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陋室铭教案 |
范文 | 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陋室铭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背诵文章。 2、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疏通文意。 3、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词汇,把握文章的主旨,欣赏骈句的句式特点。 【学习难点】 2、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活动一】读写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xxxxx惟吾德馨xx苔痕xxx 谈笑有鸿儒xxx案牍之劳形xxx诸葛庐xx 2、参照注释,解释字词。 有仙则名xxx有龙则灵xxx斯是陋室xxx惟吾德馨xxx往来无白丁xxx无丝竹之乱耳xxxxxx无案牍之劳形xxxxxx何陋之有xxx 谈笑有鸿儒xxxx 3、重点句式何陋之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xx,有xx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xx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中文体。这种文体xx、xxx、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 4、预习心得交流 二、合作学习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 步骤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气。 步骤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出问题。全班齐读。 步骤3、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式的特点。这种句式叫骈句。 【活动二】整体感知 步骤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翻译文章。 注意重点句式、词汇。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句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 步骤2、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陋室的哪几方面? 【活动三】精读突破 步骤1、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山和水? 步骤2、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骤3、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骤4、文章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骤5、作者借陋室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这种写法叫作? xxxxxxxxxxxxxxxxxxxxx 【课堂小结】我学习,我总结。 重点文言词汇、文章的写法、骈句。 【巩固提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xx。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xxxxxx,xxxxx。 文章的主旨句是:xxxxx,xxxxxxx。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1)学,不营(2)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3),意怡如(4)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5)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6) 注释:(1)耽:非常爱好。(2)谋求(3)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4)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5)哂笑:讥笑(6)通儒;指贯穿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其妻患之xxxx2、常丐食诵诗xxxxx 翻译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xxxxxxxxxx 2、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陋室铭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 篇3课 标 要 求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 法 点 悟]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 体 感 知]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 难 解 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质疑:文中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耐人寻味。既然山之 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质疑:《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请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 言 揣 摩]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怎样理解丝竹乱耳?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心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借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嘈杂的。 [研 究 课 题] 1、相关链接: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同时,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贬,有很多唱和的诗篇。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觉得你的家很温暖,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如果你喜欢做画,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碧丹”。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首先应把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其次要反复朗读、背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最后还应掌握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 , 代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本文作者和 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 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二、 字音字义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牍( ) 蜀( ) 苔( ) 调( )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案牍之劳形: 三、语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翻译: 四、朗读背诵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答: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 答: 3.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4.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问题探究 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德馨”的: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六、欣赏评价 1. 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赏析。 [提示:(1)从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从陋室主人的情趣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从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和引证,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可见“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七、拓展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 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2、 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 3、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甲: 乙: 4 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5 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陋室铭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规范翻译。 2、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学习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类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的誓词:“学习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等。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铭”的文体特点: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三、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学生自读后屏幕出示朗读节奏,齐读。 四、课文字词: 德馨( )苔痕( )鸿儒( ) 案牍( )西蜀(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翻译课文。 六、质疑探究: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点?(分别用四字概括)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博学高雅 日常生活:闲适恬静 3、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七、写作手法: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2、《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八、仿写: 多媒体出示《交友铭》和《教室铭》 学生仿写小组推举代表展示。 陋室铭教案 篇5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评价。 教学重点 1、 了解与认识作者情操 2、 文言词语的积累 3、 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与教室或自己的书房、卧室日日相处,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起。 二、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与自己的前后桌同学讨论。 四、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辅之以朗读、诵读。 1、 在读完以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学生在这里可能有三种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则以下设计2、3暂时不讲,如答“不陋”与“陋而不陋”可顺次展开。 2、 为什么(陋而)不陋?这里哪两个字是最为关键的? 3、 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如果学生一下不易答出,可提出以下问题作为提示:与他交往的人多吗?都是哪些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这里顺便交代,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诗文传世,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为何又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见,室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7、 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评、讨论文章写作目的。 1、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和县的经历。 2、 回忆刘禹锡的其他诗文,并回忆、品评其中思想 。 3、 读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义。 4、 小结。 六、再次诵读全文,赏析.写作特点 结合注释一中对铭的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文中押韵、对偶、比兴等方法。 课堂讨论与练习 1、 如今物质生活高度丰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则广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礼不在多,贴心才行;中脉蜂灵,正在流行。”请品析此广告,并仿写一则。 小结 板书设计 景 环境清幽 陋 友 交往不俗 不陋 趣 情趣高雅 陋室铭教案 篇6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教案 篇7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本次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多次诵读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诵读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 (二)提问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 (三)练习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主要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的确立及依据 (一)导入新课采取情境导入法,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家进行比较说说对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主人怎样认为呢?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基本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背诵,随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学生翻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指导。 (六)思考阅读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围绕中心设置三个问题,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 (七)反馈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本组练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八)小结全文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九)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和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这样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获得了及时反馈。 五、板书设计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高洁傲岸的节操 陋室不陋托物言志 诸葛亮 自比何陋之有?安贫乐道的情趣 子云亭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陋室铭教案 篇8一、文学常识 1.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理解性默写 1.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 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 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 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 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简答题 1. 概括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 将本文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4.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5. 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 6.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7.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可取: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不可取: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8. 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本文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陋室铭教案 篇9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 :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调素琴(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 、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