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范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 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 1、悭吝() 2、喋喋不休 3、尴尬()() 4、戛然而止 (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 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 (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 (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 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 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 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 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 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 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 3、归纳全文的主题: 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 四、质疑: 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 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五、积累感悟: 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 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 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的作业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2、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醒学生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啼(tí)啭(zhūàn) 2、引导谈话 3、启发学生思考: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组织交流答案(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组织学生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引导学生找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引导理解山雨的色彩美。 4、引导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引导背诵,积累语言 1、听教师导入语 2、齐读课题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4、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5、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6、勾画并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7、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听教师小结 8、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9、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10、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11、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1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13、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3一、教学要求 ㈠知识要求: ⒈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⒉用心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各地民居的特点。 ㈡能力要求: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独具特色的民居。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㈢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 ⒉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重点词句,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⒊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具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课文配乐朗诵的录音。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不但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说,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这些都是那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 2.(板书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居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子。 ㈡.学习《客家民居》 ⒈播放《客家民居》配乐朗诵的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⒉自读课文,了解并找出体现客家民居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⒊合作交流,感知表达特点 ⑴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生: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板书:客家民居民居奇葩) 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生:用料奇特,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生:造型奇特,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生:异常坚固,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 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 生: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 生: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生: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使文章真实可信。 ⑷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生:体现了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文化。 3.教师小结:圆形土楼真不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客家人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独特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勤奋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㈢拓展延伸 你想了解自己家乡民居的特点吗?那就赶快用你的慧眼去寻找吧! 第二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看这些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傣家竹楼)这节课我们再去傣家竹楼参观领略一番。 ㈡学习《傣家竹楼》 ⒈播放《傣家竹楼》配乐朗诵的录音。学生更读,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⒉默读课文,了解并找出体现傣家竹楼特点的中的词语和句子。 ⒊合作交流,感知表达特点。 ⑴思考:傣家竹楼给你的是什么感受? 生:傣家竹楼是緑色之家 (板书:傣家竹楼緑色之家) ⑵想一想,为什么称傣家竹楼是緑色之家? 生:傣家村寨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村边有防护林带,每家质量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是緑色家园, 生:去傣家做客,进门是一间宽大的堂屋,中间铺着一大块竹席,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 生:列数字,通过“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等,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傣家村寨的基本特点。 生: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使文章充实具体。 ⑷傣家竹楼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习俗? 