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 |
范文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文内容分析: 《短文两篇》选入了两篇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短文,充分体现了古代山水文章之“美”——美言、美景、美情。《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生命喜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尤其在学习了《三峡》之后,基本了解和把握了写景文的特点和方法,对于骈文也有了一定感触,这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借助诵读,培养学生寻找美文中“美”(美言、美景、美情)的能力。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热爱山水、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重点文言词语理解与积累,背诵并默写课文。 2.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写景手法以及遣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两篇短文传递的作者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教学创意: 读美文美言——赏美文美景——悟美文美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巍巍华夏,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面对令人神往的美景,我们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去发现和寻找文中的“美”,感受和触摸作者敏感而细腻的心跳声。 二、读美文“美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美文美读,读通、读懂课文,辨析两篇文章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分析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与此同时,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一)把握字音,读通课文。学生自由慢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把握句式,分析语言。 1.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进行个人读、小组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文章之美。 2.辨析两篇短文的语言风格。《答谢中书书》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间有五、七言,整饬华美,韵律和谐,又有参差变化。《记承天寺夜游》虽以散句为主,但间有整句,且语调徐缓自如。 (三)把握字义,读懂课文。 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指点,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结合表达方式的运用,梳理文章思路。) 《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起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着,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记承天寺夜游》先叙述了赏月缘由,接下来描写庭下之景,最后议论抒怀。 三、赏美文“美景”——品读课文,领略手法。 (一)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加以品读。 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把握节奏,结合课后习题四,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品读,熟读成诵。 (二)两篇文章中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记承天寺夜游》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水反射月光了。 (三)两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哪些方法? 《答谢中书书》通过仰观、俯察、平视三种视角,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展现出一幅灵动而富有蓬勃生命气息的画面。 《记承天寺夜游》借助比喻把月光比作水,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用竹柏的影子衬托月光的空明。 三、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一节课,我们读美文美言、赏美文美景。众所周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美文美景传递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短文两篇》,悟美文美情。 二、悟美文“美情”——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一)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二)抓住文眼,分析情感。 找出文中点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结合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三)品味人生,提升情操。 两篇文章分别寄予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谢中书书》: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显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共赏美景愉悦得意 《记承天寺夜游》:悲凉苦闷豁达乐观 教学反思: 两篇短文都是歌咏自然山水的美文,充分体现了美言、美景、美情,读美文美言、赏美文美景、悟美文美情。教学中,自始至终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读美寻美悟美,最后学美,在作者豁达坚守的人生态度中得以提升自我。同时,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篇一的“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篇二中的“抒情、叙事、议论”融合写法,在课时中都适时进行学习。不过,学生在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上需要适当引导。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