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案 |
范文 |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愿意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从曹冲称象的方法中受到启发,养成遇事开动脑筋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实验演示准备:自制船,大象或用小件重物代替“大象”,小碎石若干,面盆。生字卡片(包括本课形近字的卡片)。 2.课件准备:多媒体演示材料。 3.收集中外名人动脑筋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课题引入 板书题目。生齐读:称象。 过渡:象这么大,能称吗?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通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读课文,留意本课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教师注意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4.识字的巩固。 a.抽字块认字。在硬纸块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得准的给予表扬。 b.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自读感悟 1.生自由读课文,看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2.教师示范朗读。 3.自读感悟: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在小组里说说你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教师可用多媒体或模型演示“大象”如何上船,使船身压低的位置,再演示装“石块”,使船身压得与大象等高,从而称出石块重量而知道大象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演示,再读课文,感悟文字。 5.老师小结,启发创新。 曹冲称象的办法比其他两种办法都好,这种办法,既不需要造称象的大秤,也不必把大象宰了,他很有创造性。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称象办法? 6.读后表达(重点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 写“再”“象”等6个字,要求一“看”(看清楚字形结构);二“描”(在书上描红);三“写”(独立书写,不要看一笔写一笔)。 注意指导关键笔画。“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第四笔是“丨”。 课外实践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爱动脑筋的故事。 第 二 课 时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我会说 小组中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说得好的,推荐到班上说。 例: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我会读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议。 我会讲 讲一讲自己课外收集的动脑筋故事,评“最佳故事员”。 我会讲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我会填 在再 我()家里看电视。 放学了,我们和老师说“()见”。 田方()跑步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我回家先看书,()写字。 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多画☆☆☆☆☆)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衤”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好长句子。 3.学会积累类似“荡来荡去”这样的词语,并自己能说这样的词语。 4.我也能想一想在彩虹桥上能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衤”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1.学会积累类似“荡来荡去”这样的词语,并自己能说这样的词语。 2.我也能想一想在彩虹桥上能做些什么?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猜谜语,引入课题。 1.教师ppt呈现一则谜语:高高空中一座桥,不用水泥和木料。赤橙黄绿青蓝紫,自然形成真奇妙。(打一看到的自然现象)学生猜到--彩虹。 2.教师板书课题:彩虹。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虹”,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虹”是“虫”加上“工”,可以利用加一加方法认识,还可以采用换一换方法,“红”的“纟”旁换成“虫”字旁就变成了“虹”。 3.齐读课题,教师引问:雨过天晴后,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看到彩虹你会想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彩虹》,走上这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圈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ppt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 3.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1)座: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广”,里面是“坐”。比一比的识字方法,“坐”表示坐这一动作,而“座”通常是座位,让座。组词:座位,让座。 (2)浇:左右结构。采用换一换识字法,“晓”的“日”字旁换成“三点水”就变成了“浇”。组词:浇花,浇水。 (3)提:左右结构。采用加一加方法识记,提手旁加上一个“是”就变成了“提”。组词:提水,提高。 (4)洒;左右结构。比一比方法识记:和“酒”有点像,里边加上一横就是还有“酒”,去掉一横就是“洒”没了。加一加方法“三点水”加上“西”就是“洒”。组词:洒水,洒落。 (5)挑:左右结构。换一换方法识记:和“桃”有点像,把“木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挑。组词:挑水,挑东西。 (6)镜:左右结构,采用换一换方式,“仙境”的境,提土旁换成金字旁就变成了“镜”,组词镜子,放大镜。 (7)拿:上下结构,采用加一加方式认识,合加上手为拿。组词:拿着,加拿大。 (8)照:上下结构,采用字谜识字:一个日本兵,拿了一把刀,杀了一个人,滴了四点血。 (9)裙:左右结构,采用字谜方法:龙袍(打一字)组词:裙子,衣裙。 师重点引导:“裙”的偏旁是衣字旁,衣字旁的字跟衣服有关。如:衬衫,裤,袜,袖。 5.全班齐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6.去掉拼音读生字。小组赛读。 7.全班齐读本课“我会认”的词语,小组赛读。 三、朗读长句,再读课文。 1.ppt出示文中的长句子,指导朗读: ①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了吗? ②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了吗? ③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顺,读准确。 (2)指名学生读句子,注意读准确,读通顺。 (3)老师范读,并提醒学生:看到逗号,要有简短的停顿;看到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应往上扬。 (4)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句子。 2.再次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把句子读通顺。 四、指导书写。 1.呈现“那、着、到、高、兴”5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5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那”的第三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着”上面是一个“羊”,只不过竖变成了撇,下面是一个“目”而不是“日”。注意“到”结构是左宽右窄。“高”注意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这个口不能写太大,否则不好看。“兴”第三笔是一短撇,最后一笔是一长点,不是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五、板书设计 11.彩虹 那 着 到 高 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PPT出示去掉拼音的“我会认”生字。开火车认读。 2.PPT出示词语,学生分组轮流读。 2.出示文中长句,分组赛读。