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好书是伯乐散文 |
范文 | 好书是伯乐散文 “你为什么要读书?” 当你在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觉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接触书本了。 不信,你静静看着周围的人,他们每天被新闻、八卦以及各种碎片化的东西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当然,这也包括我在内。 关于读书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宜高谈阔论,更不宜故弄玄虚。你看,世界那么大,懂了那么多道理,却好像还是过不好一生。读书的意义,不是别人怎么说,而在于你首先要看书,然后才能有所领悟。 一 我的第一本读物是叔叔出去打工时丢在家里那仅剩半本的《故事大王》,它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小学生涯。在那个饥馑的年代,花钱买书是奢侈的,更关键的是,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你在校门口遇到的除了贩卖《还珠格格》贴画纸的大爷,就只剩下让你5毛钱抽一次奖的老婆婆了。每到周末,我就会带着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在后山的平顶(俗称“坝子”)上开始故事分享会。通常都是我说,他们听,只是因为我手中多了半本他们垂涎已久的《故事大王》。没过多久,我把书上的故事讲完,他们依然盼望着接过书本再细细重温一遍。于是,在欢声笑语中,我们一起品读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艘友谊的小船也在童年记忆里扬帆起航。小学毕业时,为了纪念这份逝去的情谊,我把书的每一页撕下来,分给大家。小伙伴们并没有惊呆,反而只是抱着我,哭得稀里哗啦。 在那时,为什么要读书?只是因为喜欢里面的故事,只是因为珍惜和自己一起读书的人。 等到上了初中,因为离家较远,我终于可以把每周回家的钱省下来做点任性的事情。就在这时,我看见校门路边摊上躺着的那本装帧豪华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痛快地按定价付了钱,捧着这本只属于我的小书奔回宿舍,品读完一个故事并将它刻入记忆,只需几小时。后来,有朋友看到我书架上还留存着这本半旧的小说,揶揄道:“那么小就喜欢马克·吐温,怪不得现在这么逗。”我哈哈一笑,严肃地表示,当时只是因为这个书名和华丽的装帧能满足我青春期的好奇心和虚荣心。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正是那样的契机,让我开始自觉地看书,并深爱之。中考结束,搬东西回家时,母亲哭笑不得:“你这是在学校开书店么?”我无奈笑笑,望着渐行渐远的母校,看着兄弟们送给我的杂七杂八的书本,心碎了一地。 高中,离家更远了。在那个9月的下午,我一身黢黑(因为在家收玉米而被暴晒了三个月)地窜进高一4班教室,没想到,一段关于书的记忆就此展开。同桌是个威猛的汉子,刚开始还误以为我是非洲难民所穿越过来的,劈头就问:“喂,看过《天龙八部》没?” 我先是一愣,而后嘴角一弯,“那可是我初三时的班级读物。”同桌向我伸出右手,狠狠握住我的手,然后晃了晃,表示遇到了知己。隔天,当他知道我居然没看过《三国演义》时, 先前对我的惺惺相惜瞬间也变成了无尽的鄙视,不过他还是把书借给了我,限时三天。古人常说“书非借不能读”,我恶狠狠地盯着同桌,表示自己的遭遇比《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还惨。 于是,我利用周末,借着宿舍老眼昏花的灯光,从“桃园结义”看到“单骑救主”,从“火烧赤壁”看到“火烧连营”,从“三足鼎立”看到“三国归晋”。虽然有太多的字不认识,虽然有太多的权谋看不懂,但那些从儿时就积淀起来的英雄形象在我掩卷那一刻变得可爱而鲜活。原来,刘备还会使剑,关羽真的放了曹操,不仅诸葛亮会心理学,张飞也会。三天后,如期还书,同桌见我诚信满满,又扔给我一个“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从此一段疯狂的读书旅程开始了。高中生活异常繁忙,这些利用学习间隙看完的书在最开初只是调节情绪的功能。慢慢的,我会不自觉的把书中的一些字句用到作文中去,效果还不错,于是看书的兴趣越发浓厚。我一向是反对带着功利心去读书的`,但在那个年月,借助自己所学抖一点小机灵也未尝不可。 为什么要读书?关于这个问题,十几岁的我得出的答案是,它能给我知识,它能给我乐趣。 二 三年后,当我坐上通往大学的火车,想象着未来校园里高大上的图书馆和自己那些在高中阶段未曾看完的作品,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书看一半的感觉是痛苦的,所以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在图书馆解决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而后,深深爱上了这个书香弥漫的地方。 大约是在2009年的时候,在大学图书馆五楼,转过拐角,我看到了一本名叫《铁血天骄》的武侠小说。起初,只是随便翻翻,发现作者的文风跟金庸类似,于是便多看了几眼,越看越觉得简直如出一辙。再后来,干脆坐在地上细细研究了一番,结果直到这书看完,我依然没有答案。抬头一看,嗬,这竟然只是一部前传,正文足足有七本!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兴奋是因为这注定将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忐忑的是这里的书不能借出,万一有人来抽走其中哪怕一本,我就没办法完整读完。