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
范文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两个月饼、刀子,课件,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纸片各一张,水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两个月饼)看,几个月饼?(把其中一个送给两个学生)那还剩几个月饼?(板书:1、2) 师:如果这两个同学都想吃这个月饼,怎么分比较公平? 师:老师把月饼来等分,那半个月饼用数怎样表示呢? 师:半个月饼可以用数1/2来表示。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像1、2这样的数叫做整数。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一份就是它的1/2,这些图形的1/2你能找到吗?请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1/2。 学生到投影仪处展示。 师:把三角形像这样上下折,这一部分是它的1/2吗? 2、认识1/4。 师:我们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把它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分月饼。 师同时提问:你分到了这个月饼的?你呢?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你能用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吗? 学生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3、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学生观察主题图,你在哪里发现了几分之一?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 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一、基础知识的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展示订正。 2.4+3.4=5.3-4.6=35.2-7.8=2.8+6.2=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2、学生打开教材第98页看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学生在计算时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1、引导学生看第98页的第2题。让学生读题,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①《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②各买1本书,10元钱够不够? 2、引导学生看第99页的第7题。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那么小丽要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车票要多少钱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人当售票员,其他学生当乘客,做乘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 (1)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 5.3+2.78.6 3.6-2.11.5 12.6+4.78 15.9-7.317.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3.5-9.230.7-1.817.6+14.745.3+16.9 3、下图是某年“十一“期间北京主要景点接待游人统计统计图。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 五、思维训练 1、日记本8.1元一个,文具盒5.1元一个,墨水10.8元一瓶。小明想买以上三种文具,付20元够吗? 2、用1、2、3、4写出大于3的三位小数和小于2的三位小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比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上一节课中的两个题目是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0而商0,本节课是因为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而商0,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6123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和算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尝试探索 1、创设情景:本月轮到你当家庭主管,负责分配零用钱,零用钱一共612元,平均分配给家里3个人,每人该分配几元? (1)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吗?请你试试看。 (2)小组讨论,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3)汇报,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2、情况分析 (1)在计算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每个问题的。 二、引导归纳,提炼方法 1、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的竖式该怎样写?(这是重要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教师准确引导,方向明确) 2、提炼:用被除数十位的1除以3,不够商1,就在商的十位上写0;3和0相乘得0,在1的下面写0,1减0得1,再把个位的2写下来,12除以3商4。(教师在演示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介绍简便的写法。 三、独立尝试,巩固提高 1、尝试写竖式计算:5224在尝试解题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在计算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2、归纳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 8。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 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 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在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 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 ≈ 240(元)30 ×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 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 × 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2× 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 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2× 8=16(元)16元>10元30× 8=240答:带 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 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29× 8,把29看作30,30× 8=240,够买门票。 32× 8,把32也看作30,30× 8=240,不够买门票。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 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 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教学目标 1痹谑导、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闭莆涨Э擞攵值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鼻胙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苯淌ψ急柑逯爻印1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比鲜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彼阋凰悖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克、千克、吨的认识(四) 教学目标 1蹦芨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庇τ每擞肭Э恕⑶Э擞攵值慕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庇τ玫ノ换凰愕闹识解决实际问题。 4碧寤崾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彼狄凰担嚎擞肭Э恕⑶Э擞攵种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 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碧钜惶睿ń炭剖榈6页:第7题) 4 000 g=()kg 9 kg=()g ()g=7 kg 6吨=()kg 8 000 kg=()吨 ()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痹凇鹄锾钌>、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