦“空城计”,探究孔明的“布局精妙” 1、师:同学们,说到孔明的“智”在这篇课文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那肯定是“空城计”部分了,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空城计内容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注上旁注。 2、交流: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体会到孔明的聪明才智? 3、梳理提升,锤炼语言。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呈现“空城计”相关内容。 ①将旌旗尽皆隐匿 ②诸军各守城铺,不得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 ③打开四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 ④魏兵到时,不可擅自行动 ⑤披鹤氅,戴纶巾, ⑥凭栏而坐,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4、在引导出示⑤、⑥两点时,插上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回答ppt出示: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师:我发现这两句话的内容有些重复,我们也尝试来改改古白话小说好吗? 师生引读:“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左童子手捧宝剑;(生接读:右童子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还有一种改法呢!“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子在左,手捧宝剑;(生接读:一童子在有,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读改后的句子,再提炼孔明的举止打扮要求自己做到哪几点?。 5、师:是呀,孔明的安排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同学们,你能否用清楚的话说说孔明如此布局的用意所在?请你选择其中一句来说说。 ppt出示句式:孔明“①②③④⑤⑥”是为了 。 生自由选择,凭借句式,进一步梳理、言说;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孔明“空城计”的用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尽皆隐匿”) 6、师: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正是孔明空城计想要达到的效果。那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ppt出示:孔明这样做是为了 。 7、师:是呀,空城计中的这番布局真是太妙、太绝了。谁能来读读孔明这番命令的话呀? (学生读的不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吞吞吐吐,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无底呀,哎,此番我等命休矣!学生读的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神定气闲,胸有成竹。心中定有退敌妙计,我等尽可放心!) 8、师:孔明刚才的命令和他自己的一些举止打扮中,我们一定体会到了孔明之智表现在“空城计”的(板书:布局巧妙) 四、聚焦“起因、结果”,再探孔明之智——沉着冷静、料事如神 1、师:空城之计,大智大勇。那么除这之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孔明的“智”呢? 学生关注首尾,自主划找还能体现孔明智慧的句子。 2、根据学情,随机选取以下板块交流。 板块一:聚焦“结果”,感受“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2)读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刚才有同学说司马懿是多疑之人,这点我非常认同。但我想追问一句,司马懿将大军尽皆退去的时候,是在犹豫中撤退,还是在坚信中撤退?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司马懿的言行中去感受司马懿撤军时的坚决,并随机板书:尽皆退去) (3)师:是呀,司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尽皆退去”的结果,也正是孔明所预料的。这里我们看到孔明表现出来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智”呀?(板书:料事如神) 板块二:聚焦“起因”,感受“沉着冷静”的智者形象 (1)辅助设问:如此巧妙的空城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 (2)理解情况危急及敌我力量的悬殊。 ①用分数“150000/2500”感受敌我力量悬殊。 ②朗读感受当时情况危急。 a、抽学生读好“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b、加上“报”字再读。“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3)小结:面对众官的尽皆失色,说说孔明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智”?(沉着冷静) 五、拓展延伸,激活阅读期待 1、师:面对众官尽皆失色, 他沉着冷静;面对大兵压境,他巧妙布局;最后敌兵尽皆退去,他又料事如神。诸葛亮的“智”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呀!(教师边说边用箭头指向课题中的“智”字,同时擦去旁边那个大大的问号。)哎,这个时候知道事情真相后的司马懿可是最不高兴的人了,想想,这时他会有表情,又会说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看看罗贯中是怎样写的。齐读——ppt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 3、师:其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事例写到孔明的智慧。同学们,这里我找到了其中几个章节,课后大家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方式,再去读小说,感受更丰富、更精彩的孔明智者形象。 《三国演义》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附: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 ↗ uarr; ↖ 沉着冷静 巧妙布置 料事如神 uarr; uarr; uarr;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听后小记: 王老师在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大气、诙谐,整个教学过程简却丰厚、约而不单;框架粗放,细节丰满。 真是望尘莫及啊!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