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
范文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在感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图片 师:刚才看这个短片,除了个别同学在交头接耳,议论。其他同学都很专注。我从你们的坐姿和眼神中能看出来,你们或许有些感动,有些温暖,甚至觉得甜蜜。那么此刻,带着这些感受再次轻轻的呼喊这个名字-----母亲。轻轻的呼喊…… 我们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母亲都有着深厚的,不一样的感情。同样,有位国学大师他对母亲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国学大师,走近她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怀念母亲(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测预习 课前大家对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要检查检查。 1、通过预习大家发现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在结构上。 2、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三、整体感知 1、好!请同学们再次小声的、自由的、快速的读课文。 注意: 1、把字音读准确。 2、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3、如果能边读边想,文章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开始吧。 2、刚才读了文章之后,你都知道了什么? 3、相机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4、介绍生身母亲资料。 四、体会情感 1、老师想请同学读读课文第二段,谁来读? 2、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咱们师生配合来读,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好吗? 3、同学们,除去标点,这段文字只有153个字。其实作者想说的只有一个字。是哪个字呢?请同学们再静下心来,一字一句的去读,你就会发现这个字就在你的眼前。 生:可能回答:爱、痛、思、伤、悲、悔、恨……其它字都好理解,唯独这个字(板书恨)让人费思量。季老对母亲是恨,恨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恨?请你像刚才那样,一字一字的去读,你在哪里读出了恨,恨得到底是什么?把你读到的批注到旁边。开始! 五、集体汇报交流,理解“恨” 1、句一:“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相机补充资料) 2、句二:“我的愿望没能实现……孤儿”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师补充)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补充资料) 指导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份悔恨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散。后来,季老去了德国一个哥廷根的小城。那么,这份怀念,有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淡忘呢?请同学们赶紧看看11月15日的日记,一边读一边想,这则日记又写了什么? 4、生自由读,并回答。补充资料。然而,这个儿子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季老的心情是:课件出示:真想哭!出示句子也就在这一刻,季老对一个字的体会是更深刻,更加的痛。是哪个字?(恨) 小结:人人都说:时间是治愈一切伤口的良药,然而对于季老却是“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数十年如一日”读书读到这儿,你明白了这恨字的背后其实是什么?(爱)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第二段,相信你一定会有另一番体会。齐读 六、情感升华 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你也肯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肯定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他说,那就拿出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七、总结 在2006年季羡林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资料。 就让这感人的画面定格在这儿,下去之后每人写一篇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2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随文识记生字、辨析字形、词义。 2、初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二、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感受季老对母亲深沉的爱。 2、板书课题 (一)围绕课题,检测预习。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再读题目,你都知道了什么? 2、引入第一段的感悟。了解写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母亲指“生母,祖国”(板书) 明确文章中心句“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读后,尝试缩句。找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敬意、爱慕(板书) 3、过渡:季老何以怀念母亲,何以离开母亲?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寻找答案。 (二)且读且思,抓关键词句,理解“恨之深,悔之切”。 1、指名读第二段 (1)读中理解“弃养”揭示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我(板书“离开”) (2)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难安) (3)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4)再读。范读创设情境,自主练习。 (5)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悔”。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读)。 (三)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魂牵梦萦。 1、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板书“离开”)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季老是如何表达的呢?(日记) 2、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后面对散文的引用也是如此。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 3、默读。勾划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 4、交流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指导“凄”的写法,理解“凄凉”的词义。指导朗读。 (2)11月20日日记。指导“不能忍耐”。 (3)11月28日日记,第五段。抓关键词“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感受作者所思之乱,所想之多。指导朗读。 (4)朗读第七段,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对文章的总结,情感的升华。并点明其与开头的呼应。 (四)拓展阅读《永久的悔》《寻梦》。 1、大家已经被季老这深沉的爱所感染,可他自己却不断在问自己(读第三段)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谈体会。引入游子思乡的诗词。 3、请同学们再回到文章中,与季老对话,与文字同游。找找你心中的“为什么”。 4、默读,生疑。 5、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五)积累词句,总结文章情感基调,升华单元主题。 1、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勾划的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抄一抄,再来体会季老对祖国的眷恋,写一写你的体会。 2、我这有四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这是季老送给大家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迪。