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
范文 |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大全 上学期间,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篇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篇2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篇3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篇4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篇5一、东亚: 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二、东南亚: 23汉26’N-10汉S,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南亚: 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四、中亚: 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五、西亚和北非: 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30汉N-30篠,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七、西欧: 40汉N-70汉N,10汉W-20汉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2、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九、北美: 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 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十一、大洋洲: 20汉N-40汉S,100汉E-140汉W; 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范围包括“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四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极: 地处世界最南端,纬度,跨经度最广;范围几乎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十三、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和北美的陆地和岛屿;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篇6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篇7(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篇8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 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 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 七纵 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 (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 (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3)完善交通铁路网 3、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 (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 (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 (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篇9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 ①小农经营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土壤:土壤肥沃 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②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 ④机械化水平高 ⑤科技水平高 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 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④改善交通条件 5、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