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
范文 |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1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略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 ①曲线; ②规则(圆)。 测量方法: ①直接用卷尺测量; 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 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 测量方法: 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 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 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 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 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3、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学会一些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⑴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 ⑵领会积累法和以直代曲法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劣估测长度和时间。 教学关键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圆规、秒表、量筒、量杯、水、金属块。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几个实际的测量问题,比如能否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和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新授 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⑴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刻度尺测出一张纸有多厚? 生交流回答,师总结: 纸张的厚度:h1=h/n 提醒学生注意:h是一摞纸的厚度 n是纸张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1:测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 交流测量结果。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______________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___mm。(多媒体出示) 累积法: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变得可直接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便得到微小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 ⑵教师提出问题:测量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以直代曲法”:用圆规 “滚轮法”。用硬币或圆环(实用于长曲线) “化曲为直法”:用细软的.棉线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2测量曲线的长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以直代曲法) 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2、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提出问题:立方体、长方体、球形等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算出来,那么对一个任意形状的物体,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 问题1:如何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教师提示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展示量筒和量杯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刻度的不同。 讲解:量筒的刻度线分布均匀,量杯的刻度线分布不均匀。 指出:使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媒体展示) 问题2:如何用量筒测出金属块的体积? 生讨论交流,师分析总结 教育学生要爱护仪器。 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要准确地测量长度和时间,都要用到测量工具,假如你身边什么工具都没有,你能否对长度、时间进行一些估测? ⑴长度的估测。 ①先请同学们合作,测出你的手的中指的长度是多少?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是多少?一拃的长度是多少?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 ②先用眼睛估测课桌的长度,再用你身体上的“尺”粗测,最后用刻度尺测定,看看这三个结果之间相差多少?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讲解:要提高眼睛的估测能力,就要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有具体的印象,同时要多进行估测练习。 ⑵时间的估测。 通过上节课对脉搏的测量,大家已经知道自己脉博跳动一次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它作为“表”估测时间。 师生共同活动:教师用停表测出一段时间,同时让学生用身上的“表”估测这段时间。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由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归纳) 作业 1、怎样测出细铜丝的直径,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和步骤 2、课本P17第1、2、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活动,有两个重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进行复合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今后一系列单位换算的基础。基于此考虑,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长度单位的换算。过程是循序渐进,首先从单位台阶入手,要求用科学计数法逐步找到其中规律,然后过度到稍微复杂些的换算。方法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即意义并用乘法写下来,指出单位换算的原则是等量代换,用特殊记号如颜色的区别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接着马上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另外,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时”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 第二个重点处理了刻度尺的使用。学生有基础,反而给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我尝试了一下几种处理方法。一、利用五分钟时间自学并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再指出数据的不科学性,给学生以震撼。这种方法虽然能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但是由于活动时间在前,加上人数众多,很耽误时间,课堂效率不高。二、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学使用方法并对比插图找出你认为的关键词,并尝试理解其意思,若有疑问可以小组内讨论,讨论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然后学生回答找到的关键词,并板书到黑板。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此项任务。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关键词的意义,解决疑难问题,如“分度值是什么、为什么要估读等”。接着练习读数,学生批判对错,并找出原因。再留五分钟时间进行活动测量。这种方法目的性更强,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教学效果要相对好一些。即使这样,学生的数据依然会出现问题,如“单位多此一举,没有估读等”。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4导学目标 1、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4、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5、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体验国际单位制的确定及测量方法。 导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和计时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导学重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学法提示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会正确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一、预习导学 (利用10分钟通读教材填写下列问题 )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通常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通常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时间?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二、问题精讲 1、通过你的实际操作,你能归纳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吗? 2、误差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减小误差?误差和错误有何区别? 三、练习反馈 (一) 填空题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_____决定的,测量结果是由______和_______组成。 2、写出下列长度单位对应的符号 米( )千米( )分米 (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km=_____m=______cm=_______μm 357.8cm=___________m=_______nm 0.35cm=_______m=_______km 82mm=_______μm=_______nm=______m 1m3=______cm3=_______mm3 0.08cm3=_______m3 6×105 nm= m= cm 4、补上适当的单位:某同学的.身高158____ ,物理课本长度25.81______ ,我们大拇指甲宽11.2______。 5、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 6、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符号 。1h= min= s. 2小时12分= s 6分02秒= s 7、 和 之间的差别是误差。 是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联想变通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 2、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万,则在地图上长1 cm的铁路线实际长度为______ km,地图上1 cm2的土地实际面积为______ m2 反思总结 总结: (1)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本节内容的知识点: 作业超市 必做题:完成课本后面练习。 选做题: 1、高级:搜集人体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关系的相关资料,完成《课程练习》60%以上习题。 