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齐读: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1)回顾识字时候提到“座”和“坐”区别。 (2)复习数量词短语:一( 座)桥 一(条)小河 一(朵)红花 一(座)果园 一(只)小狗 一(头)黄牛 (2)仿句练习:天上有 ; 有。 2.PPT出示第二段内容。 (1)指名朗读,注意红色我会认的字要读准确。 (2)学生自读第二段,想一想:“我”走到彩虹桥上想做什么?(我想拿着水壶走到彩虹桥上为爸爸浇田。) 3.PPT出示第三段内容,学生齐读。想一想“我”拿着镜子走到桥上做什么?(板书:给妈妈照亮梳头)是啊,多么有爱的场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内心深处对妈妈的爱。 4.PPT出示第四段内容,学生自由读文。 (1)想一想“我”把秋千挂在彩虹桥上想什么呢?(哥哥看到彩云)哥哥和我在一起时,这是多么快乐的场景啊!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2)句子里边有一个词语需要我们学习积累:荡来荡去。我们仿照着来想一想类似的词语。例如:走来走去,跑来跑去,飞来飞去,飘来飘去。 三、指导书写 1.呈现“千、成”2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2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千”注意第一笔是平撇,不要写成“丿”,第二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成”注意笔顺第一笔横右上倾斜点,第二笔竖撇,第三笔横折钩从横中线靠下一点的位置起笔,第四笔是斜勾,第五笔这一撇不要忘了,最后一笔是点。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我也想一想,说一说。 1.教师提供范例: 如:姐姐,你裙边上的蝴蝶结呢?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把它撒向四方,天上不就多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吗?你看见了,高兴吗? 2.学生想一想,相互交流练习说。 五、板书设计 11.彩虹 水壶下雨 给爸爸 浇田 镜子作月亮 让妈妈 梳头 秋千作彩云 哥哥 看见 语文教案 篇3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 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4、通过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重难点: 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 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引课题: 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二、读“荷”,说印象: 1、1、2小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预习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第3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4、谈谈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赏语言: 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6人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每组一个主要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荷叶是脆弱的,但是当它要保护红莲时却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这不由得让冰心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无私无畏的爱。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在母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仿佛是流转无力的水珠。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感人视频,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汶川大地震正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母爱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淡化。正如高尔基说“母亲,是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感诗情 1、看资料,悟诗情。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于是乎,作者在文中不由得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心中的雨点)就如那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坎坷磨难的人。 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1、讲述母爱故事: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2、写作练习: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 (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 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六、结束语: 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因为爱,所以爱。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 七、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护 荷叶→红莲 借物喻人 爱 母亲→我 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1—3段列举了我同古代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课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布置作业:练习: 第2课时 (总第76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三、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附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第3课时 (总第77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①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三、布置 作业:课外朗读唐宋诗词,体会诗中的意象。 课后 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鹿”和“狼” 1、谁能说说你对狼的认识?你对鹿的了解呢? (鹿:温柔善良,让人喜欢。狼:凶恶狡猾,让人憎恨,如《会摇尾巴的狼》、《狼和羊》。 2、板书《鹿和狼的故事》,看了题目后你想说些什么? 温柔善良的鹿和狡猾凶恶的狼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读书) 二、学生读课文。 1、自己将全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 三、课文中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 四、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 1、罗斯福总统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消灭狼,目的是为了保护鹿,让鹿繁殖得更多一些。 2、经过25年的猎捕,鹿没有了天敌。 3、鹿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4、鹿吃光了森林中的植被。 5、鹿病死了无数只,还有一些饥饿而死。 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择大家找出课文中的不同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及想法进行一次辩论赛。 正方罗斯福是对的,他杀狼是为了保护鹿。 反方罗斯福是错的,他违犯自然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律。 六、总结 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动物和动物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种生物的存亡或数量发生变化,常常会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影响到其他生物和整个自然界。这就是鹿和狼等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