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
范文 | 实用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我把本节课的预设过程分为四大块,分别是,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是怎样的?让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边形。(注意: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定义四边形。这里的四边形的定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四边形。 2.在图形中找四边形。 3.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4.小结。 三.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过渡语:象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图形出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 1.分类。师:你能按自己的标准把这些四边形来分分类吗? 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此,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分为一类进行的分类方法进行重点研究,解决本课的难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练习 准备一些关于特征的判断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学会口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进行: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我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然后提出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问题,锻炼学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几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4、课堂反馈,检查效果。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题,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以上是我教学这节课的设计思路,由于水平有限,讲得不好,请各位原谅,但我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学习,所以敬请各位批评指正,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一)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出示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第二次摸球,进一步认识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个红球和2个白球,说一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能确定吗?为什么? 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前一次摸到红球后,下一次可能猜会摸到白球,这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如人所愿,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组织练习,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二)根据结果设计放球方案,,说一说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红球; 2.可能会摸到红球; 3.不可能摸到红球。 (三)猜一猜:东方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练习,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又有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一)地位:《买书》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认识了小数并会读写、比较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安排的是计算人民币适用过程中的小数加减,学习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进位加、退位减以及后续学习小数的抽象运算奠定基础。 (二)目标:1、结合“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的算法,能正确计算 (四)难点:理解小数加减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去书店买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中获取数学信息。(设计意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交流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完成,第一个层次:学习小数加法。当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后让学生根据题中的问题独立审题,尝试列式,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够列出算式。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算法,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接着通过组际之间的汇报交流想法,生生互动,掌握算法。最后采用师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小数加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这几个问题展开,从而明晰算理。 (设计意图: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能转化为熟悉的已知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列竖式,并运用元、角、分的知识解释算理)第二个层次:学习小数减法: 有了前面小数加法的学习基础,这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为主,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两个条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即:数学世界比童话故事贵多少元?然后尝试用竖式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尝试总结方法。(设计意图: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训练应用,解决问题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1、基础练习,巩固方法。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1.2元+5.7元6.8元—5.1元 2、综合应用,形成能力: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只玩具小熊4。2元,一辆玩具小汽车15.40元,(1)买这两个玩具共花多少元?(2)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3、拓展应用,提升能力:每个玻璃杯13.60元,每个陶瓷杯10.20元,每个塑料杯6.10元,20元买两个杯子,可以怎样买?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以让学生谈收获展开本环节,达到对知识的回顾、整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五、教具准备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千百十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在复习已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入衔接自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课后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看看课题,你想在这节课里学到什么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这是一个……?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么办? 指名答 (2)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形卡纸和直尺,大家一起寻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测一测、算一算,这张卡纸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回报结果。 有的学生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分米,算出其面积是1平方分米;有的学生用厘米做单位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厘米,算出其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根据大家的测量计算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交流,得出 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鼓励学生的各种想法。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上环节重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100,请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是多少? 有学生会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确,有什么依据来说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励学生结合已经写出的板书内容,独立思考。如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请求帮助。 (因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经历,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就是100。与同学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说理达到条理性和完整性。) 学生汇报,教师边板书: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小小年纪的你们就能用寻找证据的方法来证实某一种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数学思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愿你们将来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3、归纳总结: 认真观察板书内容,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对应的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还发现1米=100厘米,那么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有条理的板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疏通知识网络,很好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就是新知识的“再创造”的具体体现。) (三)巩固运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00厘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0分米,宽比长少10分米,这个花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种6棵荷花,这个花池一共可以种多少棵荷花?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为大家展示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本学期新增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 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着,他们可以用尺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是: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图形新授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六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课。 一、预习:完成前置作业 教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及重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完成前置性作业,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定向: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齐读 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目标的理解。 三、讨论: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明确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使讨论变得更加高效、具体) 2.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的意见。(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交流不同的理解、认识、方法,同时可以纠错,优生帮差生释疑解惑,继而确定前置作业的正确答案。) 四、交流 1.指名小组台前汇报、交流学习情况。(这一环节主要是汇报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解法、答案,通过这一环节初步生成这一节课的主干知识) 2.其他小组适时补充不同的方法。(这一部分设计主要是解决在汇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学生不断的展示、质疑、补充,教师择机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播、提炼等。最后形成知识,主要通过这一环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检测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六、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是一个知识的反馈过程,通过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再一次回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 总之,本节课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从而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获得数学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能力。 以上就是我们三年组教师对这课的浅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下面请张凤玉老师为我们做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 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 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 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 2、放大棋盘学生观察结构。(明确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3、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4、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19×19。 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全班组织交流。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实践应用 1、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