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⑴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⑵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⑶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⑷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⑸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阅读资料补充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情朗读。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⑶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5一、出示有关母亲主题的图画,揭开课题。 这些画,它们有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生答:母亲。 两个了不起的字眼,让我们怀着祟敬齐声把它呼喊出来。(结合板书:母亲) 二、由恨入手,感悟失母之痛 过渡:古今中外,有许多画家、诗人等名人,都用手中的笔尽情描绘它,赞颂它。 然而,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一个头上光环无数,却一辈子都在寻寻觅觅中的人——季羡林。 一个平常的日子,在他乡求学的季羡林意外地收到一封家书:母亲病危,速回。他夜乘火车,奔往回家的路,又多年未见,此时,他多想马上就守在母亲的身旁。踏进家门,才知——生答:母亲已去逝。 请同学翻开书,读第二自然段。潜入文中,用心体会此时季羡禁的内心感受。(自由读,留给足够时间读透) 如果老师让你们把这厚厚的一段读成一个字,会吗?再浏览一遍,看看哪个字,跳到你眼前。 (悔、痛、泪、恨)而文中用的是哪字。(恨) 再读,想想你从哪些语句里感到这种恨?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联系上下文理解。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作者……………学生补充课外阅读资料……联系自己离家的生活体验加以体会。… …… 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打到工作,立刻迎养母亲。然而,誓言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千般悔,万般痛,此时都化成了一个字——“恨”!) 是的,留下此“恨”,无时不在,不处不在,它更渗透在这些字里行间。让我把此“恨”带入文中读一读吧:(把第二段分成五小节) 师领读:我恨啊。(低)生(组一):我六岁离开母亲,………… 师:我恨啊(高)生(组二):我读在学二年级的时候…… …… 师:我恨呀 生齐: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三、一哭在心,处处触景伤怀 过渡:此恨绵绵无绝期,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你们能从文中的日记中找到这样的一日吗?生答——11月28日日记。 让学生自由读。再找出文中能概括作者心情的字眼。学生迅速地找到——一哭字。 作者看到了什么?为何而哭? (房东太太对我说,儿子今天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高兴得不得了,啥意思,到后来的沮丧,中间用了省略号。它究竟省略了什么?生答:母亲等待的过程。那么这位母亲在等待会怎么做呢?展开联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填充。 生:母亲把他的房间打扫了一遍又一遍,想让儿子回来睡在洁净的房间。 生:母亲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等待着儿子回来。 生:母亲到家门口望了又望,看看儿子快回来了没有? ……………………………… 然而,这个儿子一直迟迟没有回来。因为他不知道,他看不到,他的母亲正在苦苦地—— 生:等待。然而,此时,谁看见了?(季羡林)他不仅看到了眼前外国母亲的等待,更看到了他以前看不到的母亲的等待。这一等,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年、五年、十四年。现在他更懂得“母亲”。而那一个“恨”字,他的体会更深了。 配音乐:满文军的《懂你》 此时,剩下了什么?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悔和恨),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走进这对母子的心中。 出示: 两组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另两组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三分钟过后。(要求快) 生读:母亲在自家场院,望向村口,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想着这个中秋节儿子会回来了吗?太阳偏西了,她由高兴变得无奈,由无奈变为沮丧。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咱们再听的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读: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如今只剩一个悔恨啊。 生读:日历撕了一页又一页,一年又过去了。又一年没看到孩子了,他是不是已经长高了。 今天可是他的生日,他会回来吗,让我亲手为他准备一顿晚餐吧。 生:早知道这样,我就不离开她,让她这样的等待,甚至到死也来不及看她亲爱的儿子一眼。 ………… 师:现在,只留三个字——生:真想哭。 读吧,幕幕触景生情,思念如水,一次次漫过作者苦楚的心怀。 四、因思而糊,尽显异地乡情 过渡:一个满怀痛切的儿子,带着对生母的无尽思念离开了自己祖国。时空的隔离,他的这份思念能因此而被割裂开来吗?生答——没有,反而增加了。引: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了呢?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还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答。 哪个字,说明分量的增加?生答——也。 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作者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因为思念。夜有所思,才日有所梦。 师:哦,哪个细节哪则日记又体现了这些呢?——生答:1935年11月16日 出示:整则日记 生自由读。 读完后,你们有没感到季老内心体验自我矛盾的地方? 迅速地举手——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为什么他的心里既凄凉又甜蜜呢?为什么呢? 设计想象说话,出示句式: 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学生想像发言。 是的,一点一滴的,点点滴滴那些有关故乡的往事,不断地索绕在季老心头。这些深切的思念,纷至沓来,酸酸的,甜甜的,浓浓的,说不出味道的,终凝成了一个字——生答:糊! 请同学们找一个字代替吧。(粘、包裹、涂)是的,粘着,包裹着,涂着,最后都“糊”在一起,魂牵梦绕,频频入梦啊。回扣: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母亲也频频入梦吗?生齐答:因为爱国,因为强烈的思念。 五、梦中寻求,升华心中情感 过渡:思念是酸楚的。作者对这个母亲为什么如此思念呢?生:都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思念也是甜蜜,但这些也只能在梦中才有的。于是。作者就一遍遍地——寻梦去了。 一、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度日如年) 二、我仰躺在沙发上……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三、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学生情感自然炽热) 找不到呀—— 四、天啊!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幻字带出了情感的高潮。 悠悠游子心,凄凄离别情。数年寒窗,十年一梦。这就是祖国游子的写照!还有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配音:张明敏《我的中国心》 诵读本单元日积月累:(爱国名言名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等等 ……………………………………………… 音乐中,课堂落下帷幕。 六、作业布置 1、阅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赋得永久的悔》等文章。 2、再积累爱国名言名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6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觉得,此文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奔丧、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可见一斑、怅望灰天”8个词语。 