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都是动物→→→都有脊椎→→→都哺乳→→→都食肉→→→都有猫的形态→→→都是虎属→→→东北虎是虎的一种 4.小结: “双名法”分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按属和名来分类,先属最后名,有姓————属名,有名————名字,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我们称之为核心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评:利用魔术、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收集到空气后我们怎样研究它呢?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我们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让空气吹在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听听有什么声音???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大家感受了空气,说出了这么多对空气的感觉,真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你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并能研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你就可以成为一位魔术师了?? 【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鼻、嘴、皮肤……)进行观察,充分地感知空气,建立丰富的表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填写科学文件夹,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新的发现,培养创新精神】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评:运用“猜测-实验-思考-结论”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集、整理有关细菌和病毒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和病毒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每组4个)、报纸(每组2张)、资料(每人一份、书每组一本)。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填写问题卡。 教学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繁殖速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简述虎克故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玩出了名堂) 师:虎克的这种执着、创新、求实、求真的态度就是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他发现的“小居民”叫做细菌,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大小、形状、繁殖方式是怎样的?同学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病毒》。 二、阅读资料,认识细菌 1.检查资料,准备阅读。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作业,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同学们都搜集到了吗?今天的课堂就同学们展示的平台,请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资料放在一起。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获取关于细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从资料中找出有关“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生活”、“细菌的繁殖”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讲述要求。 (1)筛选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2)浏览快速的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3)勾画勾画出段落中与问题有关的中心词句;(4)解释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5)整理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进行分类记录在卡片上;(6)交流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比一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最多,最准确。 3.分组阅读,整理资料。 4.分析综合,形成知识。 (1)汇报交流,初步认识。 1)细菌的大小。 2)细菌的形态。 3)细菌的生活。 4)细菌的繁殖。 采用一名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学生补充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板书。 (2)播放课件,加深认识。 师:细菌到底有多小?细菌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模样?细菌如何生活?细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请带着问题观看课件。 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内容,加深对细菌的特点的认识。 1)细菌的大小——用头发丝与细菌进行比较。 2)细菌的形态——各种菌图及细菌的鞭毛。 3)细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细菌的繁殖——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并想象出细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识。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菌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具体说一说。 小结:通过大家汇报的这些信息,我们知道了细菌极其微小,有三种形态,这是细菌的外形特点;细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极快,这是细菌的生命特点。 三、分析比较,认识病毒 师:常常与细菌结伴的是病毒,它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呢?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看完以后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的区别。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四、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细菌与动植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和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也是生物界的成员,属于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件内容,说一说细菌病毒与人有怎样的关系。 1.细菌和病毒对人、动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课件,学生阅读课件内容,汇报。 2.细菌和病毒的益处。 师:其实,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 请同学们看图片(腐烂的苹果与动物的尸体),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病毒,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师:细菌能分解腐烂的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益处呢?请同学继续阅读。 播放课件,阅读细菌和病毒的益处,汇报。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一)布置作业一,丰富细菌和病毒知识。 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以及细菌病毒的危害和益处,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讲究个人卫生。 (二)布置作业二,设计“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1.搜集有关“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条件”。 2.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 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二)科学知识: 1.懂得预测的含义以及两种常见的预测情况; 2.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 3.懂得科学知识是我们做出科学预测的根据;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 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2、老师手中拿个鸡蛋,请你猜测一下如果现在把手松开,鸡蛋“命运”会怎样?(学生回答打碎)当你在猜测手中鸡蛋的“命运”时,你就在进行预测。在科学探究中,而预测就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预测”。 板书课题。2、预测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二、初步理解 科学预测 (一)出示实验科学预测 1、实验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 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 实验验证。 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2听故事 认识预测1、今天我们认识一位科学家她叫珍妮古道尔,她是位举世文明的动物行为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提问:珍妮是通过什么来预测黑猩猩下一步行动的? 小结: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二)粉笔落地实验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 动手验正 1、教师讲解:科学预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测因果,另一种是预测趋势。 观察下面的实验:在装水的烧杯里放5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如果放入10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再放入15克盐呢,情况又会怎样呢?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 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 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 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 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 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2、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自然害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你知道地球上发生了哪些难以预测的大灾害吗?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板书设计: 预 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1)谈话: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板书:向下) (4)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地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图。 (1)谈话:生长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如有学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画错,教师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将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让学生观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结:不管是平面上的物体,还是斜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图。 (1)谈话:地球表面的这些物体(房子、人、飞机、月球),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这些物体会往外掉吗?)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课堂总结 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