2、中级:再次研长度的测量,完成《课程练习》40%以上习题。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5活动目标: 1、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体验测量的乐趣。 2、尝试探索及学习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会带来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寸虫图片1张,集体记录图表1张,投影仪。 2、幼儿测量用图(知更鸟、苍鹭、老鹰、巨嘴鸟、大雁操作纸)、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引出测量我明白了,你们是看出来的,准确地说,你们使用目光测量出来的。 二、故事引导,理解测量 1、导入情景,初步测量。 2、提出测量要求:一寸虫会做的事情你会做吗?那么,听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虫去测量一下知更鸟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几条一寸虫长?3、简单测量,操作后引导孩子表述操作结果,提问:谁能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们测量的?追问:3条一寸虫的长度就是——3寸。(强调一条紧挨着一条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逐个统计测量结果,并提问:你测量的是什么鸟?测出来的长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出示各种鸟的测量结果,并将幼儿用到的方法用图标列出来。) 2、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助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 四、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辅助提问:你测出来的结果是用到了几次?大雁的身体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测出来是6?有些孩子测出来是3?——哦,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会不同,如果我有一条“三寸虫”呢? 教师小结:的确,测量工具的不同,会造成测量次数的.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活动分析: 一、《纲要》强调幼儿科学是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因此,我重构增设了一下环节,旨在引领幼儿将经验迁移,升华本次数学活动:【第五环节、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1、抛出问题,形成冲突:如果请你来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一寸虫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则两比较合适?(活动目标:将经验成功迁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根据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讨论,留下尾巴,引发欲望。(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记录表使用得较为成功,较好地呈现了本次活动的主要重难点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展现、归纳上比较清晰的。作为科学活动的常规模式来说,列表归纳的方法应该推广使用,用着十分便捷的作用。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6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 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7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2、能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测量的结果。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两个高矮不同的布娃娃,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 2、十本大小相同的书。 3、小猫、小狗、小猴子头像各一个。 4、1×12的正方形表格。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复习比较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 (1)、两个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高矮和长短。如一个高个子的布娃娃怎么与一个矮个子的布娃娃比高矮?两支铅笔怎么比长短呢? (2)让幼儿说出比较两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让两个小朋友站到同一个水平面上,将两支铅笔的一头对齐。 (3)两个不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长短。 2、初步建立将物体长度数量化的`经验。 (1)出示1×12的正方形表格,上面标注三个小动物的家的位置。问:小狗到小猫家远,还是小狗到小猴子家远?为什么? (2)小结:我们可以点数小正方形的数量来比较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4、打开幼儿用书,完成操作练习。 1、复习比较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 (1)、两个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高矮和长短。如一个高个子的布娃娃怎么与一个矮个子的布娃娃比高矮?两支铅笔怎么比长短呢? (2)让幼儿说出比较两物体高矮和长短的基本方法:让两个小朋友站到同一个水平面上,将两支铅笔的一头对齐。 (3)两个不可以移动的物体比长短。 2、初步建立将物体长度数量化的经验。 (1)出示1×12的正方形表格,上面标注三个小动物的家的位置。问:小狗到小猫家远,还是小狗到小猴子家远?为什么? (2)小结:我们可以点数小正方形的数量来比较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4、打开幼儿用书,完成操作练习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8【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是怎么样规定的。 3、知道摄氏温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4、了解三种常用温度计的不同点。 5、会从温度计上正确的读数。 6、让学生通过比较三种常用温度计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7、通过学习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学会探究物理的方法。 8、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摄氏温度的规定。 2 、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完成图1-6的实验。 (2)每个学生桌子上都放着的水各一杯,学生动手完成图1-7的'实验。 教师问:放入中间的那个杯子,两个手的感觉有没有不同?(—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到冷),那么这杯水到底是冷还是热的呢? 教师点拨:我们感觉到物体的冷或热的程度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温度。所以单凭我们的感觉去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我们要准确地判断出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温度计。 二、实验室温度计 1、摄氏温度: 学生活动:观察桌子上的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回答下列问题: (1)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2)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多少? (3)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分度值为) 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我们通过观察来找出我们要学习温度计的什么方面的知识? 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2、练习温度的读法(出示动画“物理温度计”) 教师强调:“摄氏温度”的读法,并要求学生完成书中“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温度”的读法练习。 3、学习温度计的读数: (1)学生观察温度计。 (2)教师示范温度计的读数方法。 (3)学生练习。 三、体温计 让学生观察体温计的构造特点和实验室的温度计的不同之处。(提问1~2个学生) 教师点拨归纳:通过插图来分析体温计和实验室的温度计的不同之处(①有缩口;②测量范围35 ℃ 通过日常生活中你对体温计的观察,说说体温计使用时与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有什么的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可离开人体读数)。 提问学生:测量前为什么要把体温计用力甩几下? 教师点拨:让水银回到玻璃泡里。 四、温度计的使用:(设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归纳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设计安排:以同桌两个同学为单位测量烧杯中的水温,甲做、乙评分;乙做、甲评分,不对的要求能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对典型的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总结在测量温度时容易出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样更正?请得满分的同学给大家示范一下。 学生整理归纳温度计使用的注意问题,教师规范和强调温度计的使用规则(通过图示说明):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壁。 2、要稍候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了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计的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通过实验了解了体温计和实验用温度计的区别,并掌握了实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3、温度计的原理。 4、体温计的使用及与实验用温度计的区别。 5、练习用实验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8页作业第1 、 2 、 3题。 课后在家中练习体温计的使用及读数。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9一、活动目的 1、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数字条、苦瓜、黄瓜、丝瓜等适合测量的食物 2、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数字条(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数字条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数字条工具测量苦瓜、黄瓜的长。 师:请小朋友用数字条这个测量工具量黄瓜和苦瓜的长,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测量铅笔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苦瓜、黄瓜长所以量的就长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数字条测量丝瓜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幼儿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量家里家具电器等。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10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