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为什么需要产生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百分数数感的培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百分数 1、出示袁隆平相片,让同学猜他是谁。猜一猜,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出示资料同学们看来行行出状元,在农业上作研究也能做出伟大的成就来,你们要努力长大后成为有用人才,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现在袁爷爷有一道题想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发芽情况最好?与同学进行交流。小组合作并列式解答要过程。汇报用除法求出发芽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几分之几。得出三个分数,那如何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得出三个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读出来,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从而得出,三号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2、问:你发现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了吗?下面老师又带来一组信息,世界杯比赛如果你是巴西队教练你该派哪位队员罚点球? 说一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①学生独立思考,选出一名队员。 ②与同学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③教师点名提问,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队员 罚点球次数 罚中次数 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次数的几分之几 七号 20 18 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次数的 18/20 三号 10 7 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次数的 7/10 五号 25 21 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次数的 21/25 因为:18/20= 90/100 7/10=14/100 21/25=84/100 90/100>84/100>14/100 从而得出派7号队员去罚点球比较合适。 3、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通过以上练习,你有什么体会?把你的体会说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很容易比较大小。)而像92/100、90/100、86/100 像这种分数我们也可以写成92% 90% 86%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数——百分数。 4、介绍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你觉得他写得对么?写得好么?他是怎么写得?%是什么?(教师亲自示范写%)。你觉得写百分号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 你会读这个数么?读作什么?读作“百分之几”而不是“一百分之几”。 5、过渡:你能说说黑板上百分数是什么意思么? 二、 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请同学们随意的写出几个百分数。 观察学生写的百分数,出示几个让学生明白,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实物展示过程: a.上面的百分数有没有错误的?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么?100%就是多少?该怎么读? b.找出一个比一大的百分数,这个数和100%相比更大了吧?可以这样写么? (把比较的标准量平均分成了一百份,与它相比较的量可能是这样的一份,两百份,0.5份,或是其他的数。) 2、看书,学习书上的概念和知识。刚才同学们写出了很多百分数,其实我们的数学书上有一些关于百分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生汇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又叫百分比。 师:那你觉得百分数是个怎样的比呢?这个比有个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百分比的后项始终都是100。 那你又能举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百分率么? 百分数意义调查研究表 摘录 这个百分数是( )和( )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 )是( )的( )。 三、学生交流,正确构建百分数的意义 生交流、展示 师:欣赏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你知道百分数表示什么了吗? 板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这句话中有几个数?(两个)对,其实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倍数关系。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齐读概念) 四、基本练习,全面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师:认识了百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这样几道题如何解决。 1、 练一练: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1”,图中涂色的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各占“1”的百分之几? 2、试一试:根据下面每个百分数的意义填空。 ①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 )︰100。(沟通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比的关系) ②六年级一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沟通百分数与百分率的关系) ( )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通过这句话你还想到了什么百分数由此及彼) ③一本书已看了40%(开放性) ( )是( )的( )%。(还可以怎么填?) 3、练习 1)读百分数,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写百分数集体订正。 3)下面做一个小游戏猜成语的意思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4)小比赛,在20秒内页10个百分数,时间到时把完成情况用百分数说出来。 五、找异同,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动画演示:认识了百分数的意义,欢欢和迎迎两个同学发生了争论。 1米长的绳子,用去了 ,还剩下39%米。(一个说对,一个说错) 师:你赞成谁的意见?为什么? 讨论得出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分数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六、提高练习,充分体验百分数的意义 1.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8% 45% 98% 99% 100% 55% 2% ①小明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牙病治愈率达到( )。 ②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200件,经过检验,有198件合格,合格率是( )。 ③某车间经过技术改良,现在每月的产量是原来的( )。 (问:为什么选择108%?其它百分数合适吗?) ④一本书已经看了( ),还剩下全书的( )。 ⑤我国神舟飞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发射全部成功,发射成功率是( )。 2. 甲:我们学校的女生人数占49%;乙:我们学校的女生人数也占49%。这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3、下面做一个小游戏“石头、剪子、布”听清要求再汇报。 小结: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高兴吗?这节课你一定与老师一起兴奋过、紧张国、还有一些遗憾,你能用百分数告诉大家你这三种情绪所占的百分比吗?愉快( )%、紧张( )%、遗憾( )%,百分数无处不在,他就在我们身边,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我们共勉:天才=1%灵感+99%汗水。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口算。 35×2 43×8 92×4 125×8 42×5 82×6 73×8 62×7 25×8 50×2 (1) 学生口算。 (2) 观察计算过程,说说哪几个算式的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并分析两因数数字的特点。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 25×( )=( ) 125×( )=( ) 45×( )=( ) 35×( )=( ) 55×( )=( ) 75×( )=( ) (1) 学生自由说。 (2) 讨论哪种填法算起来最简便,最合理? 3.看横式,直接说出得数。 35×2×7 25×4×7 125×8×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9 求125与56相乘的.积。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反馈。 4.试一试。 25×24 45×18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把不同方法板演出来。 (2) 引导学生讨论。 (3) 方法。 一想,二分,三算。 三、巩固练习。 1.把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 15×12 25×32 125×48 15×2×( ) 25×4×( ) 125×8×( ) 引导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6 25×16 125×16 35×12 25×28 25×18 125×48 125×72 3.课本中练习。 四、课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3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借助“排第几?”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 2、会写6~10各数,掌握6~10的数的组成。 3、渗透简单的找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写6~10各数, 教学难点:掌握6~10的数的组成,渗透简单的找规律。 教学准备:“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那我们一起去操场看看吧! 二、新授 出示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创设问题情境 1、瞧,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操场上有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有看游戏的,还有跑步的。 我知道了跑步的有4人……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发言。 扎辫子的女生排第几? 你知道他们各排第几?…… 3、数字1、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第1、第2、第3……第10。 继续提问。 生提问:运动衣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数怎么写呢?在田字格中该怎样写呢?谁能教教大家? 6像……,7像……,8像……,9像……,10像…… 三、巩固练习 1、写6~10的数字。 2、完成自主练习。 第3题是小鸟回家,重点让学生比较两个4所表示的意义,体会同一个4,既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个。 第4题是饭前准备筷子,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渗透按群计数。 3、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几个,什么时候用到第几个? 四、: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把你的问题暂时放进问题口袋里,留着以后慢慢解决。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 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 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 你说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提一个减法问题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6=8(个) 还能够提出不一样的减法问题吗?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7=7(个) 观察图,理解图意 蜗牛在跳伞 (1)背红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黄色的多几个? 14-6 纸上计算 14-6=8 (2)背蓝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红色的少几个? 14-7 14-7=7 引起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出示11页例题 提问: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 怎么列式? 11-5=?如何计算 用小棒演示 11-5=6(个) 十几减5会做了,那十几减4,3,2呢? 11-2= 12-3= 13-4=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 使同学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战略。 3. 