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工具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1、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一点、两角、三线.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 (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上)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做相同功所用时间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再全面解析物理量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等,通过估测学生上楼时的功率学以致用。功率是初中物理量力学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电功率的基础,并且是生活中机械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和技能: 1、 理解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估测人做功的功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归纳认知功率,提高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 2、经历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知功率,估测功率的大小。 教学难点:功率物理意义的认知理解。 教具:每组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一个、米尺一根、机械停表一块。 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漫画:小华和小明同时从一楼到三楼。 讨论:对他们的做功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学:功率。 自学提示: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 认知:一些功率值。 3、 活动:估测人将物体从地面提升到桌面的功率。 讨论: (1)实验原理。 (2)猜测:怎么能使功率更大一些? (3)测量工具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四、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1、设计方案:估测人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 2、收集家中用电器及其他机器的功率,并对它们进行排序。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3摘要: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教育改革已经紧锣密鼓,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随着其教育的思想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素质为纲,作为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的物理教育,应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 一。在物理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素养,知识经济的时代,物理也将更广泛更普遍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越来越表现得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社会的发展水平休戚相关,因此,人们不能不对教育有新的思考。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设计,因为“设计”是回应理念、凝聚智慧、纵横信息的创造性活动,教学在前进,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去攀升新的高度。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 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树立观点。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当前学生能力的发展缺少应有的知识储备,而国家课程的一统性在这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为解决国家课程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完善的课程设计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教学设计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指的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预先决策和超前把握。 1.教学设计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从它的形成过程讲,可分为两个阶段。 1.1思路设计。所谓思路设计是指教师根椐教学的一般认知规律和课程 基本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思路的前提下,编制出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例如,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引入课题、激发动机→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思维加工、得出概念→剖析概念、加深理解→巩固运用、强化记忆”。教学思路的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初步定向,此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只是原则的、笼统的、概括的,其包含的素材还相当贫乏,缺乏具体,需要进一步的设计,才能明确、丰富和充实。 1.2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是指教学各阶段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业方式的确定,即师生双方在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怎样做,任何教学思路的展开都必须通过活动来实践。如果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体现的是教学设计的共性,那么,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同一种教学思路可以由不同的活动方式展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课题的教学可以用“教师讲”的活动方式展开,也可以用“教师指导”的活动方式展开。就前者来说,其活动过程简单易控,只要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特出、难点突破,学生接受讲解的结论也不困难,可要让学生信服这些结论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许多观念与物理学的结论往往是相勃的。 2.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2.1 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乐学 。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问题的解决。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较复杂些,因此需要有意识的寻找按照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的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出试题法就是让学生编写物理试题,来掌握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老师事先定好格式和内容,并提出试题质量要求,要求有答案和评分标准。学生出的试卷先交老师审阅,然后互相交换做试卷,谁出的试卷谁批改,由于在自考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掌握考与评的主动权,因此思维十分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自然形成了。 通过出试卷,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通过评选优秀试卷,给出题人以极大的荣誉和鼓励,也给其他同学很大的启发,促进了学生们去寻找按照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的习题,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了自学能力,又实现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的自然转变。 2.2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3.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是注重学生的经历与操作,引导学校积极参与试验过程,关注学生试验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等应该是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摸索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内容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老师上课的思路和过程,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规划。教学设计最总还是靠老师在课堂的导演下完成的,是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一堂好课就像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感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境,让人有雨后晴天的清爽。 教学设计是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是老师的创造性活动的设计,即依赖于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我们可根据教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让老师有发挥的空间,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用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课堂,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物理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与备课是有明显区别的,备课主要是基于教师的经验,侧重于计划自己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而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设计的核心为“教学目标分析”(问题提出的依据)设计、“问题情景”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支持教学活动展开的教学资源”设计和“工具”设计。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总之,要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和创新,从而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就能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又开始了,本人坚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指导思想领导下,在认真总结自己上学期工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本学期教学,主要是以复习为主,系统地复习八年级、九年级的物理知识,形成能力为中考练兵。 二、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课标,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 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 三、教学进度 时 间 内 容 第一周 组织入学制定学习计划、总结上学期的不足。 第二周 新课教学17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周 复习声现象 复习物态变化 第四周 复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 第五周 模拟测试 (一)、小综合复习 第六周 复习电流和电路、电压、电压 第七周 复习欧姆定律 第八周 复习电功率 第九周 复习电与磁、信息的传递 第十周 复习多彩的物质世界、运动和力 第十一周 复习力和机械、功和机械能 第十二周 复习压强和浮力 第十三周 热和能 第十四周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周 模拟测试 (二)、小综合复习 第十六周 综合复习声、光、热学 第十七周 综合复习力学 第十八周 综合复习电学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模拟测试 (三) 、考前学生动员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我院将"大学物理"列为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统设公共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即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课教学,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对物理学 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根据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并参照近年来国际上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保持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系统,完整;在讲授经典物理学的有关概念,规律时尽早介绍相应的近代物理学的观点;注意增强对当代发展较活跃的物理学领域的成果和进展的介绍。 2。以中学物理为起点,注意知识衔接,避免简单重复。 3。本课程应安排在高等数学讲授完微商和不定积分的有关内容之后开始。应注意训练学生使用已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来表达物理规律,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应适当。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以下三级: 1。