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
范文 |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新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具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但理性认识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小学自然基础,但缺乏正确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结合学生和课本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探究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课中主要以学生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穿插一些小游戏,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生讨论的组织。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媒体 身边常见事物的图片(山、石、树、昆虫等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上新课前先做一个游戏:教师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如盆栽植物、小动物)和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根据初一新生好奇的特点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质疑启思,讨论问题: 讨论的问题是: ①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学生回答的“生物的特征”答案不完整,学生甚至出现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这时我都回适时进行鼓励,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3.讨论与游戏,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1)讨论:植物和动物等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我认为通过讨论学生找出植物和动物需要营养的方式的'不同,为《生态系统》等内容的教学有一个好的铺垫。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关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总结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游戏:全班进行憋气比赛,看哪位同学憋气时间长。讨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只能短时间的憋气?能否列举一 些动物如何进行呼吸?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结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学生知道呼吸是什么,而不能深入对呼吸进行探究。 (3)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给养鱼缸的鱼经常换水”。 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自己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植物也会产生废物,那么植物如何排出废物? 总结出: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猜物品游戏: 课前准备好几个纸箱子,其内放几种动物(如青蛙、蚯蚓等),让学生上台用手摸后猜里面是什么动物。要求 全班学生注意观察猜物品的学生碰到动物时产生的缩手反应。学生观察做此游戏的学生反应后,简单归纳出此现象的原理,即人对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 讨论题:植物等其他生物对刺激是否会做出反应?如果植物也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你如何证明之?对于这样问题学生 可以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设计,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我对于学生的各种设计将给予鼓励,学生对“生物都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个特征不仅仅是存留在识记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学生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师准备:实物(珊瑚)、挂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挂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举出挂图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准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见P2。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画面,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三、讲授新课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三)生物的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根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细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遗体和粪便获取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小叶片下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四、小结: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哪些特征? 五、课堂巩固:P6 1.指出下列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叶、芭比娃娃、珊瑚虫、珊瑚、珊瑚礁、珊瑚岛... 2.当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此事例说明了(B) A.生物能生长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鱼化石D.苹果树 4.动物、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属于生物吗? 不属于,一个生物体死亡后,它的生命活动也将终结,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称为动物植物的遗体。 5.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C)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项不符合科学观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确的目的B.要有观察记录C.要有计划D.随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学反思:通过讨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弄明白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效果较好。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并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机器人跳舞、演奏音乐。设疑:机器人可以演奏、跳舞,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呢? (机器人不能呼吸、不能生殖等。) 教师追问:什么样的物体才能成为生物呢?我们怎样判断它是不是生物? (二)新课讲授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问:小麦在太阳下生长,还需要浇水施肥、动物需要捕食、人类需要一日三餐,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物要存活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教师总结:可以归纳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这一特征。 教师追问:动物和植物的营养方式不同,是否都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 (像小麦等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动物需要进食获得营养,所以动植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鲸鱼呼吸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动物行为?生物是不是都具有这种行为? (鲸鱼在进行呼吸。生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追问: (1)人类溺水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陆生植物为什么不能浇太多水? (溺水导致人无法呼吸,因而窒息死亡;陆生植物也需要进行呼吸,当根部积聚太多水分时,根细胞无法呼吸而死亡,造成烂根现象。) 3.生物能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人类出汗的图片,提出问题:人类出汗是什么生物现象?人体还有没有类似的这种现象? (这是一种排出体内废物的现象。还有排尿、呼出二氧化碳、排便等类似现象。) 教师纠正:这里所说的“废物”是经细胞代谢产生的不能被生物体再利用的物质。而粪便没有进入细胞代谢,不能称为“废物”。 (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生物的几种重要特征并举例。 作业:课下预习生物的其他基本特征。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后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概述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与对实物的观察和比较,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兔子玩具和兔子、小鱼和玩具鱼(红色)、含羞草、仙人球和珊瑚、仓鼠、手掰模型、机器人等、生物的特征PPT课件。 (二)学生准备 学案、展示纸、马克笔等。 五、教学过程 【3分钟】设疑导入 提问:以下哪些是生物? 校园环境照片播放。 提问: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生物呢? 【板书】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采用贴近学生的材料――校园中的生物、非生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兴趣。 【15分钟】比较、讨论、提要求、小组完成学案 比较小组所分到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和概括生物都有什么特征?请把你归纳的结果写在纸上。 看哪个小组概括得准确、全面、效率又高。 分组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共同归纳概括生物的特征。 通过实物,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概况出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况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15分钟】分组展示 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 总结学生的回答: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1.分小组展示。 2.倾听他人的回答,思考,提出问题。 3.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物专业术语表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让学生自己总结生物的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提问 1.珊瑚和仙人球都会长大,但为何仙人球是生物而珊瑚不是生物呢? 2.仅凭长大这一条能不能判断该材料是生物呢? 3.那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材料是生物呢? 1.思考; 2.不能; 3.思考、回答。 对总结概括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探讨:要判断该物体是生物,物体应符合多条特征。 【2分钟】总结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思考、讨论。 总结,再次强调生物的特征。 【5分钟】应用 枯死的含羞草是不是生物? 思考(辩论),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真正学会运用,而不是仅仅停留。记忆的层面。 练习题、巩固本节知识。 进一步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