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
范文 |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 本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得道者”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