2、熟读课文,体会季老的爱母之心、爱国之情,传达“爱国应从爱母亲做起”的道理。 3、凭借阅读经验找到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从中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落实“从关键词体会情感”等阅读策略,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 从关键词句中体会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预习作业 1、自学课文生字词,感情得体的出声朗读课文,读流利。画出你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自己想办法解决,或上课时设法提问。 2、作者怀念的是谁,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对她们同样的怀念? 3、用横线画出我怀念生身母亲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用浪线画出课文中体现我怀念祖国母亲的词句,写下批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谈话:孩子们,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随便聊聊) 谈话,导入,检查预习1 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今年七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知道,他生前最悔恨的是什么吗?(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赋得永久的悔》) 简要介绍季羡林生平。(可以幻灯出示资料及照片)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说到了故乡、母亲,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魂牵梦萦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怀念母亲》(板书课题)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疏通词句(即完成预习一)指名说说,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引入“怀念”,进入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抓课文主线,完成预习2 1、理解“怀念”(明确“怀念”是过去经历的一些场景、声音、事件在脑海里的回味,其主要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内心体验) 2、品读“怀念”。“我”怀念的是谁?母亲是指谁?(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课文中哪个关键词可以读出我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怀念?(学生自由表达预习时的收获) 关键词句:……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理解“频来入梦”,可结合下文中日记日期的频繁,下文中“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板块品思母之痛,完成预习3 读“频来入梦”这一句,引入“思母之痛”(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为什么”,我们来帮他看看为什么!) 1、出示第二自然段(我六岁离开母亲……数十年如一日)自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抓住几个量词:只待了几天、只活了四十多岁、痛哭几天、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体会作者心中的痛与悔) 2、补充《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段,加深这种感受(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中,他详细的记叙了和母亲的点点滴滴,我们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3、学生快速浏览上面的三个片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母亲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可是还没等“我”有迎养母亲的机会,她就已经走了!这,怎不是“我”心中永久的痛与悔啊!(引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就因为这样,母亲频来入梦! 第三板块品念国之切,完成预习4 远在异国他乡,孤寂的“我”频入梦中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读季老的日记吧!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1、自由品读日记,谈谈体会。 2、关键词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的糊在心头。理解:他因为什么感到心里酸酸的,有点凄凉?(可联系上下文)既然思念是凄凉的,有为什么这凄凉与普通的不同?甜蜜的是什么?浓浓的味道是哪些往事?(来个小练笔吧!写写季老会想起故国的什么) 学生练笔,之后交流。 这些凄凉的、甜蜜的往事交织在黄昏的暗夜中,浓浓的糊在“我”的心头,“我”的心又怎能平静!“我”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怀念故国的心声!(引读:11月18日……这种思念是如此的真切!11月20日……时间越久,思念越深,甚至窗外的风也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11月28日……) 第四板块融合情感,升华情感 1、日思夜想,想念母亲,想念祖国,那样强烈的情感始终贯穿了季老厚厚的一本《留德十年》。我们所读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就像季老所说“可见一斑”。(理解“一斑”)他在《寻梦》中这样写到:(出示《寻梦》开头与结尾两段)齐读 2、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母亲怎样的面影?你又看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指名说说) 3、再读这几句(将它们改写成诗的形式出示)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怀? 4、总结:苦苦的追寻啊!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声声地呼唤啊!只为得到一个美丽的微笑!一次次流泪,只因“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次次流泪,只因无法归故国!季老的心中始终回荡着这样几个字:母亲!祖国母亲!课后去读读季羡林的其它作品吧,再次体会一下这种魂牵梦萦的情感!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7课前准备: 分发资料,指导分小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季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去感受从他笔下流淌出的《怀念母亲》,板题。 2、指导读课题。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作者对这两位母亲的感情是怎样?指导提炼重点词。 二、抓主线,感受怀念: 1、请同学们快速扫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集中写到这两位母亲的句子一共有几处? 2、每次都提到生母和祖国,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同样) 三、自读感悟失母之痛: 课文中写作者怀念生母时多次写到了哭,请大家快速的默读课文,看看一共有几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结合阅读记录单边找边划,并把自己的感悟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自读感悟记录单: 哭了几次 在什么情况下哭的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1汇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这是在母亲去世后哭的? 师引导:这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他为什么这么痛苦不堪? 预设:是因为······;还是因为······;还是因为?····· 小结: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了,从此,再也没有······;再也没有······;再也没有·····;更没有人····· (课件过渡)“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觉得作者恨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我痛哭了···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生2汇报:“看到他的深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地下母亲,真想哭!” 