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
范文 |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代目标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长大,小时候,母亲曾经抱过我们无数次,而我们长大后却很少有人抱过自己的母亲。而今,在医院里,在老母亲的病床前,一个儿子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中,也给了母亲一次爱的回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感受一份博大、无私的母爱。(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找出情感差异之处 请同学们拿起文章,轻声读一读,看看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描写抱母亲的情形?划出来然后读一读。(教师巡视,学生读书) 谁来把划出来的句子读一读?(学生汇报) 文中两处写到抱母亲,同样是抱着,你有没有感受到两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汇报:1、护士要换床单情急之下抱起母亲 2、深情抱母亲入睡 三、品读“无意之抱”体会母爱的伟大 大家看,同样是抱着母亲,由最初的情急抱起到后来发自内心的抱着母亲入睡。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来看前三个自然段,快速地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有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心情?(难过,愧疚) 大家回想一下,作者很关心母亲,看到母亲下床都很吃力,他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那么这么简单的动作后,他怎么会这么难过,甚至愧疚呢? 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前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找到让作者难过的原因,划出关键的词和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读后汇报:第一自然段 1、没想到母亲那么轻 不了解自己的妈妈感到很自责,很惭愧。 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结合100多斤和80多斤两个数字对比体会作者的内心。作者难过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不了解母亲的体重吗?真正的原因在哪? 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读完这一段你明白作者难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汇报: 2、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辛苦 重点品味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引导学生想象瘦小的妈妈拖儿带女翻山越岭的情景。有感情朗读 “重担”指什么?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重担子,你觉得还有别的担子吗?(她要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生活的重担啊!) 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这是为什么啊?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啊! 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还指什么?(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全家度过了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 母亲为了子女付出了多少啊!谁能把这段话读好?指导朗读。作为一个儿子,当他看到眼前已经病重的妈妈,再回想起往事,他的内心仅仅是难过吗?还有什么?(愧疚,后悔)可母亲是怎么说的? 3、第三自然段:投影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却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母亲的话语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母亲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值得一提。 多么伟大的母亲?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品读深情之抱,感悟母子情深 这就是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自己的儿女,不须表白,也不图回报,其实全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其中也包括大家的母亲。母爱体现在点点滴滴中,甚至让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可是当病榻上的老母亲这么轻描淡写的话更让我愧疚万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千般滋味,万番感慨,一起涌上了心头。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什么想法,拿起书齐读。 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此时此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深情地抱着母亲入睡吧。我们拿起书,听老师读最后一段,一起来体验这浓浓的亲情。(教师感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听到最后老母亲流泪了,你们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幸福、欣慰、又苦又甜) 此时,母子俩的内心都波涛汹涌,可是什么也没有说,母子的亲情就在这一刻交流着、升华着,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指名读) 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板书:母亲无数次抱我)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觉得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蜜。此时此刻,老师现在最想说的是《游子吟》中的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板书 父母给了我们太多的恩泽,我们永远不能回报。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学会回报父母的爱,让我们一起大声读:齐读诗句。 点评 很高兴参加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大家常说,语文本是有情物,无情怎能学语文。我理解,“情”是说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有情味、有温度的语文。“智”就是通过语文学习,丰富学生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学生的思维,学有用的本领。 那么语文课中的“情”从何而来?从文本中来,通过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体会其中的情味。而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思考、感悟,是使学生领悟情感的最佳途径。深刻的感悟一定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熟读,使学生多次触摸文本;精思,使学生读进文章里去。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喜极而泣的泪水。歌颂了母亲那种对子女无私地献出一切,却对他们无所求,只要子女对他们献出的一点点的关爱就足以令他们幸福满足的情怀。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 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有一些差距,他们也许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教学时,老师努力创设情境,反复品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产生共鸣,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 抓住情感线,走进人物内心 情感,是课堂中流淌的血脉,在语文课上,没有情感流淌的课堂一定是波澜不惊的课堂。