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科学说课稿 |
范文 | 【精品】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知道什么是液体? 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多种感官从多种液体中找出水。 2、能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敢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难点:选择器具将水运到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空果冻盒4个、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状的杯子4个 3、游戏材料:小杯子1个、长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认识水的重要性,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了哪些东西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课题并板书:观察水 二、分组找水、了解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把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1、谈话: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给它们分辨出来并帖上标签吗?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使用什么方法。 (2)观察过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贴上标签。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引导小结: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闻找出酒,最后用舌头尝分辨出水。这里我们用到了认识物体的常用科学方法:看、闻、尝,当然还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体时千万不能随便闻、尝、摸。(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 5、谈话:我们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据水的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写下来。 6、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7、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并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三、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1、谈话:现在请大家观察讲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状的。把你的结果写在书上或画在书上。(出示装满水的不同形状的杯子) 2、学生观察汇报。(水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取决与盛水的容器形状,也就是水本身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3、谈话:是这样的吗?我们在来做个实验。 4、演示说明:将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变化样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猫一样则水像……。 5、将塑料袋弄个洞,让水流进容器。 6、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还有哪些物体是容易流动的呢? 7、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容易流动 8、小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完成板书) 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1、谈话: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组能把这个塑料桶中的水运到另一个塑料桶中,当然不能直接倒。) 2、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3、全班汇报(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种方法好呢? 5、分组近距离演示,测时间。 6、距离较远,哪种方法快呢?学生预测后再试一次。 7、小结:近距离用杯子舀的快,远距离用管子吸的快。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补充。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依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局部: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局部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导同学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同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同学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同学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同学在体验中学习。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资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局部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同学的操作更规范易行。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同学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同学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协助,实现每个同学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布置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同学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3)和时记录:人人有实验记录单,既做观察员又做记录员,防止同学松懈。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用谈话法说运河桥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确什么是斜面。教师做明确说明: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问是搬油桶还是借助斜面滚油桶到车上更省力呢?说斜面能省力光凭感觉还不行,还要用什么来证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较才干判断。问同学怎么设计证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实验呢? 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根据同学的汇报,教师小结:先称出物体(小车)垂直时的拉力,然后记下物体(小车)在斜面运动时的拉力,再进行比较。教师逐一出示为同学准备的资料,并演示组装、分发资料和实验记录单。实验要求: ⑴、由小组长分派每人操作一个实验步骤。 ⑵、把小车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均匀上行,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⑷、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你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⑸.同学分组讨论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最后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同学通过上一个实验发现了同样的物体省力情况不同。问同学答案。希望同学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让同学猜测从低处到高处走楼梯和爬梯子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省力情况,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级梯度要依照先高后低的实验顺序进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车外的纸包装盒的几个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局部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局部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 四、学以致用 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同学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同学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再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 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一、 教材简析: 《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只要引领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需指导同学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缺乏以能迫近客观事物的实质,还必需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前人大量的研究标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性考虑肯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它不只标志着同学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同学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学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同学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同学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同学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笼统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同学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同学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课程规范关于贴近同学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实质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和“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同学的体验、提升同学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 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也包括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置、使之形成科学 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规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同学细心观察、认真考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 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学要求; (2)设计动物、食物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3)考虑到教材中给各种动物运用多极二分法分类与上面我们设计的卡片有雷同之处,为此,设计了给全班同学分类这一环节; 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来体现课程规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理念和思想。 