师引导: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他都想起了和母亲在一起的哪些场景?(资料:年幼时)······爱没有地域之分,没有国别差异,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用生命爱着自己的孩子。 生3汇报:“夜里梦到母亲我是哭着醒来的。醒来之后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他梦到的母亲是什么样的?(这里为什么是幻出,而不是想起呢?) 过渡:想母亲,但却永远见不到她,所以只能寄托于梦境,然而母亲的面容,每一次都是这般地梦幻迷离,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四、合作体会思国之情: 过渡:不光是想母亲,初到德国的季先生,时常会想起自己的祖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作者的日记中去体会一下季老对祖国永不改变的情怀。 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 问题 探究的结果 1、从日记的时间上可以看出什么? 2、作者的怀念情绪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 3、作者怀念祖国,其实说到底还是在怀念什么? 分小组逐条汇报探究的问题。预设: 问题一:从日记相隔的时间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怀念非常频繁。 问题二:作者的怀念情绪一般发生在黄昏的时候?(是啊!黄昏时分,既是行人回家、鱼船靠港,鸟儿归巢的时刻,也是游子思乡愁绪最为活跃的时刻。 (不久外面就黑了···) 师:他想到了故乡的····还想到了故乡的···还想到了故乡的····他想到了和朋友····还想到了和朋友···还想到了和朋友··· 小结: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一个人置身国外,举目无亲,出门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听到的是一串串没有乡音的语言,回到家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面对空荡荡的房子。 问题三:作者怀念祖国,其实说到底还是在怀念什么?(故乡、故乡的老朋友、亲人) 师概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几句话,让我们听出作者的怀念。 课件出示: “我现在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想家,想故国,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都没有了······”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五、总结升华: (配乐)十一年的留学生涯,既没改变季老身上流淌的炎黄血液;十一年的思念之苦,也没抹去季老的故园之梦;十一年留学归来的,是一位学富五车、决心为国贡献才智的季老先生。 情景练笔:季羡林没有辜负母亲对他的期望,学成归来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给母亲扫墓。他来到母亲的坟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眼泪夺眶而出,他究竟要对母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写他的此时的心声。 课件6“娘,······”串读作品 xxxx年,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们给他写的颁奖词(播放视频) 小结:季羡林先生,这位东方文学大师一生笔耕不辍,用他的人生信念诠释了一位东方学子的爱国情怀。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却把对母亲的怀念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六、写法点拨: 1、表达形式:这么感人的一篇文章,季羡林先生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他的感情表达出来的?让我们先看一看这篇课文在形式上跟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观察课文(穿插了日记和散文,使表达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2、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观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发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我们的阅读才刚刚开始。推荐读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真情季羡林》也让阅读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七、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痛悔思念 同样崇敬、同样挚爱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8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国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和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理念 《怀念母亲》是一篇散文,季老在写时尽力取“真”,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可是文章平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文章最特别之处就是“母亲”这个词中包含着两者──祖国和生母。这两个母亲有什么关系?这种情感如何融在一起? 本堂课以此为突破点,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运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以季老贯穿全文的“梦”为主线,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加上适当的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四、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终天之恨”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不断在回忆中纠缠。 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 对祖国的眷恋,通过默读勾画出魂牵祖国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抄写中感悟。 最后借第三段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来生发学生对作者、对文章的质疑。解疑的同时存疑,引入《永久的悔》《寻梦》作为课后阅读资料,深入感悟作者之情。 五、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怀。 六、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七、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感。 八、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 九、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1.走近季羡林。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五年级上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一下,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在看似简单、很随意的聊天中,让季羡林穿越历史的云烟,来到同学们面前,让学生觉得他不再遥远。再者,此文理解难度较大,对作者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2.读题初感情怀。 (1)看来,季老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 (2)让我们齐读课题,用你的朗读,清楚地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什么。(生读课题)通过读课题,我们清楚地听到季老的心声──怀念母亲!(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导入上以“未见文韵先有情”,简洁、明了地从读题直接入文,让学生通过二度读题,结合课前的预习及资料的搜集,情愫自然生发,从而言由心声了!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悟文本 1.