本课采用“情感教学”为主线,首先开课“激情”,在动情地描述中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其次是品读“入情”,引导学生品评词语内涵的情感,如牢牢抓住重点语段——“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课文,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翻山越岭”,展开想象:母亲年复一年是怎样将我们抚养成人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品读语言,感受母爱的伟大 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书,采用多种方式来读书,在一次次读书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师不断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如想象母亲在“山路崎岖、道路泥泞”中的情景再现,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读懂母亲肩上担的“担子”更深层的含义,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理解母亲的艰辛、无私、伟大。并在品读析词中有机地渗透学生“品读法”和“想象法”,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2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2、通过分角色感情朗读,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广博,进一步激发同学对母亲的敬重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学习, 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板书:母爱 爱母) 过渡:下面就让俺们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母爱 爱母之情。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导读本自然段。提问:护士为什么要责怪俺? 2、指读护士、“俺”、母亲之间的对话,读完后谈谈自身的想法。 3、你知道你爸爸、妈妈有多重吗?文中的.“俺”知道吗?这是不是说明他不关心他的母亲?你是从哪看出的? 引导找出:“轮流”“赶紧”“左手……右手……” 4、齐读本段。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本局部,边读边动笔找出表示“母爱”的词句和俺“爱母”的词句,反复诵读,在有关词句旁边写上自身的感受。 2、汇报交流: 母爱:在俺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俺,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俺们长大。俺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俺们放下,让她来挑,俺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接受那么重的担子。 “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爱母:母亲竟然这么轻,俺心里很难过。 俺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先指名读一读,谈谈自身的感受。 再指名读,要求读出自身的感悟,并说说自身为什么这样读。 3、指导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对话。 4、引导联系“竟然”“愧疚”等词语,说说“俺”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5、集体朗读后质疑问难。 四、安排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三自然段。把自身的感动和大家交流共享。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3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感悟字里行间浓浓的母子亲情。 2、通过学习范文,让同学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教学重点: 同学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自由轻声地把课文朗读一两遍,想一想,从中你明白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2、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么读?读给大家欣赏。 3、在音乐声中轻读第五、六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 4、联系上文描写“俺”的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里流了出来”? 二、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通过说说“俺”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探究“俺”的心情。 说说护士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三、读写拓展 1、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2、同学练写,教师巡视。写好后同桌交流。 3、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身声情并茂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 1、既然作品中的“俺”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2、安排同学为母亲做一件事。 五、歌曲欣赏《想起老妈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4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播放《心中的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俺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2、解题。指读,齐读。 3、读了课题以后,你想了解什么吗? (为什么要抱母亲?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抱母亲的?抱母亲的子女和被抱的母亲各有什么感受?这“第一次”抱有没有什么特殊情感?) 二、初读课文 1、就带着俺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轻轻地朗读课文,要求: ① 先把生字条中的生字多读几遍,然后在课文中画出。 ②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考虑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在书上做上记号。 2、检查交流: ① 指读词语,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再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② 汇报:通过自读,哪些问题自行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需一起探究?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先自身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几句话来描述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 交流,引导归纳。 (投影给出归纳方法: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间:母亲生病后 地点:在医院里 人物:“俺”和母亲 事情的起因:“俺”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三、课堂练习 :指导识记本课字词,完成书后钢笔描红。