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袁隆平爷爷故事教案 |
范文 | 袁隆平爷爷故事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袁隆平爷爷故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袁隆平爷爷故事教案1【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世人称颂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 3、能给课文各部分拟定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世人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 2、能给课文各部分拟定(角度基本一致的)小标题。 【教学准备】 1、查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相关资料。 2、文字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通过预习,课文的几个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吧。出示生字词课件: (指读生字词) 2、解题,了解袁隆平。 (1)同学们对字词地掌握都比较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谁来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袁隆平 老师总结:这是我们对课题的理解所知道的内容。 (2)谁能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袁隆平的情况?同学发言后,老师进入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默读课文,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从课文的结构上你还发现了什么?(5分钟) 2、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汇报: 知道:袁获得的荣誉(如果学生说到了就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不说就不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就全文说,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说。)等。 发现:全文先写袁研究杂交水稻的结果,后写研究过程;虽是写人文章,但不像以往学的写人文那样——详写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文章篇幅长,课文自己标出四个部分等。 三、拟定小标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概括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1、学法提示:这么长的课文,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把握课文内容哪?(引导学生说出先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2、那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段,请你认真默读,划出能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的语句并概括段意。(找同学读中心句,教师随即出示课件,审视同学概括的段意。)这里时间不宜过长,因为这是学生已具备的能力。 3、请你按照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二、三、四部分。 4、展示两组同学的段意,然后学生审视、修改自己写出的段意。 (二)引导学生给课文各部分拟定小标题。 修改后的段意简单多了。但要把刚才我们写的段意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显得长,你能不能用简练的几个字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1、拟定小标题和写段意即有一致性又是有区别的,你觉得应该怎样列小标题? (抓住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简明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2、我们怎样根据刚才的段意来概括小标题呢?(出示课件:指导第一段小标题的两种列法) 3、请大家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方法根据段意列出各段小标题。 4、展示一、二组较好的小标题。结合你们刚才的学习,你现在觉得应该怎样列小标题?(学生归纳,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课件:列小标题的要求:A、抓住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B、用简明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列小标题的方法:A、摘法,B、拟法。 5、指导列小标题尽量做到角度一致。 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神态、心理进行细致刻画来突出人物特点。而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选取事件中不同阶段的典型事例来介绍人物。因此,给报告文学列小标题,要抓报告文学的主干,标题角度要尽量一致。 展示标题角度一致的师生写的作文提纲。 培育原因——培育关键——培育艰难——培育成功(因课题中有“杂交水稻”字样,标题中可以简练不写) 6、小结归纳学法: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说说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列小标题、解题、抓各部分段意等。 四、抒发情感,赞颂袁隆平 1、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报告文学,认识并了解了这位出自中国的世界之父——袁隆平,我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深深地为他的爱国热情,超人的智慧等所感动。在阅读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哪一点深深地触动了你?如果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就更好了。(也可以出示课件:我最敬佩袁隆平。) 引导学生认识袁试验的目的是伟大的;实验设想的创新——智慧超人;实验中的艰苦付出——拼搏钻研劲儿超人;丰富的知识等。 2、刚才同学都是从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来说的,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引导学生抓住巨大贡献和所获得的荣誉来说。 3、为什么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你现在明白了吧。你能用这个句式回答吗? 出示课件:因为袁隆平,所以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五、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长文的学法——通过浏览快速准确提取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2、现在,你理解作者为什么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命题吗? (含有赞叹的意思。) 六、作业 本课成语比较多,课下希望大家归类摘抄,积累成语。 袁隆平爷爷故事教案2活动目标 1、了解大米的来之不易,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2、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知道要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米饭”图片;“旧中国饥荒”组图;“袁爷爷”组图;《我不浪费粮食》动画视频;“我不浪费粮食”组图;“种水稻”组图;“珍惜粮食”组图。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米饭”,引导幼儿讨论米饭的由来。 ——看看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香喷喷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吗? 出示组图“旧中国饥荒”、“袁爷爷”,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 1、出示组图“旧中国饥荒”,引导幼儿感知当下生活的幸福。 ——看看图片上的人们有大米吃吗? 小结:以前,因为水稻产量很低,很多人没有米饭吃,常常挨饿。 2、出示组图“袁爷爷”,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 ——后来,有位厉害的老爷爷让水稻结出了很多籽粒,让人们天天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这就是袁隆平爷爷。为了让人们都能够吃上米饭、吃饱米饭,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小结:袁隆平爷爷常常顶着太阳在稻田里观察水稻、研究水稻,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水稻。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改进后,袁隆平爷爷终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让水稻结出了很多籽粒,让人们都能够吃上米饭、吃饱米饭。 播放动画视频及组图《我不浪费粮食》、组图“种水稻”,引导幼儿了解大米的来之不易,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1、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来之不易。 ——不仅研究水稻很不容易,种植水稻、收获大米也非常辛苦。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了解一下吧。 2、出示组图“我不浪费粮食”,引导幼儿了解大米的由来。 ——种植水稻要做哪些事情呢? ——水稻成熟后是怎么变成大米的呢? 小结:农民要经过翻地、插秧、除虫、除草、施肥等过程,等待水稻成熟;水稻成熟后,还要进行收割、干燥、去壳才会变成白花花的大米。 3、出示组图“种水稻”,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苦,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看看图片上农民们正在做什么? ——他们是怎么插秧/打农药/收麦子的呢?