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1)谁能结合预习所得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 (2)说起母亲,我们总会想到陪伴在身边的妈妈!这篇散文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就会有发现?说说你的发现吧! 预设:文中有两个母亲,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国母亲。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去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吧。 【设计意图】“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本质特点,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灵魂部分,提纲挈领。看似巧妙的发现,却能引领学生课堂伊始扣住文章的脉搏,进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2.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由词入篇,感知文本。 ①识记生词,入文理解。 A.出示生词,自由认读。 弃养 朦胧 凄凉 真挚 寝不安席 食不下咽 灵魂不全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B.指名读词,相应理解。 ②词语填空,把握内容。 出示填空:我六岁离开生母,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 )。我痛哭了几天,( ),( ),成了一个( )的人。抱( )的我在德国留学十一年,两个母亲( )。 A.同学们,词语是有情感的,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就能读出它相应的情感来。 B.指生汇报,出示答案。 师:看得出来,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对课文内容了解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季老的身旁了。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用词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语,渗透读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创意、趣味、实效。 (3)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①是什么时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呢?读第3自然段。 ②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③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因由吧。 【设计意图】问题由学生生发,在学生自读的所惑处设问,以一个大问题统领诸多小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思母”,一条是“思国”。如何做到双线并进?以学生感兴趣的“梦”入手,然后慢慢接近、提炼文章主旨。这条路子是循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走的,属于“归纳”性质的教学,为整节课的教学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1.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初识“终天之恨”。 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第2自然段。) ②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③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①抓词句──一品“终天之恨”。 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师:读着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读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体会到季老在母亲去世后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他伤心到极点了…… 师:痛彻心扉呀! 预设:读着“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他是多么悲伤呀! 师:伤心欲绝呀! 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哪些词语令你强烈地感受到萦绕在季老心头的终天之恨呢?(出示最后一句: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抓住关键词品读“恨”的情态。 小结:这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哪! ②抓时间──二悟“终天之恨”。 师配乐读第2自然段:时间匆匆逝去,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些时间上,用心琢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六岁离开,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养”; 生2:母亲“弃养”后季老“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3:季老成了一个孤儿; 生4:作者难过,抱“终天之恨”……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 在这一“长”一“短”之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季老这失母之恨啊!用心读出季老的心声吧: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课件)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③插资料──三感“终天之恨”。 难道季老不想陪伴自己的母亲,不想孝顺自己的母亲吗? 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细想他曾许下的愿望:“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激情朗读:还没来得及尽孝,母亲就离我而去,怎能不抱终天之恨呢?让我们用心地读出季老心中那永远的痛吧: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读到这,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后悔。愿望还在,母亲却已随西风而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 (全班读)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设计意图】从“终天之恨”一词为辐射点,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一品、二悟、三感,层层叠进的设计,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解决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样设计的特点在于启发引导,循循善诱,设疑铺垫,步步牵引思维。 2.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失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3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读11月18日日记。) (3)真情告白,母子诉衷肠。 ①从房东太太身上,季老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等待,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季老此时又有什么话要表白呢? ②分两组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母亲啊”为开头写一写母亲着急地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一边的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诉说心声。 ③学生写话后交流。 穿越时空的对话 母亲的心声 儿子的独白 儿啊…… 母亲啊…… (4)小结朗读: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3个字了:“真想哭”,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全班齐读11月18日日记)。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引领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才能顺利与文本对话。