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5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朗读,感受文中母子之间浓浓亲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并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 从课文字里行间感受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儿子愧疚的原因。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生字卡片 录音机 心意卡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课 1、 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 这是赞颂谁的歌?(母亲) 赞颂母亲是千百年来永恒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赞颂母亲的课文。(板书课题 : 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通过预习课文,你在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方面有那些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易读错或难理解的词:重担 愧疚 翻山越岭 背上背着妹妹 2、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精读感悟 1、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心情?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师板书:难过 愧疚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3) 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4) 我为什么难过?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5) 指名读 2、 课文中那些句子写出母亲很轻? (1) 轻声读课文,从文中找句子,画下来。 (2) 生交流,投影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3) 指名读,其他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体会母亲的轻。 (4) 师结:母亲这么轻,跟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却没有觉察到,所以他心里难过、愧疚。请同学们再来读写作者心情的两句话。 3、“我”的.眼力这么差,为什么会把母亲看的很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2)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请你反复读读这一段话,看看你会有那些体会?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把体会写在旁边。 (4)学生交流体会(先读读句子——谈体会——说说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暗含着的意思。 (5)引导学生反复读出感情 (6)穿插教师的阐述和引申,引读最后一句:小时候,因为母亲能挑重担,儿子一直以为——;长大成人,有了重担母亲还是自己来挑,我还是以为—— (7)此时,你对这位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带着你的感情再来读读整段话。 4、母亲为儿女付出了那么多,她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呢? (1)生读句子 (2)从这位母亲的神态和表情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3)生交流 (4)师结: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她们甘愿默默地付出,却无怨无悔。这就是母亲的胸怀。 5、此时的儿子突然有一种想法,想抱母亲入睡,以表达对母亲的—— 板书:感激 (1)指生读最后一段。 (2)师问:母亲留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图画,为图画命名 相机板书:爱 (5)让我们把这爱的画面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感情升华 同学们,母亲为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回报母亲的方式也很多。作者用抱母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母之情,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心意卡上。(《烛光里的妈妈》)把卡片悄悄放在妈妈的床头,让她享受一份感动和甜蜜。 五、拓展作业 1、搜集赞颂母亲的诗句和文章。 2、用自己的行动报答母亲。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感激 母←—爱—→子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6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进行报答。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感受“我”的愧疚,体会母亲的伟大。 1、出示“母亲挑担图”及第2自然段的文字“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学生自由读,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2)“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愧疚?指导朗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着怎样重的担子?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平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而文中的母亲呢,她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更何况肩头还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谁能把母亲的艰难读出来? 师:“年复一年”说明了什么?“我”长大后呢?(生读“长大后”的句子)。 (4)启发想象,深入理解“重担”的含义。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 (5)小结:母亲承受的不仅仅是肩头100多斤的担子,母亲承受的是整个生活的重担啊!这时候你再去读这段话,感受会不一样,心情也会不一样。谁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释放出来? (6)个别读,学生评议,齐读。 师:深刻体会了这段话之后,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而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些事的? 2、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个别读。从母亲的表情和话语中,你体会到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2)过渡:母亲的话感动了“我”,“我”产生了抱母亲入睡的想法,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了“我”的要求。自己读读课文中最感人的第5自然段。 (二)体会“我”的孝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师:每次读这段话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小时候,为了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妈妈吃了很多的苦,但我从来没听过妈妈有一丝的怨言。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她完全可以放手了,但她仍然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舍不得吃的是妈妈,有了剩粥剩饭,抢着吃的也是妈妈;我们有些不舒服,最着急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迟迟不肯到医院的也一定是妈妈……此时此刻,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天下所有妈妈的敬意。 