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总结 |
范文 | 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习惯”,根据韦氏字典,该词被定义为“通过对某一行为的重复,使该行为形成按一定方 式进行的趋势或倾向。”这并非说好习惯和坏习惯是我们与生俱有的,而只是指我们在对待特定的动作做过多次重复之后,会使其看似天性所致。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在我们的头脑和身体内如此频繁地得到强调,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我们的第二天性。习惯与我们一生的成败息息相关,看看社会上那些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到达事业的巅峰并非偶然或侥幸,而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他们都有良好的习惯,比如认真、执著、耐心、勤奋、好学等,并使这些好习惯的长处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是这些好习惯成就了他们。中学生的教育亦是如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习惯养成教育上。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有可能达成,才会有效果。也就是说,习惯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根基。 那么,在中学阶段学生该培养哪些好的行为习惯呢?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具备三点好习惯。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学会做人。具体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仪,不忘责任,友善合作。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多数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养尊处忧,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具有某种破坏欲和攻击欲。对人态度冷淡,缺少爱,不关心别人,对长辈不够尊重,没有礼貌,这些孩子情绪波动大,想干啥就得干啥。不顾及别人,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往往自私而不自立,任性而又懦弱,好强而缺乏意志。学习生活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缺少责任感,他们怕脏、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半途而费。因此,教育专家孙云晓建议培养学生10个良好习惯: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耐心听别人讲话(尊重别人);按规则行动(规范行为);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不忘责任);节约每一分钱(学会节俭);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物归原处);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勇于表达);做事有计划(成功必备);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喜欢清洁)。 其次、学会生活。即生活自理、健康向上、勤俭节约、珍爱生命。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希望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在他们的下一代能实现。因此,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什么都不用孩子动手,甚至连他们自己的衣服鞋袜都是爸妈洗。为了能让孩子多学点儿,许多家长自己节衣缩食给孩子报了补习班、英语班、钢琴、舞蹈等等许多辅导班。却不曾料到,自己的辛苦会白费,自己的一切努力会付之东流。并且他们怎么也想不到,阻止孩子成长进步,阻止孩子成才的人竟是他们自己。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势在必行。简单说来,一个中学生应培养四个生活习惯。 一、充足的睡眠。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以及其他的特长学习大量的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专家指出,一个中学生的标准睡眠时间是89个小时。中学生长期睡眠不足,后果是令人担忧的。营养学认为,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的自我调理,特别是大脑和肝脏,造成器官慢性损失、能量代谢失衡、激素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影响人的情绪和学习能力,甚至人的正常思维。 二、健康的饮食。目前许多中学生都比较偏爱垃圾食品,比如巧克力、冰激凌、快食面、各种烧烤、各种油炸食品。这些食品共同的特点是:热量高、营养低或者是零营养。长期食用会 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为了保证营养,中学生要规律饮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方面,中学生应该能做到生活起居的独立。另一面,中学生也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家务活,帮助父母分担忧虑。而家长绝对不能因为心疼孩子或者害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而使孩子失去劳动锻炼的机会,从而把孩子推向懒惰、自私、没有责任心的漩涡中。 四、有一个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中学生正经历着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成长阶段,在少年人生的旅途中,他们会产生许多成长的迷惘和困惑。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 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能较好的处理。譬如,消极、悲观、胆小、怯懦等不健康心理。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情感 态度,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学会学习。规范行为、勇于表达、学做合一。我曾经对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做了观察分析,他们中有的明明上课听课状态很好,却在考试的时候成绩不佳。有的学习上很积极,很想把自己的成绩提上去,却屡试不爽。还有的智商很高,却在学习上成了一个逃兵。为什么会如此不近人意?主要就是由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学习好的学生?虽然他们内心深处也有渴望成功的梦想,在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感之后,他们已经悄悄地掉队了,因为他们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而事实上,他们只是某些个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才会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那么一个现代中学生应培养哪些学习习惯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基本归纳为四点。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知道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使他们在关键的地方能集中精力从而全面提高听课效率。 二、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许多中学生的课堂融入性很强。他们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思考,并且能就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交流探索达到共识。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作必要的记录。三、课后巩固的习惯。最低要求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中等要求是学生能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高等要求是学生进行延伸性学习,能就某一点自己感兴趣的、或是有疑问的、或是有争议的在课下查找资料从而达到扩充知识面的目的。 四、学会提问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善于发现问题。它不是让学生停止思考,而是要求学生能更深入的思考。俗语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最困惑时,教师及时给与提醒或指导,才是真正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以上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则需要双管齐下: 第一、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学校应当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因为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实施成为可能,才能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在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的时候,教师须从日常生活学习常规入手,抓好“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针对那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家庭的配合加强作用。家庭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父母平日里的举止言谈,待人接物和对待孩子的言传身教及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种方向。 俗语说得好,“孩子就是家长的名片。”这句话说的挺有道理,简单的一句话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朴实而又深刻的道理。与此同时,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家庭的不和谐会使孩子变得任性、孤僻、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报复心强、学习成绩差等等,而在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会有懂得爱、懂得宽容与忍让、与人为善等性格。当然,在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家长还需要在不溺爱、不纵容、不逼迫、不放任的前提下,对孩子的兴趣、行为、语言、交往等进行必要的指正和引导。 习惯看似简单,人人都在做,人人都可以做。但要令长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远离坏习惯。这个任务确实是艰巨的,它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努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但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益他们在将来的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一名有用的人。良好行为习惯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知识爆炸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