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研讨: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 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同学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身的手掌面。(同学摸自身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外表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研讨: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身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和观察黑板的外表等等,用同学自身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同学的生活经验,让同学充沛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同学沉溺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和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外表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2. 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 〔研讨:摸身边物体的外表,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外表,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同学对“物体的外表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和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和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 三、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 涂一涂。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外表,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竞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同学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竞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研讨: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同学形成认知抵触,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外表,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竞赛”,同学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同学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2. 练一练。 (1)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师:这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地图。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 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学校平面图。 师:咱们再来看一幅学校平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研讨:相差悬殊的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凭观察就能做出判断。对于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图形,要比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同学意见不一) 师:咱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方法? 同学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资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资料,想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同学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研讨: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当老师出示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时,引起了同学的争论。这个时候的同学,是带着问题在考虑,战略的探求已经从“外压”转化为求知的“内需”。〕 四、 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方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同学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同学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同学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2. 出示下图: 师: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局部没有铺,假如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干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同学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 + 18 = 34(块)。 3. 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师: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研讨:比较面积大小,可以通过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对于面积相差不多的两个图形,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叠合法、数方格的方法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归结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以“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同学体会这种方法。随后的练习,因为图中没有现成的格子,所以同学既可以对比旁边的方砖,去数空缺处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画格子然后数。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就为下一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了必要的铺垫。〕 总评 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同学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同学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在教学中,同学很容易把面积和周长混同。关于面积计量,同学先要根据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法(即数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导出几个面积公式,从面积的直接计量过渡到间接计量。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为了防止“面积”和“周长”混同,往往用对比题组对同学进行训练。 第三,注重掌握探索时机,对同学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者为同学提供积极考虑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时地引导同学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战略。公开课教案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8设计意图: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节课是对课本54—55页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味、教学过程活动化、探究时空开放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2、智能目标:提高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评与小组评,培养反思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展示和调查等活动,感受成功,体验统计的意义,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难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这两天的天气如何?你们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甚至是后面几天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天气情况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看这些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天气情况?(晴天、多云、下雨) 气象小组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制作出每个月份天气的情况统计表。 出示课题:天气统计 二、探究 1、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看,这是上海20xx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表,你们能从这张表中知道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生可能知道天气情况三种标记,知道5月份晴天有……、多云天有……、雨天有……) 你怎么知道的?(分类数出来的) 同桌一起数一数,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内。 师:从表中一眼看出了什么? 2、统计并画统计图。 要一眼看出哪种天气情况多,我们曾经什么办法?(涂格子) 咱们用这个方法也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在统计图上画一画。 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自由发表) 同桌能互相评价一下吗?(同桌互相评价) 从图中你一眼看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 3、欣赏比较。 各位小朋友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你认为哪种形式更一目了然地反映6月份的天气情况?(学生观察比较,发表意见) 三、加固+拓宽 1、统计同学们爱吃的冰激凌 那么根据这统计图,你能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先在组内准备一下提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准备) 可以交流了吗?(学生互问互答) 2、统计图形。 小朋友很了不起,根据信息提了那么多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乱散的图形,你能从不同的方面来统计一下这些图形,并制作一张统计图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大组反馈) 3、 调查统计。 各位小小统计员真不错,谢谢你们的整理与统计,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卡通粘纸! (学生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喜欢卡通粘纸图。) 各种卡通粘纸奖励掉多少个呢?你们想不想对粘纸作调查统计?那怎么调查统计呢?(学生小组讨论、出谋划策,调查交流)(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或建议吗? 四、总结延伸 各位小小统计员,今天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评、互评)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言) 小学数学教案 篇9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创设了跳高和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习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并借助一些图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直尺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初步感知了小数有大有小,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生活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 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见)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 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 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 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 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学习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 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 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