理解“眼泪”。此时,母亲躺在儿子的怀中会想些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呢? 理解“无数次”。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为什么“我”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激动、高兴呢?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这份回报啊!这是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题目的旁边。(生写。) 师:透过你们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谢意和敬意。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想用一句诗表达我的感受。(出示课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总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母爱是真诚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7一、教学目标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2、抓住关键词句细细揣摩,体会母亲辛劳的一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唐突以及对母亲的温情,感受到作者感激、热爱、孝顺母亲的心。 二、教学重点: 抓住我左手托住她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细细体会,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唐突和对母亲辛劳一生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知道我们更应该关爱母亲,让母亲感受到儿女的爱。 四、教学过程: (一)移情导入,直奔重点: 1、总以为抱母亲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抱出了意想不到的感慨。 2、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还记得文中的我是怎样抱母亲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3、请大家把书打开,快速的读一读,找出相关的语句。 (二)品读语言,感受尴尬。 1、交流。听清楚,我是怎样抱母亲的? 2、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①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指名读。 ②听了他的读,你看到了什么? A:引,左手在哪?右手在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心,周到,细心) B:抱的是自己的母亲,而且是病中的母亲,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③通过这句话,你还看到了什么? A:我使劲一抱, B:看到我仰面摔倒。 ④是啊,第一次抱母亲,我就差点仰面摔倒,为什么呢? A:因为对母亲的不了解;B:一直都以为母亲很重,没想到母亲这么轻;C我母亲的`关心太少了,从来没有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 ⑤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 A:对母亲不了解,心里感到难受; B:没想到母亲轻轻的。C: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说?你再说一遍。 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⑦第一次抱母亲,因为对母亲的不了解,才导致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我的这一举动,护士全看在眼里,她看得可不是太舒服了,让我们来读读护士和我的对话。直接读对话就行了。同桌练习一下。 A;从护士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对我的责怪,对病人的担心。)指名读。 同学们,这样读合适吗?护士的话该怎样去读?为什么? (能这样高声地去责怪吗?)谁再来试试? B:从我的回答中,你听出了什么? 难为情,难过,嗫嚅,内疚 C:怎样读好这段对话呢?同桌练习一下。 ⑧其实呀,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我竟然这么不了解自己的母亲,我心里很难过。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就是天,母亲就是大树,仔细读读这段话,你读出了几层意思? (三)沿情体验,反思自我 1、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子。 ①交流。哪些词句反映了母亲的担子很重? ②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爬山时,你有什么感受? ③我们游玩时爬山都感觉非常累,而母亲呢,又是怎样爬山的? ④母亲是一天这样翻山越岭吗?是两天吗?是一年吗? ⑤在我们长大的日子这么多年里,母亲总是手里 背上 肩上 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大雨倾盆,山间的小路泥泞不堪,母亲也要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呼呼的北风吹在脸上象刀割一样,母亲还是要手里 背上 肩上 ; ⑥现在你可以告诉大家了吗,这儿的担子仅仅指肩上挑的担子吗?它还指什么? 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母亲对儿女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当爷爷奶奶生病的时候,母亲要。当我们兄妹两需要学费的时候,母亲要……母亲真不容易,她挑起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 ⑦再读读这段话,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A: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挑起的是超过她身体的生活重担; B:母亲的身体是瘦弱的,但是她的意志却是坚定的; C:母亲是多么不容易啊; D:这是一位伟大的、无私的、坚强的、宽容的母亲; 也许此时,我们都对母亲产生了敬意,来,带着这种敬意,齐读。 ⑧想想母亲付出的这一切,我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A:我是幸福的,因为母亲宁可自己吃苦,也没有让我们受到委屈,让我们在她的呵护下快乐地成长; B:我心里很难过,因为母亲为我们吃了这么多的苦,我竟然不知道;现在母亲生病了,都是生活的重担压的她身体生病啊; C:我这时不仅仅是难过了,比难过还要难过、内疚,那就是愧疚了; D:心里非常难过,因为自己从来不了解母亲。 此时,我的心里就象打翻了五味瓶似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现在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⑨望着母亲瘦削的脸,想到母亲辛劳的一生,想到自己没有真正关心过母亲,我心里会想什么呢?我想: 我想: 我想: 我想: 我现在就想: 对,作者和大家一样,也在那一刹那间产生了这种奇特的想法,他是怎样说的? ⑩读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A: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 B:深情的,恳切的,请求的; C:你来读读看。你来读。你来读。 (四)感悟深情,体现行为 1、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我们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曾经,她用那么轻的身体,承受了那么重的担子。其实,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母亲,你们的母亲,我的母亲,哪一个不是这样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用一个小小的、轻轻的举动,来回报我们的母亲。 2、配乐范读。 3、听着,听着,你看到了什么? 4、(板书:轻轻摇动) 5、我的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让母亲如此地幸福,如此地欣慰和温暖,母亲真的不要求我们做什么,而我们的的确确又需要为母亲做点什么,来,你也用这么一个小小的、充满温情的举动回报自己的母亲?