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兰亭集序》教案 |
范文 |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案 篇1一、教学目的 ㈠ 知识目标 1.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㈡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㈢ 德育目标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㈠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3.背诵全文。 ㈡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认识作者深沉感叹 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㈠ 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 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㈡ 朗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㈢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㈣ 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1)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xx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兰亭集序》教案 篇2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朗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相关资料 1。《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 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xx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4。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及前人评点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谭元春: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古诗归》) 钟惺: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古诗归》) 陈祚明: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诗源》) 牟愿相:王逸少传诗不多,其《兰亭》一篇,如苏仙高屋,翘视群儿小澥(《草堂杂论诗》 (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 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亭集序》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 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 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 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2、个别朗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答: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3、个别朗读第三段,分析内容: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 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4、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多媒体显示: 序: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要求学生寻找并读出。) 多媒体显示: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生所读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明确。) 多媒体显示: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显示: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多媒体显示: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王瑶 五、课内拓展延伸 1、课内尝试背诵第一段。 2、学生交流自己的人生态度。 3、集体诵读课文。 六、作业 背诵全文,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佳处。 《兰亭集序》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agrave;ijī)感慨系之(xigrave;)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慨叹向之所欲,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 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教案 篇6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