生:体现了美观、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习俗。 ⒋教师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幸福的人。 ㈢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緑色之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4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事情经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分角色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3、品评是非,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沉浸文本,感悟体验,探讨如何正确处理父母和子女之间发生的矛盾。 教学过程与方法: 1、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流畅地朗读,走进文本,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设置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张扬,分组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表象,提高认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同学们,你有最要好的朋友吗?你们互赠过礼物吗?我们都明白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福,可是现实生活中偶尔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这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1、作者简介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2、基础知识 ★给加点字注音抹(mǒ)攥(zuan)逮(dai)怦怦(peng)撒谎(sā hung)严厉(yán lì)伤疤(shāng bā)仗义(zhàng yì)树杈(shù chà)脸颊(lin jiá)寒战(hán zhàn)犄角(jī jio)自作主张(zì zuò zh zhāng)不可抗拒(bù kě kàng jù) ★解释下列词语形影不离:像影子跟随身体,一刻也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极为密切。自作主张:做事不与别人商量,按自己的意见决定。仗义:讲义气,有为友谊而甘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气概。不可抗拒: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说一说:自由朗读课文,提问:大家预习了课文,刚才又自由朗读了一遍,那么,你知道本文涉及哪几个人物?确认,有妈妈、爸爸、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故事吗?(提示可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几方面说说。)示例: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爸爸妈妈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我伤心极了。 2、读一读:(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比较多,所以,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其中一些对话。哪些同学愿意试试?(分角色)请注意朗读要求。老师设计了两个场景:场景一、一家人争论是否要回羚羊木雕;场景二、我去万芳家要回木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好角色朗读,然后推荐小组表演分角色朗读。) 3、评一评:非常感谢这些同学为我们朗读。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来评一评这些同学的朗读。评议的标准是:是否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请你以凝练的语言就某个同学的朗读来评,他读得好,好在哪里,有欠缺,欠缺是什么。你能示范一下朗读这句吗? 三、作业布置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好? 2、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父母逼我取回来,我送了该不该取回来? 3、羚羊已送了万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样处理?(可以让父母认真阅读此文,并发表意见,把父母的意见记录下来。) 4、怎样才能避免这场不愉快的事发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展示个性。教师指导,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一、品一品 品读课文,分析性格,探究写法。探究问题: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他们的态度的?妈妈——重财轻义、严厉、固执、生硬;爸爸——冷酷、持重和妈妈一样重财轻义; 我——重情义却无奈;万芳——理解、善良,仗义;奶奶——理解孙女,明事理,但力量有限。写法: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和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借助议论性语句来表现人物内心 二、辩一辩 (品评是非,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辩题:“羚羊木雕是不是该要回来”?正方:羚羊木雕该要回来;反方:羚羊木雕不该要回来。 要求; 1、摘录课文中的信息佐证自己的观点。 2、认真倾听对方辩友的话,抓住其漏洞,给予有力回击。教师分好组,定下规则:(斟酌一下怎么分成正反两组,尽量让更多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规则:一辩为主辩,要阐述己方观点;二辩为自由辩手;三辩为结辩,进行总结陈述。) 分三个阶段; 1、立论阶段,阐述主要观点; 2、自由辩论阶段:双方相互提问。在一方发言和提问完毕时,请明确说出“完毕”两字,每方的自由辩论时间为5分钟,每个人发言不得超过1分钟。在对方发言结束,明确说出“完毕”两字后,直到本方回答并提问结束,也明确说出“完毕”两字前,都计算为本方所消耗的自由辩论时间。 3、总结陈述,每方不超过1分半钟)确定辩手——准备——辩论——小结。 三、探究 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不同时间的三件事情,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布局谋篇?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来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今天的事。作者在开头先写今天妈妈追问“那只羚羊哪去了”,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营造紧张的气氛,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穿插交代昨天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接着交代上星期发生的事情是我送万芳羚羊木雕的原因。文章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布局谋篇,既有悬念,情节又步步紧凑。 四、课文延续 (作业布置)分享你的经历,共享人间真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再回首你遇到过的类似的伤心事,你又想对爸爸妈妈说点什么呢?请以《爸爸、妈妈,我又想起了那一次》为题,进行课后练笔,写一篇短文,说说心理话。(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起因:送木雕(插叙)———— 经过:要收木雕———— 结果:收回木雕万芳:理解、善良、仗义 爸爸:持重、冷酷、重财轻义 妈妈:固执、生硬、严厉、重财轻义 我:珍惜友谊 奶奶:理解孙女,明事理,但力量有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5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文笔优美而昂扬,语言简洁而工整。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文章主旨,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理清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系;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准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构想: 学习这篇课文,要从作者对体育精神的赞颂着眼学习奥林匹克精神。在语言风格上与拓展阅读中的《手拉手》作比较阅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解体育精神。鼓励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配上音乐,读出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资料、顾拜旦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会马上就要在中国举行,你了解哪些关于奥运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奥林匹克运会给你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同学发言)谁又能非常准确而全面的说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呢? 