好吗?谁来读。 6、用我们的笑容带给母亲笑容,用我们的孝心为母亲绽放心灵的的花朵,来,让我们一起捧起书,给母亲一个小小的、轻轻的拥抱,向母亲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五)激情表达,语言实践 这节课,留给同学们两个作业。 出示: 1、填空: 第一次抱母亲,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抱母亲,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抱母亲,_________________。 在横线上填上自己的话,第一次抱母亲,使我明白了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我要怎么样? 至少填三句,不重复。 2、了解我们的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可以是一个小小的拥抱,可以为母亲做一件事情,可以向母亲说一句感激的话。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用力过猛 难过 愧疚 轻轻摇动 幸福 快乐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8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 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 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 (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 (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 (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9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准确认读生字词。 3、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及三处“没想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世界,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介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三、教情、学情分析 1、学生有:能读通课文,并能读流利。 能初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2、学生缺:抓住“没想到”,体会作者内心惊讶、难过、愧疚的心情。 体会“重”的含义。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体会“重”的含义,感受母爱的伟大。 五、助学 1、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反复诵读。 2、借助歌曲、图片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妈妈抱着婴儿的图片 a、看着这幅图,你会想起谁?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母亲) b、如果请你给这幅图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 (指名说:爱、关怀、梦……) 教师:一个简单的动作“抱”(板书:抱)让你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那深深的爱, 可又有多少子女这样抱过自己的母亲呢? (板书:第一次)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新课文。 (完成板书并齐读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难以忘记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一幅母亲抱孩子的图片,寻常而又易见,学生自然会想到自己的妈妈,学生也自然会感受到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爱,这是合乎逻辑思维的反映。“可又有多少子女这样抱过自己的母亲呢?”一句反问,把学生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以此来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曾经历过抱母亲的事情,但是书中的语言文字或许能给你留下点什么? (打开书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朗读。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读) 3、读了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给作者留下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师述:是啊,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多媒体出示该句,指名读) 第一次抱母亲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没想到……” (板书:没想到)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中,围绕“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并紧紧抓住三处“没想到”组织教学,并在下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并读己独有的感受。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逐步溶解了教学难点。 (三)精读课文 1、小声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再读读,此时此刻的“我”没想到的是什么?想到的又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教师相机点评学生的习惯) 2、交流: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 (指名读相关语句) 3、多媒体出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a、第一次“没想到……”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指名说并读一读) b、没想到母亲很轻,他以为母亲怎样?从哪看出母亲很轻呢? (差点仰面摔倒) c、他以为母亲很重,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引导抓住词语:“使劲、左手、右手”体会) 师述:看这动作,“左手……”、“右手……”也许还半蹲着借助腿部的力量,或许还屏住呼吸,因为他以为母亲 (生:很重),必须得用劲,没想到 (生:很轻),这一使劲,差点 (生:仰面摔倒) d、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指名读) e、此时此刻,文中的“我”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引导:当作者准备使劲一抱时,差点摔倒,留给作者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当时他的表情会是怎样的?(指说并板书:惊讶) 这是作者从未想到的,他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再次指名读,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师:母亲太轻了,轻到了我一使劲,差点摔倒。 (齐读这一句) 4、站在一旁的护士责怪我…… (指名读护士的话) 而我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答: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5、多媒体出示句子: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板书:这么轻) 引导:母亲到底有多重?你从哪里了解到的?说说自己有多重? 看着手中的母亲,她竟然和我们四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重,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指名读一读) 师述:看到这样骨瘦如柴的母亲,谁的心里不难过伤心呢?母亲实在太轻了,轻得让人隐隐心疼!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设计意图 母亲到底有多重?