用真情告白的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母子之情就在对话中得以显现。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景写作能力。 3.探寻内心,品“思国之情”。 (1)过渡:就在母亲频来入梦之际,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季老的日记中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吧。 (2)静读日记,读中生疑。 ①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让我们静思默想,用笔在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心中的疑问吧! ②此时,你心中有些什么疑问想问问季老? 预设: 一般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3)诗中悟情,升华情感。 ①穿插季老诗词,生读升华情感。 师:挂在季老心头的正是这飘渺的夜空,这飘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朋友和祖国母亲,季老在诗中是这样表达情怀的: 生读: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②小结,回读“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句子。 此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让我们把心中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吧!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交流的过程,读者期待与作者的共鸣。本环节中,教师的深情讲述,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补充的文字、图片资料,学生的自思自悟能为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奠定良好牢固的基础,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的目标。 (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思之深,才梦之切。让我们带着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2.延伸课堂,续探文本。 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同寻梦,在梦中品味这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齐读课题,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让学生在读中再次感悟季老对两个母亲的敬意与爱慕、怀念和崇敬之情。 (五)作业园地 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2.读季羡林文章──《永久的悔》《寻梦》。 【设计意图】“读读作者的文章,写写自己的心”,淡化作业的形式,强调了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拓展阅读的安排,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 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 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作者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 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 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作者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作者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作者的心声。 交流: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之火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失去生身母亲后的悲痛心情。古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尽我们可能孝顺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 2、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的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就是经常梦到她。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爱和浓烈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她们才会常常走入作者的梦中。 3、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作者独自漂泊异国他乡,心盈忧愁、思念,难免感到凄凉;但在孤寂的日子里,在故乡和朋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快乐情景,是她派遣孤独和思念的良药,想起这些,又怎会不甜蜜呢? 4、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个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样的情景,可曾在你们梦中出现过?同学们,这份深沉的思念你会不懂吗? …… 四、精诚所至,母女重逢 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感动了上帝。上帝特赐她生母一颗还魂丹,准其真实地走进女儿的梦中,让母女重逢。同学们,现在你和同桌之间,一位就是女儿,一位就是母亲,想想你们的表演一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五、休书一封,尽诉心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明白:“有爱就要说出来!”毕竟天人相隔的重逢只是无法企及的梦。有生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我们用真情真心去爱我们爱的人,用真言真语对她说出我们的爱更重要呢?现在,请同学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有多爱她,好吗?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的: 1、 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失母之“恨”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a、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b、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看能不能把这一自然段读成一个字? 3、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4、通过理解、对比、总结出“恨”最确切。 5、又一次读这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失母之“恨”。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1、为什么作者凄凉会少了而甜蜜多了? 2、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静了下来?哪一个词告诉我们? 3、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 4、体会一个“糊”字。 (二)触景生情 1、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会高兴得不得了?2、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3、作者看到房东太太这样,他的心会想些什么? 4、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5、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6、串这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四、梦中寻母 1、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2、哪一个字注定季羡林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3、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1、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2、总结全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