为了以防万一,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几乎天天守在那个书架旁,随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癫狂,一起笑傲。当我终于全部看完,心满意足走出图书馆,惊奇地发现,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像是微笑的眼睛。 这一次完美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读书?或许只是为了追寻一场非凡且酣畅的人生旅程。 带着这个思路,我开始对很多存有“偏见”的书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不喜欢,或许只是因为不了解。20岁以前,让我这样的性格去看《红楼梦》,难于上青天,但是当我静下心去读这部镌刻着曹雪芹一生血泪的著作时,我沉默了。这是一本好书,不是因为大家都说好所以我也必须说好(人云亦云是很轻松的,但同时也是廉价的),而是在我成长到这个阶段,能更深一层地尊重并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读完《红楼梦》之后,我尝试着读了很多让我觉得“怪异”的外国著作。我以为外文书要读原版才能深切领会作者的本意,无奈英文欠佳,所以连译本都懒得读了。其实类似这种把无知当个性的行为只会让自己的视野越发狭隘,所以当我真正用心看完一套完整的《基督山伯爵》、《看不见的城市》和《红字》时,才发现经典是不会因为文字的不同而失去光芒,而英文不好只会让我错过更多精彩。一瞬之间,我的思维似乎又打开了新的窗户。 为什么要读书?或许是为了挖掘偏见之外的趣味,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 工作以后,看书越来越少,存书却越来越多。看着互联网浪潮一天天席卷全球,在这个网络与手机齐飞的时代,能够抽出一整块时间来好好看书成了很多人的奢望。于是,很多便捷式、快餐式的读物充斥着各个平台,让人难以取舍,难以抉择。 曾经在给孩子们讲《逍遥游》时萌生了再看一遍《庄子》的想法,然而刚下定决心就后悔了,哪里有时间啊?于是,我去网上下载了庄子相关的纪录片,试图以这样的方式重温经典,然而刚看完一集就变得义愤填膺。视频里那种哗众取宠的解读固然有其市场,但这并不是我所认同的,没办法,又只好拼命挤时间翻出那薄薄的线装本,悠悠念道:“北冥有鱼……”看书,还是直面最初的作者更好。 新媒体的变化也促使大众阅读方式的转变,大量电子书的出现就是明证。每天,公车上、地铁里、马路旁,你总能看到人们拿着手机、ipad、Kindle细细端详。不过,这些被称为“低头族”的人儿或许正在翻看着他们心中心仪已久的书籍并被为之感动。所以,当有人在担心新的时代会冲击人们的阅读兴趣时,真正阅读的人根本不会在乎这个。过分强调读书的形式而不用心去关注内容的人,充其量算个扫描仪。 为什么要读书?在这个高效且飞速的时代,是为了拨开迷雾,找到真实。 三 新的时代,让我对读书越来越敬畏,也越来越重视别人推荐给我的每一本书。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书是看不完的,但我依然担心自己的傲慢、偏见会让我与好书绝缘。一本好书就像是伯乐,不是谁都能遇上,但只要遇上,总会让你的生命发光。 比如,遇到最近的一个“伯乐”就完全出自巧合。3月,春意正浓,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满脸神秘地说:“这本书绝对会让你脑洞大开。”带着对他的些许怀疑,终于,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我翻开了那本光听书名就很特别的作品——《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刚看到扉页,就发现这是一个关于研究精神病人的书,稍显诧异。然而待我真正走进这一个个生命体,去细细品读他们的故事,才发现确实能在书中收获不一样的东西,才明白作者高铭确实谨守内心的底线与良知。同时,也正如那少年预想的那样,让我脑洞大开。 那些作者笔下的“非正常人群”,看起来疯疯癫癫,然而却在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甚至难以被批驳的见解,这让作者惊诧不已,也让手捧书卷的我大开眼界。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能说清楚,我们也无法用自己的世界观去限制别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作者一路写,一路反思,我一路看,一路震撼。庆幸的是,到最后,当我掩卷长思,心变得和作者一样沉静。 回想起那个把周围人都看成是动物的女孩,那模仿释迦牟尼长期打坐的男子,那穿越时空却永远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孤独行者,我感到无尽的生命体拥有无限的可能,而每个生命都应当被给予应有的尊重。 我为什么要读书?,它能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能让我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更温和一点。 这两天,在观音桥商圈发现了一个叫“方所”的书吧,我刚一踱进去就发现那大大小小书架旁,或长或短的阶梯上,满满的全是人。书吧里出奇安静,手机自动静音,偶尔的翻书声也给这份宁静带来少有的诗意。捡一本毛姆的《刀锋》,漫步在这静谧的空间,我仿佛回到多年前坐在新华书店地板上日子,又仿佛看到了终日泡在图书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画面。 在这里,读书无异于一种修行。 一路阅读,一路感悟。把这世界看清,然后走进自己的内心,这是我能想到读书的意义里,最好的答案! 就像登山运动员说的那样,“我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为什么读书?因为书,就在那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