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数学 -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五单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 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 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五单元》。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 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 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 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P19-P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5×2+3 80-64÷8 29+24÷4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 (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谈话:小淘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 (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 2.课件出示 “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 (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 师: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谁会列式解答? 生:29+25=54(人) 54÷9=6(只)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9人。 师:说得好! 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生:29+25÷9 师: 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 (评析问题的出现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做好铺垫。) 师:好,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我们该怎么办? 要先算29+25,就必须给它加上一个符号表示出来。现在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试写 并展示 : 29+25÷9 (29+25)÷9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数据和运算符号一样。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 师:那咱们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展示得数后讨论: 为什么两道题的得数不同?多让学生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得数不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新符号——“( )”小括号(板书)。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它所表示的意义。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现在再来看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题意呢? (评析结合具体情境,教师将小括号介绍给学生。) 师:同桌之间讨论并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 生:(29+25)÷9 =54÷9 =6(只) 答:需要租6只船。 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作用? 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3:小括号里的要先算,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 出示 :小括号,本领大, 算式有你就变化。 改变顺序少不了, 先算括号要记牢。 学生齐读。 (儿歌的编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加深印象。)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说说不同之处及运算顺序) 18-9×2 (18-9)×2 2.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学生说说算法) 5×(36-29) (83-35)÷8 94-(25+19) 3.我帮妈妈算一算 每桶方便面4元,每袋大米64元,妈妈带了100元钱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桶方便面?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2.会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初步感知投掷结果的可能性(随机性)。 【过程与方法】 掷双色片,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纪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随机结果的初步认识,感知数学的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分拆,并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教学难点: 掷双色片,并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并用阿拉伯数字纪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 这里有两个双色片,它们的一面是蓝色,一面是红色,现在把这两个双色片放到杯子里去掷一下,你们猜猜看,掷出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生:(两个都是红色;两个都是蓝色;一个红色、一个蓝色) 师:那么请你们拿出两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出示课题:掷双色片) 二、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1.知道数的分拆,并能用数字记录; 学生汇报掷的结果,教师板书 (1)○● (2)○○ (3)●● 问:还有其他的情况吗? 师:我们还可以把这几种情况用数字记录下来。 指着黑板问:那么2可以分成几和几呢?(1和1;0和2;2和0) 师:通过双色片我们知道了把2分拆有三种不同的`情况。那么你能用双色片摆一 摆3的分拆吗? (学生操作,汇报结果。师板书,生模仿记录。)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会用双色片摆出3的分拆,还能自己进行记录。现在书上有6种数的分拆,你能根据红蓝片的个数进行记录吗? 书上14页练习9/① (学生完成练习,汇报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可以分成几和几) 也可以说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和几是几。 2.掷双色片,对随机结果进行感知 师:刚才我们通过掷双色片和双色片的摆放知道了数的不同分拆。现在每个人拿出5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会出现哪些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几个红片,几个蓝片 板书 ○○○○○ (1) ○○○○● (2) ○○○●● (3) ○○●●● (4) ○●●●● (5) ●●●●● (6) 生完成书上的练习2。 师:刚才我们自己动手掷了5个双色片,知道可以掷出6种不同的结果,那么哪些结果经常出现,那些结果很少出现呢?请你们自己再掷几次,然后把掷的结果记在书上。 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和6出现的情况较少等) 同一种颜色出现的较少,而两种颜色都有的情况比较多。 问: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等你们以后长大就会知道,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 三、总结交流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设计 练习册P9 写数,练习册P45、46 板书设计: 双色片 ○ ● ○○○○○ 5 0 ○○○○● 4 1 ○○○●● 3 2 ○○●●● 2 3 ○●●●● 1 4 ●●●●● 0 5 小学数学教案 篇5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种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叫推理。其实这样的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判断哪个人是哥哥,哪个人是弟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109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1,整理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整理出的数学信息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提示:刚才的这段话里包含着一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几句话整理一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生2:通过分析,我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就是说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则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3.明确思考关键。 (1)质疑: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呢?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明确推理应抓住关键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3)师生共同总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往往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教材110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例2。 (1)读题思考,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们首先能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你是怎么想的?B是几?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6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题目。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他们交的钱数够吗? 3、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完成。 4、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三、第8题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2、提出问题:怎样租车划算? 3、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做? 4、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先作成表格样式,看看需要多少大车多少小车?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说说需要多少大车,多少小车,再比较那种方案划算。 四、小结: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 还需要在什么地方改进?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先认真观察图片及表格,从中获得信息,并明白其中的含义。 认真思考找出解题方法,并独立完成。 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先看图,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独立思考后与同伴交流怎样计算 先算出需要几辆大车几辆小车,然后再比较哪一种划算。 学生互相说一说,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9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