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
范文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根据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解定向运动,导入新课。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南针,按照标绘在地图上的方向线,在野外环境中自行选择行进路线,不断地判断并纠正前进的方向,依次通过赛会预先放置的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运动是一项健康的户外运动、是一项人与自然融合的运动、是一项挑战自我的运动。在运动中人们有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良好感觉。定向运动通常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进行。 二、板书课题 位置与方向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挑战一次公园定向越野赛。 自己探究:这次探究公园定向越野赛,第一赛段是从起点到1号点,那我们如何去找1号点呢? 生:1号点在起点东北方向,我们从起点向东北方向走。 师:只知道向东北方向走,能又快又准的找到号点吗? 生:我认为不行。从起点到东北方向有很多路线可以走。 师:对啊!我们只知道方向,但怎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呢? 生:我认为找起点到1号点路程最近的方法最好,这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 师:现在我们同学有两种方法,一种只看方向,另一种只看两地的距离,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样能准确描述1号点吗? 师:那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1号点呢? 生: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 师:那怎样利用已有的方向和位置来确定1号点的位置? (分组讨论) 生:1号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大约要走1000米。 生:1号点在起点北偏东60°的方向上,大约要走1000米。 师:提问:确定任意一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 生:从方向、距离来描述。 师:同学们能否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 一生指出东南西北方向。 师:你能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指出东偏北30°的方向吗?(学生指出了) 小结:同学们,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描述位置方向,一般以夹角较小方向上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就说偏向那个方向。 三、拓展练习: 1、图上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 2、实践活动:分组交流描述学校里各个建筑物的所在位置方向。 四、总结: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 8×5×10 20+30÷3 120÷3×5 12×5-40÷2 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 ×4+ ×4 15×24+12×15= ×( + ) 6×47+6×53= ×( + ) (13+ )×10= ×10+7× 2.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 ) (2)39×22-39×2=39×(22-2) ( ) (3)39×28+39×72=39×28+72 ( ) (4)39×28+39×72=39×(28+72) ( ) (5)39×12=39×(12-2) ( ) (6)39×12=39×(10+2) ( )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 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 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 ; 200+0=200 所以 0+200=200=0 11+78=89 ; 78+11=89 所以 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 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 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 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 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 4. 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 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 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 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 66+34=100(页) (2)剩下的 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 ; 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 计算 :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 (1+50) ×(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 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 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 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 187+145+113 =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二年级课本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并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出示例1图片 它是轴对称图形码?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会……(重合) 图形上的线段会……(重合),线段上的点呢?……(也会重合)。如果这里有一个点A,会与哪个点重合?(生上台指)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点A和点A’互为对称点。 问题1:仔细观察点A、点A’和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组对称点,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那么,你还能找到点B的对称点吗? 你还能找出更多组的对称点吗?(拿出学习单,试一下) 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对称点? 小结:这无数组对称点中的每一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连接你找到的.每组对称点。 问题2:仔细观察,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吗? 垂直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互相垂直。看来,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都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每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 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探究二: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2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补全吗?补全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拿出学习单,打开第二页。 1、请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 2、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轴对称图形的? 生汇报 同学们,都用了这两种方法完成的吗? 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幅图形,哪种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看来,要想画的又好又快,需要这几个步骤: 先找到这几个点 (课件出示1、找:端点) 找到端点之后,我们要…… 生:找对称点(课件出示2、标:对称点) 然后呢? 生:连线(课件出示:3、连:顺次连接)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课件出示)不仅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而且还找到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训练与应用 1、你能补全这个图形码? (拿出作业纸的第三页,看谁画的又好又快)生汇报。怎样完成的? 2、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你是怎样想的?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四次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试一下。 四、小结与提升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轴对称现象不止在我们数学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轴对称现象。 欣赏图片 美不美?(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王国也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后习题 练习一第1、2、5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8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2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米=()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往()观察小数点向()移动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