2、具体技术处置 (1)制作动物与食物卡片,供同学分组活动使用。选择素材的原则应该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同时满足三种分法的前提下考虑具体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据荤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况,我们决定选取面条、面包、米饭、青菜、四季豆、猪肉、鸡和带鱼这些与同学生活比较贴近的食物做为素材。动物选取同学比较了解的啄木鸟、鹰、猫头鹰、老虎、兔子、鳄鱼、长颈鹿和羊作为素材。 (2)制作三大课件 ①与同学分组活动相匹配的、可以拖动的动物、食物课; ②供全班同学进行二极分类的系统结构图课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课件; 考虑这些课件的原则应该是便于展示同学的操作活动、增强引领同学开展活动的有效性和减少实物投影和课件之间的切换次数,为此,我们制作了以上三大课件。 四、 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亲身经历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预设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1、给卡片分类 分组活动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准备了2组卡片,食物或者动物各八种。之所以选用2种不同类别的图片,主要是考虑到同学原有学习基础上对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加强化同学的思维活动。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同学自身来动手分一分,使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调动,再通过小组代表上台来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组内的活动变成了整个班级的思维碰撞。通过这个活动,同学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体会到了什么是分类。 教师在同学交流互动的同时,概括同学的发言,着重强调同学的分类是依照哪个特征来分,强化分类概念中所要依据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同学对分类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时,和时引导同学总结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给全班同学分类 通过同学畅谈生活中二分法的运用,教师带领同学试着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在将班级分为男生和女生的基础上,抛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础上再往下面继续分”,在同学们一致认可的基础上,小组首先讨论,给同学足够的思维空间,再整班讨论。对于一些相对而言的概念,教师引领同学来更加细化,鼓励同学寻找一些显而易见的规范。“在动手之前先动脑”. 在充沛讨论的前提下,教师引领同学开展两个全班性的游戏,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个是列队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有二,一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分类活动中来;二是让同学亲自体验什么叫多极二分法。 第二个是寻找同学,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队列站好后,邀请一位同学来协助老师寻找某一类特征的同学,让同学们体验到分类的作用;待同学回到自身座位后,继续请他来协助老师再次寻找刚才特征的同学,从中进一步感受到分类的重要性,就是能够协助我们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给自带垃圾分类 展示学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请同学来谈谈感受。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认识到我们平时在丢垃圾的时候经常丢错,需要学会丢垃圾。开展自带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讨论,让同学充沛调动已有经验来做初步认识和区分。教师对于典型物品的集体讨论,让同学明确了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规范,从而来重新判断自身所带的垃圾属于哪一类。在课堂上准备垃圾桶、每人来丢一丢,很好的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热情,“准确、恬静、快速”的要求又对同学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寻找监督员来监督同学丢垃圾的活动,更好的强化了“准”的指标。 通过对可回收垃圾处置方式的讨论,让同学发现,不同材质的垃圾又要进行不同的处置,结构图的展示让同学发现分类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时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属类垃圾的再处置又要依照金属的种类再分门别类的处置,从中体会到了分类中还有有别于多极二分法的许多种方法,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最后对分类在生发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讨论,对分类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一、教材简析: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十分熟悉的铁制品生锈现象来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制定防锈的种种措施。学习的重点是能够制定“影响铁钉生锈因素”的实验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意在启发小组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孩子们“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水平。 二、教学背景: 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爱护、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相关图片、课件资料、铁片、铁锈、简单电路、磁铁、榔头等尽可能找到纯的铁锈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观察铁锈指导探究课堂总结 导入新课和铁形成对比认识(探索铁生锈的原因)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物体生锈的图片)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铁生锈的现象你在生活中见过吗?(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铁制物品生锈的事实) 3.看来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真多。铁生锈了,才有铁锈。铁锈是新物质吗?(学生猜测,并能说说理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课题)。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吗?如果铁和铁锈是不同一种物质,那就说明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如果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就说明这是一种——物理变化。看来,要想弄清楚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还得先弄清楚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2.师出示新铁钉和铁锈,提问:对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颜色、手感、亮度、松软、导电性……) 3.教师提供材料(自制电路检测器、榔头、磁铁、铁、铁锈等),要求学生观察铁锈,寻找证据,并做好记录。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 (课件出示)铁盒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 铁 铁锈 4.交流汇报: (1)请一组学生汇报,其他组补充。(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知识点) 师演示铁与铁锈的导电性、吸铁性。(铁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 (2)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许多铁与铁锈的不同点,现在你能判断铁与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变成铁锈是什么变化呢?(板书:化学变化) 三、指导探究,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过渡: 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用证据支持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的假设,那么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的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水、空气) 2.如果我们研究“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学生设计实验 3.交流。说说方案,相互质疑,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课件出示)要点: 两枚铁钉要一样新。 一枚铁钉完全隔绝空气(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铁钉暴露在空气中。 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4.小结。 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了解铁生锈的危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是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的6倍。钢铁生锈是铁的致命弱点,钢铁因腐蚀而报废的数量约占钢铁当年产量的25%—30%,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你们说我们该这么做呢?(防止铁生锈) 2.引导学生探究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为下节课准备。 板书设计铁生锈了 水 铁铁锈(化学变化) 空气 课外活动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拿到课堂上继续研究。 生成预见用磁铁研究铁与铁锈的区别,可能实验结果是磁铁能吸铁锈,因为理论上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磁铁不能吸引,但我们提供的铁锈中往往含有铁,磁铁吸住的是铁锈里的铁。教师用铁屑与从生锈铁制品上刮下来的铁锈细末做对比实验。如果找不到纯铁锈或者找到的铁锈仍然可以被磁铁吸引,可做演示实验,也可以用与铁锈相似的材料代替铁锈做实验,这也是允许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铁的铁锈如做不到,也应向学生说明。 课堂评估学生能否归纳出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对学生设计的对比实验方案做出合理的评价,并适当加以指导。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