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兰亭集序》教案 |
范文 | 【推荐】《兰亭集序》教案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 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 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 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2、个别朗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答: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3、个别朗读第三段,分析内容: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 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4、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多媒体显示: 序: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要求学生寻找并读出。) 多媒体显示: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生所读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明确。) 多媒体显示: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显示: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多媒体显示: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王瑶 五、课内拓展延伸 1、课内尝试背诵第一段。 2、学生交流自己的人生态度。 3、集体诵读课文。 六、作业 背诵全文,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佳处。 《兰亭集序》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①。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体显示: 癸丑修禊流觞会稽 游目骋怀趣舍万殊齐彭殇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曾不知老 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⑴ 实虚词: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故列叙时人 ⑵ 通假字:虽趣舍万殊 ⑶ 活用词: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多义词: ⑴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⑵ 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⑶ 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以致臣节 致市民 聚万货颇有野致 ⑷ 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⑸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⑹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⑺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⑴ 游目骋怀:开怀。 ⑵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 ⑶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4、常识: ⑴ 纪年法:岁在癸丑(干支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⑵ 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⑶ 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五、再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 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2、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3、总结文章的意思。 三、赏析课文 1、第一段: ⑴ 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 地点:兰亭。 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人物:群贤,少长。 盛况:流觞曲水。 感受:信可乐也。 ⑵ 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小结 五、全文小结 【考考你】 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 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A、全部 B、毕竟 C、完结 D、毕备 ⑵ 曾不知老之将至( ) A、竟然 B、曾经 C、通增 D、从前 ⑶ 或取诸怀抱( ) A、有的人 B、有的时候 C、或者 D、间或 ⑷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A、陈列 B、陈述 C、陈旧 D、通阵 2、下列各句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天地,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 4、阅读全文把握文意,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5、创新能力训练阅读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国,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速。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⑴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烛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梦浮 生:轻生。 ⑵ 下列对文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 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天地;文章,绚烂的文采。即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学科渗透训练】 迎着将要落山的太阳,小李看见对面过来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手拿渔杆,一个挎着大弓。觉得很有趣,于是跑过去问。 您二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人随手抓起一条大鱼,站起身,对着夕阳高高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劲儿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姓!驾车的老汉一看这二位,乐着说:您责问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两匹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几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 请你帮助小李想一想,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资料补充】 ⑴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⑵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兰亭集序》教案 篇3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美景) 二、随着音乐,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投影内容) 四、作者介绍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投影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欣赏配乐朗读,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明确:“乐”、“痛”、“悲”。(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 2、请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学们摘录其中写景句 ,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确:写景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作者心境:信可乐也 3、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4、有一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为何有如此变迁? 明确:有“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补充提示: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联系文章内容,积极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这一观点? 明确: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都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提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6、请一同学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齐声回答) 明确: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明确:为此而悲: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结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9、组织学生齐声朗读三遍,一遍读顺,二遍读熟,三遍读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点 明确:骈散并行,以散为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班阅读 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集序》教案 篇4【教学目标 】 1、 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 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 [导语 设计]: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背景简介]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2、内容分析: [板书设计 ]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⑴、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⑵、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⑶、讲读第三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⑷、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 : “序,绪也。” 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