那好,我们一起来学习奥林匹克之父、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写的《体育颂》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值得留心的字词。 1、易读错的字板书并注音: 欢娱塑造匀称协调诡计矫正畸形桂冠警惕较量堕落卑鄙逾越灰蒙蒙 2、根据语境理解词义: 容光焕发绞缢猝然晨曦 三、分析课文: 1、交流顾拜旦的资料。 2、体感知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 3、这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全篇由9个自然段构成,每段都由“啊,体育”开篇,使文章浑然一体,看似不可分割,可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下面同学们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并说说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1、2自然段)赞颂了体育的力与美。第二段:(3—6自然段)赞美体育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第三段:(7—9自然段)赞美了体育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业设计: 1、查找奥运精神和奥运宗旨的资料。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体育颂 顾拜旦 力与美精神促进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情颂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1、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讨论:文章的三个部分能否颠倒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三个部分能否颠倒顺序。不能。因为三个部分由表及里地弘扬了体育对人体的作用,即赋予人体以力量和美丽,使生命绽放光华。 三、阅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两者和谐统一”一句中“两者”指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力与美) 四、交流学生所查相关资料,深切感受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六、比较阅读《手拉手》。 1、看一看这首歌词颂扬了怎样的奥运精神。(友谊、团结、参与、公平竞争) 2、两篇文章的风格又有什么相同之处:(结构工整严谨;语言简洁而热情洋溢,读了让人振奋而昂扬) 七、总结:文章通过热情洋溢的文字,讴歌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使人们树立正义、勇敢、荣誉、快乐的精神观念。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办奥运手抄报。 板书设计: 体育颂 互相了解、团结、友谊、公平竞争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6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自主、合作的气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高超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歌曲渲染,启动情感。 1、课前出示课题和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詹天佑》,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按课文出现的顺序排序。屏幕显示“开凿隧道”,“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制服陡坡”,“全线竣工”。学生回答后,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制服陡坡。 (设计意图: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老师要以自己真诚的爱、真挚的情关注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 二、研读交流,体验情感。 1、学习“勘测线路”一节,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1)屏幕显示:自由读课文,同桌讨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初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请个别学生来回答,并板书:周密计算 (2)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让学生充分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评点: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当他们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时,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2、学习“开凿隧道”“制服陡坡”两节,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1)、屏幕显示:选读“开凿隧道”或“制服陡坡”其中一节,四人小组讨论:詹天佑是怎样开凿隧道或者设计线路的?请画出简单示意图并加以说明。 (2)、屏幕出现居庸关、八达岭的山势图,请选读“开凿隧道”一节的小组派代表拿示意图到讲台前去介绍詹天佑是怎样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屏幕随即展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方法和中部凿井法的动画,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高度智慧。 教师小结并板书:居庸关:(高)两端凿进法八达岭:(长)中部凿井法 (3)屏幕出现“人”字形线路,请选读“制服陡坡”一节的小组代表拿示意图到展示台前边展示边介绍。然后屏幕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情形的动画,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教师小结并板书:一推一拉 (4)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让学生再次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评点:学生与学生进行张扬个性的^对`话。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 三、回文朗读,强化情感。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充分体会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板书:杰出爱国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为了表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课文选取了下列一些具体的材料:他亲自深入实地,到野外;他采用和方法凿和的隧道,把工期缩短了一半;他设计,解决的问题。 3、学习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让学生有疑难就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四、延情课外,升华情感。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的三个困难,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詹天佑饱满的爱国热情、杰出的创造精神和才干鼓舞了我们。生活中有千千万万个像“詹天佑”这样,把祖国利益看作高于一切,不怕困难,维护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飞天英雄王利伟就是其中的一个。同学们,让我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奋勇拼搏,去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下面让我们用饱满的爱国热情高唱《国歌》吧。出示CAI10,屏幕播放雄壮的国歌,全体师生起立齐唱《国歌》。 2、屏幕出现“再见”,在《我爱你,中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7一、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三、教学思路及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以上从课程标准中囫囵吞枣地搬来的几句,权当本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首先,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去“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从以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体现。 一、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甚至于把文字改变成漫画等等方法自读自学。