(双脚泡在冷水中,弯着腰;背着重重的农药箱;顶着太阳弯腰割麦子) 小结:水稻从种植到收割再到变成白花花的大米,要花上农民们一百多天的辛苦劳动。大米来之不易,每一粒都是农民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 出示组图“珍惜粮食”,引导幼儿了解珍惜粮食的'方法。 1、鼓励幼儿讨论纪念袁爷爷的方法。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要怎样珍惜他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呢? 2、出示组图“珍惜粮食”,讨论图中的现象。 ——这些行为对不对?应该怎么做? 小结:我们要懂得珍惜粮食,吃饭的时候双手扶好碗,不掉米粒,吃多少盛多少,不随意丢弃;去饭店用餐时点菜要适量,吃不完的菜可以打包,不能浪费粮食。 活动延伸 1、教师在用餐环节提醒幼儿不随意倒饭菜,珍惜食物。 2、在过渡环节可适当播放“宝宝巴士APP”中的“古诗国学”第一集《悯农》供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进一步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袁隆平爷爷故事教案3【教材分析】: 课文以“访谈录”的形式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主要从袁隆平决定研究杂交水稻的原因,研究过程的艰辛以及他乐观开朗的个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这几个方面进行采访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本课时,可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自己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和运用有关资料。 3.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访谈录”的体裁,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搜集和运用资料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世纪初期,我国人民还过着饥肠辘辘的贫困生活。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解决了人民的饥饿问题,为了感谢他为人类做出重大的成就,中国还以他的名字发射了一颗卫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袁隆平)。对了,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生字,纠正读音 域(yù)峻(jùn)僻(pì)挫(cuò) 穗(suì)杆(gǎn)摄(shè)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严峻:严厉,严肃。 童心不泯:泯,消灭,丧失。本课形容袁隆平平时乐观开朗的个性。 老骥伏枥: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3)指明轮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①指名读学生搜集的资料 ②师补充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他主要成就表现在杂家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 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影响。他虽然年满80岁,仍让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和应用。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果。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板书设计: 1.认识生字词 2.交流资料 课时作业: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挫(cuòzuò)穗(huìsuì)摄(shèniè)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艰辛——(艰苦)偏僻——(偏远) 反义词:失败——()创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袁隆平院士取得的科研成果,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袁隆平院士。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度边思考: ①从体裁上看,本文友什么特点? ②袁隆平有什么特点?分别从哪些可以看出? 2.分组交流 3.合作交流,师引导 ①文章是访谈录,记录了访谈的过程,是主持人提问,被采访者回答的形式来组织内容的。 ②指名回答课文中袁隆平回答主持人的语句。 学生交流,师小结袁隆平先生的特点。 a.热爱祖国,关心人民:我国人口众多,而且还不断增加,而土地使用面积不多,而且不断地减少,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粮食问题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b.不怕困难,不败失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花去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不怕困难与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出路,印证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名言。 c.开朗乐观,虽然一辈子进行科学研究,可个性却像小孩子一样,童心未泯。 d.敢于创新,袁隆平谈到创新的时候用了“不断’,说明他对“创新”非常重视。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同桌互读 ②指名互读,读袁隆平的话也不要过分强调激情,应以朴实,充满智慧的语调为主。 四、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另选采访对象,小组商量采访内容。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访谈录,也知道了袁隆平科学探索的艰辛。希望同学在学习到路上要有创新精神和一往如前得壮志。 袁隆平爷爷故事教案4[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袁隆平的“梦”和“寻梦园”的含义。 2.搜集袁隆平农业研究事业的有关信息。 3.学习袁隆平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材料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难点:理解袁隆平的“梦”和“寻梦园”的含义,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学法指导] 1.搜索整合文中资料,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2.圈点批注文中关键语句,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3.查阅背景资料,明确袁隆平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习内容]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大家都很熟悉,现在国际上称中国出现了第五大发明,大家知道是指什么吗?它就是由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它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亲身感受一下他和他的成就。 整体感知: ⑴快速阅读文章,勾画关键语句,搜集文中信息。 ⑵思考:读了文章以后,你认为袁隆平是个怎样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袁隆平是个杰出的科学家,他研究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谷物3500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40年来他在此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是个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人,他为了寻找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顶着烈日,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袁隆平是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他出生在北京,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命,选择了艰苦陌生的农学。 研读与赏析: 梦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美好的梦想往往能使人们为之付出终身的努力,并且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荣。一个中学生要以什么为光荣,该如何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新一代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是一次梦想与荣誉的美好展示,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笔者的口提出了一个读者们关注的问题:“像袁隆平这样一个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拥有优越生活条件的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义无反顾地走上艰苦而陌生的农学研究之路?”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带着它去研读课文,才能够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以袁隆平的“寻梦”作为线索,运用倒叙的手法,层次清晰的展示了袁隆平梦想的几个阶段,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明确梦想的几个阶段对于研读课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袁隆平生命中,他的梦想是在不断推进扩展的:幼年时,他见到美丽的园艺场,郁郁葱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