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属较高要求): 规定为深入理解或熟练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及其依据的现象,实验,能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熟练地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包括某些带有综合性的问题。 2。理解,掌握(属一般要求): 规定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依据这些概念和规律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能应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能正确地调整和操作有关的常用物理实验仪器,能应用处理实验数据的有关方法。 3。了解(属较低要求): 规定为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后知道其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能识别其主要特征,方法和结论。对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标明的有关概念的定义能够识记。 三、学时与作业 本课程共需64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第八章静电场 26学时 第九章磁场 20学时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学时 总复习 8学时 四、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理论核心部分 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 绪论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 周围世界中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物理现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对提高科学素养和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八章静电场 8。1电场 库仑定律 电荷守恒定率 8。2电场强度及电场强度的计算 8。3E的通量 8。4高斯定理及应用 8。5静电场力做的功电势能 8。6电势与电势差 8。7电势的叠加原理及电势的计算 8。8电势梯度 8。9静电场中的导体 8。10电容 电容器 1。深入理解静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2。理解电场力的功。理解电势能的概念。深入理解静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及静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概念。掌握简单情况下根据电场强度分布,用线积分计算电势差和电势分布的方法。 3。理解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掌握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应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 4。理解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理解电容的概念。掌握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真空中的电场能量密度公式。 第九章磁场 9。1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9。2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 9。3安培环路定理 9。4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9。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其应用 9。6安培定律 9。7载流平面线圈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矩 9。8磁力的功 1。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 2。理解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3。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应用该定律求解通电长直导线周围和通电圆线圈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4。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洛伦兹公式。掌握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均匀磁场时作圆周运动的特点。了解霍耳效应的原理。掌握安培公式及计算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和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矩的方法。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1电磁感应定律 10。2感应电动势 10。3自感和互感 10。4磁场能量 10。5位移电流 10。6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深入理解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 2。理解电动势,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 3。了解互感,自感和涡电流的概念。 4。了解磁能密度公式。 5。了解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假设。 6。了解电磁场的概念。 7。了解真空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大学物理专题讲座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物理学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在当代获得重大发展的物理学的主要领域有所了解,对其中的重大成就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有所了解。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定性介绍的内容为主,不强调教学推导。讲授中应将相应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和各种科技文献以及物理学史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物理专题讲座包含的内容非常生动和丰富。因此,各教学班应认真组织学生收看电视课。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6【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 2. 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 【学习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预习检测】 1. 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 。 2.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 。 3.铁水和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 。 4.改变内能的途径是: 和 。 5.冬天搓手会让手暖和,是通过 改变的内能;冬天嘴对手哈气取暖是通过 改变内能的。 6.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 20xx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___能. 7.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8.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阅读课文7页内能,回答下列问题: 1)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__,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 2)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有作用力具有______,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有______,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内能。 3) 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动能越_____,内能越________。 4) 物体的温度低时,分子的热运动______(停止吗?),所以一切物体________。 讨论: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 学生活动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使一块冰熔化?怎样使一根铁丝的内能增大? 小结:⑴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____和_____,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做功的实质_________。 ⑵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低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差) 2、演示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 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 原因: , 说明: 。 3、实验:在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原因 , 说明 。 小结:⑶ 对物体做功,内能 ,温度 ,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物体对外,内能 ,温度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 学生活动三:群策群力 1、1分钟竞赛:举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2、讨论达成共识: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温度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⑵物体温度不变,其内能(可能、不可能)改变? 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⑴物体内能的变化(一定、不一定)伴随着吸收或放出热量? 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物体温度的变化? ★ 学生活动四:学生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 1)什么是温室效应? 2)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7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的 1.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布朗运动形成的原因。 教具 两人一台显微镜(设备不够的学校至少应有一台给学生轮流观察),红墨水、黑墨汁各一瓶。两只烧杯分别装入冷、热水,滴管一支,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一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分别将红墨水用滴管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各一滴。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应答:看到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追问:两杯水中扩散快慢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应答:扩散快慢即分子运动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二、新课教学 现在研究一个更明显的证明分子在做不停地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1 介绍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植物花粉颗粒,发现这些小颗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 2.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 (1)先调好显微镜。 (2)在载玻片上先放上一大滴水,后在水上滴一小滴稀释的墨汁,盖上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一般回答是小黑颗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追问:还看到些什么现象? 应答:有的颗粒运动得快些,有的慢些,或颗粒越小的运动越明显。 (对于这一追问,常常有许多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可借机教育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用滴管滴人玻璃片上一滴热水后,再继续观察布朗运动与前次看到的有何不同? 应看到较前次的布朗运动加快。 3.带领学生看课本64页图11-4,说明图上记录了三个小颗粒,每隔30s记录到微粒的位置后用直线连接起来的,虽不是小微粒的径迹但也可以看出小颗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 4.布朗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用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边演示边说明。 由于大量水分子(比小颗粒小得多)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和小颗粒相撞。每个水分子和小颗粒碰撞都使小颗粒受到冲力。每一瞬间各个方向都有大量分子碰撞小颗粒,哪个方向冲力大些,小颗粒就向哪个方向运动。下一瞬间另一方面冲力大了,小颗粒就向另一方向运动,结果使小颗粒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这样便形成了布朗运动。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9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 用点。 教学难点:(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习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 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 课本56页问题与练习2、3、4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