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短文、诗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关于“积累”的理念,在新近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在解答了学生的质疑问难之后,出示《父亲的爱》一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快速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布置自主性、开放性的作业:1.同学间互相推荐阅读反映亲情和人与人彼此关爱的文章或书籍。2.写一写你感受到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看到的。 总之,本课教学的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简述 一、读课题,引入新课。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短语的对比语气。 二、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情感思路。小组讨论或自己独立阅读思考,课文主角巴迪在这件事情中的情感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弄清了巴迪的情感变化,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或别的问题,师生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提出的问题。(此间老师注意把握重点与主次,起好激发和主导作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美丽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子的叶子.板:竹;花像桃花,板:桃) 2.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竹桃。桃竹。竹桃连理等) 3、这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夹) 4、想不想和这美丽的夹竹桃做零距离的接触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吧! 二、自读课文: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并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 三、检查自学 1、读准下列字音: 玉簪花 荇藻 参差不齐 鸡冠花 奉陪 榆叶 梅 江西 腊海棠 花团锦簇 菊花飞 蛾 乍起 2、交流: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3、生答后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4、指读,齐读。 5、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生边提问题师边板书:韧性?幻想?)你们刚才提的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先来见识一下夹竹桃的韧性。同时理解韧性这个词。 四、品读课文: (一)韧性 1、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自然段)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品出夹竹桃的韧性?(可以圈、划、批注)。 2、交流 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白花争艳,常年不败,坚持开放。) 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这句话里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边叙述边板书:无日不迎风吐艳)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土艳?(哦,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不管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环境,夹竹桃都始终如一,迎风吐艳。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读好它吗?(要读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坚强)各自练读,男女生分读。 师引导后齐读:春天到了,暖风习习,夹竹桃(迎风吐艳);夏天到了,赤日炎炎,大雨倾盆,夹竹桃(迎风吐艳);秋天到了,凄清寒冷,夹竹桃(迎风吐艳)。 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这句话里你又品出了什么? 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板:无不)无不奉陪呢?(板:奉陪)(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指读,齐读。 练习用无不和无不分别说个句子。 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在作者的心理又有什么新感受呢? 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能不用问号换种说法吗?哪种效果好?一起读。 3、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的确显得非常可贵。(板:可贵)文中哪一小节写了院子里的花?(生:第三小节)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第四自然段开头的词语然而,用然而过渡到夹竹桃,就说明第三自然段写了其他花。 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多少花,有没有写夹竹桃? (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课文重点写夹竹桃,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呢?是不是离题了?老师让你们看一看院子里的花。(课件展示十四种花)(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4、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反问句。 5、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节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节那样衬托描写。 6、对比读。老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我们一起来对比着读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好吗? 7、师领读:院子里的花虽然一年三季,万紫千红,却(只在一个季节开放)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五、总结,设置悬念: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见识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去掉第一个?)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夹竹桃月光下扑朔迷离的花影吧! 六、作业: 1、读一读:季羡林的《夹竹桃的传说》。 2、写一写: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具体。(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七、板书: 无日不迎风吐艳 韧性 可贵 无不奉陪 夹竹桃 幻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9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刘伯承、邓小平图片资料,提问:谁认识这两个人?能讲一讲你对他们的了解吗? 2、简介刘伯承、邓小平。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记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词语。 (1)指名读。 演示课件出示:敏捷、离弦之箭、精心部署、筹划、伪装 (2)小老师教授5个生字的音形义。 (3)查字典,交流词语的意思。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精心部署:特别用心安排或布置。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分段,集体订正。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刘邓率军准备渡河。 第二部分:(第6-10自然段)插叙刘邓部署的作战计划。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刘邓大军渡黄河的经过及影响。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讨论,班内汇报。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说说课文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插叙了刘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部署。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解了插叙的记叙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运用了这种记叙方法。回忆插叙在两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在刘邓大军渡黄河这件事中插叙一段呢? 刘邓大军能取得渡黄河的胜利关键是刘邓两位首长精心部署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术的奏效。