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
范文 |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 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 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6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