书中只有两个数字说明母亲的体重:“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通过这两句话让学生猜猜母亲大概有多重,学生不难看出此时的母亲超不过89斤,或许只有70几斤。再让学生说说自身体重,而四年级的学生重的可达90几斤,轻的也有六七十斤,这样一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真的很轻,轻得让人隐隐心疼。 6、“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会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呢?是什么让作者产生错觉呢?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细细品味,从中你又能品出什么? 7、学生交流:为什么“我”会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 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句子:“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指名读) 根据学生回答:在“我”的心目中,母亲一定是 (力大无穷),因为,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总是 ,这样年复一年, 。(谁能读好这句话 ) “翻山越岭”一词,使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说出 爬山) 爬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而母亲是手里 背上 肩上还 。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你能读己的感受吗? (指名读出示的句子) 设计意图 要使学生体会母亲“力大无穷”就必须理解这段文字中的“翻山越岭”一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词语想到什么,联系生活中爬山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平时我们的爬山只是空着手,而此时的母亲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翻山越岭是需要多大的力气。难怪在“我”的心里,母亲一直是力大无穷的。 拓展:想象一下母亲在这年复一年的日子里是怎样一路走来?(创设情境,指名说) 出示:在崎岖的山路上, 在泥泞的道路上,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 师述:就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长大后,我们可以干活了,可逢有重担,母亲总是 ,我一直以为 ,可没想到 。(生说) 设计意图 这样一个小小的'拓展,不仅拓宽了学生想象的思维,原来这“年复一年”是那么的不容易,也拓宽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原来这“爱”就蕴含在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日子。 8、多媒体出示:“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又是一个“没想到” (指名读) 师述:“我”想到了很多,想到了小时候翻山越岭的情景,想到了逢有重担,母亲要我们放下的情景,可这一切的背后,母亲竟然是用80多斤的身子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是我从未想到过的。此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感受? (板书:愧疚、自责) 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读一读。 板书:那么重 这担子到底有多重呢? (指说) 师述:母亲所承受的仅仅是肩上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你认为还有什么? (生活的重担、责任) 这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那单薄的肩上这么多年,而母亲却一直没有倒下过,直到我们长大,你认为这又是什么在支撑着她? (多媒体出示:母爱 板书) (学生看板书)是呀,这一轻一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如今母亲却落下一身的病,此时一种自责、内疚的心情涌上心头。 (集体读好这句) 设计意图 “这么轻”到“那么重”,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难点。既然是教学的难点,不如直扣难点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思考“这担子有多重?”根据预设学生会跟着老师的问题思路回答“100多斤”等含有不同数字的答案,难道母亲所承受的仅仅是肩上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你认为还有什么?这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了求知欲,将学生带入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出“母爱”,是母爱在支撑她度过这艰难的岁月。 9、对于这一切,母亲只是笑了笑说 (指读)。或许,你也想起了自己的母 亲,想起了小时候的事,这样的画面可能曾经在你身上也发生过。 (配乐欣赏母子共处的图片) 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能体会到你们的妈妈对你们那份深深的爱! (四)拓展练习 1、出示诗: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在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却永远不会忘记。 (师配乐读,生配乐读,齐读) 师述: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就像呵护嫩芽一样,让我们茁壮成长。 2、学到这,也许你也想起了你和妈妈之间的许多事,动笔描述一个生活片段,注意细节描写。(学生练笔) 设计意图 一首小诗配上音乐,将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诗中,学生细细品味母亲对子女的爱,在诗中,学生深深反思自己对母亲的“爱”。最后以练笔结束课文的学习,做到读与写的结合,将写落到实处。 附板书: 13、第一次抱母亲 没想到 这么轻 那么重 (惊讶 难过 愧疚) (母爱)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10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3、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你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抱你时的情形吗?(交流) 师:那么,你有没有抱过母亲呢?(交流) 2、出示课题:《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反馈朗读情况。 三、学习课文,感悟母亲的伟大。 1、师:同学们,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那么课文中的哪一个句子写出了我第一次用心地抱母亲的情景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交流: 出示句子: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3、师:可是就在我用心地抱着母亲入睡之前,我在抱母亲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指名说) 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仰面摔倒。 4、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我为什么会这么难过”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交流: 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交流: 朗读训练:轻声地把把这几句话读一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结合理解母亲的“泪水” 6、写话练习。(播放音乐) 自由写,然后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最感人的一段话。 四、深化拓展 播放歌曲《母亲》 师:母亲真好,回到家,让我们也好好地为母亲做一件自己最想做的事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