插叙这段就是具体向我们讲述刘邓是怎么精心部署这个作战计划的,更能突出刘邓的决策英明。 二、品读课文,揣摩人物品格 学习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读好人物的语言。 2、品读句子,感受人物形象的高大。 (1)(邓小平)谈笑风生地对刘伯承说:“敌人怕我们渡黄河寂寞,特地给点亮了‘天灯’。等他们叫来轰炸机群,我们全军已渡河完毕了!” “天灯”是指敌人投下的照明弹。“谈笑风生”是形容谈得高兴而有风趣。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表达了革命者对敌人的蔑视及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2)“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推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说完,他俩相视而笑。 这句话说明刘伯承、邓小平对自己精心问罪的计划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学习第三部分: 1、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读?为什么? 2、毛遂自荐朗读,读后评议。 3、随录音磁带练读。 4、你学懂了什么?集体交流。 5、把第一段和第三段连起来读。了解这两段的关系。 学习第二部分: 1、刘邓大军渡黄河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2、课文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指什么? 3、自由读,找出最能突出刘邓决策英明的地方,小组交流。 三、回味全文,总结章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0[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学写毛笔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是应该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举例。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出示幻灯片:演讲一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再汇报。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读。 4、反馈。 (1)集体背。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说话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懂就叫转述。转述时一要注意把别人说的话听清楚,二要注意转述的内容完整性,三要注意说话人的原意,不要随意改动,关键性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四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2)教师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对老师读的这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只听不记。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在认真地听的同时记录要点。 可以提供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让学生速记要点,记录的内容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 (4)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教师提示人称的变换。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同评议。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否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两个方面去评议。 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 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4、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课件# 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⑴学习第一段。 我先用#课件# 导语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⑵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 所以我让学生继续自由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⑶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⑷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2教学目标: 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3、学习生字,掌握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 二、了解作者 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生于上海市区。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种过田,学过木匠、当过乡村邮递员。在插队期间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萌芽》杂志任编辑,后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三、再读课文 交流词语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四、开展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好旁注。 2、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3、汇报交流,点拨引导 重点讨论以下句子含义:(尊重学生多元感悟) 4、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5、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6、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7、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理解。) 五、讨论 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 六、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美。 本文语言亲切委婉(第二人称),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许多话语哲理性强,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2、积累有关AABB、AABC等形式的成语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3教与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2、学会通过文中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用科学的方法态度去评判人物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与学重难点: 1、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与学方法: 文章围绕“亲情”这一话题,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展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活。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父母重财轻义的不满,及对我的痛苦与无奈给予同情与关爱。因此,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在阅读中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地品味、感悟文章。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永远是朋友(演唱:杭天琪)》,导入新课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千斤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常留以心相许心灵相通让我们永远是朋友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学习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提示: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手册;1997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攥。zuàn树杈。chà怦怦。pēng逮。捕dài逮。着玩dǎi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3、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提示: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爸爸妈妈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我伤心极了。 羚羊木雕到底有多珍贵?他对这个家有什么纪念意义?为什么会让父母那么生气?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我的父亲曾经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亚非拉土地上,因此他获得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 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我把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我的父母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文中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对话) 2、课文的第17—22段。这几段跟标题羚羊木雕有关系吗?能不能把它们删去。为什么?或者把它们放在文章的开头会怎么样呢?同学们试着换着读读如何?(理解插叙的写作手法)(提示:这几段文字交代了我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万芳的原因,所以不能删去。如果把它们放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按时间的推移来写,这种顺序叫做顺叙。而文章这样处理,这几段文字放在中间,就是插叙。这使文章结构更紧凑,一开始母亲的问话就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温馨提示:在叙述主要事件的中间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情节叫插叙,插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事件。 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15段) 1、分角色朗读比赛在课前教师应让学生分好角色,写好各自朗读的话语学法指导:朗读要求: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感悟人物:在朗读中你读人物的对话,从中读出了(人物)是的人。示例:①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 ②爸爸是一个冷酷的人。(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 ③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④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 ⑤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 ⑥“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 三、课堂练习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15,26—篇末 2、在“我”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于谁?从哪看出?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朗诵: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孩子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十分严厉一动不动语气咄咄咄逼人语气声音有些发抖坚定哭着喊了起来五、教师总结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提示: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1、准备一场辩论会: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摆事实讲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准备表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张之路 羚羊木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4学习目标: 1、了解祖国各地的著名特产 2、学会介绍本地的一种特产,并能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3、学会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并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了解本地的特产,增强家乡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江南是我国的鱼米之乡,那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所以有许多文人都很喜爱那里,纷纷用诗歌描绘那的美景。我们曾学过《忆江南》,谁会背诵呢? 2、生:背诵诗歌二、学习《江南》和《江上渔者》 1、指名读诗歌《江南》 2、解释“汉乐府”的意思 3、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4、重点词“田田” 5、指导背诵 6、指名读《江上渔者》 7、结合插图,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8、重点词:“但” 9、指导背诵 10、讨论:从两首诗歌中,你了解江南有什么特产? 三、成立“特产探宝组” 1、导语:刚才我们从古诗中了解了古代江南一带的特产。江南指的是现在的长江以南的,包括江苏、浙江一带。时光隧道把我们带回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今我国的版图都有哪些省份? 2、观察地图,说说我们的省份和直辖市 3、老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我国共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我们的祖国可真大啊!同学们你的老家在哪啊?谁来指一指,给大家看看。 4、指出家乡所在的位置 5、你想知道我国哪些地方的特产呢?我们将成立“特产探宝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省份或者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最著名的农作物特产 6、学生自由组合,成立“特产探宝组”,发动学生共同研究全国各地的农作物特产 7、小组制定计划(研究对象,研究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小结) 第二课时 一、“特产探宝组”汇报会 1、请各小组的组长汇报资料 2、交流研究方法 3、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把这些水果和其最有名的产地连一起 2、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辣椒、枸杞、茶叶、香菇 3、自己归纳一下不同地区的同样物产 三、成立新的研究小组,研究我国的著名特产 1、对照书上“刺绣、铁画、湖笔……”的著名特产制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2、成立新的研究小组 3、制定研究对象,研究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小结 4、思考怎样把特产介绍清楚 第三课时 一、特产交流会 1、小组汇报 2、同学交流研究方法 3、谈谈收获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三、讨论:怎样把一种特产介绍清楚 1、指名发言 2、老师小结:特产的外观,制作过程或生长特点等等,最重要的是抓住特点进行介绍,介绍要有条理四、布置新的研究任务——了解厦门的一种特产 第四课时 一、“我的家乡美”厦门特产介绍会 1、小组交流 2、指名发言 3、交流收获 二、我们一起说一说 1、请介绍同一种特产的学生互相补充,介绍特产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请小组的同学回答 三、制作小册子 第五课时 一、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 1、齐读课文 2、思考:我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杨梅?我是怎么具体介绍杨梅的特点的? 3、指名发言 4、老师小结:介绍杨梅的生长特点,外形,味道 二、你学会了怎样介绍特产 1、仔细观察 2、抓住特点 3、具体介绍 三、观察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特产,收集相关资料,准备习作 第六课时 一、范文欣赏,积累优美词句 二、指导写作 三、学生习作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5时间: 目标: 知识:知道学生主动识字,认真写字应做到有一定的速度。 能力:继续训练学生识字和书写能力。 情感:积累与人格平等有关的名言警句。 重、难点:识字与抄写。 教法:练习法。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 流程: 一、练: 1.本单元你自己认识了哪些字?请选几个写在横线上。 (1)让学生回报自己主动认识的字,写在本子上。 (2)展示(事物投影) 2.“比一比,在组词” (1)先让学生自己比较组词。 (2)教师在提供一些相关练习,拓展训练。 3.“抄写下面一段话,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重现学生的书写过程,给足时间让学生抄写。 二、日积月累: 1.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再说说他们的意思。 2.请学生把这些语言材料整下来。 三、知识窗: 1.自由读一读这则知识短文,简单谈谈感想。 2.自由找一找相关的短文读一读,扩大知识面,丰富积累。 四、开心一刻: 1.课外搜集:查找有关的幽默故事。 2.交流回报:开一个故事会,向大家讲述自己搜集的故事。 Zho单元测试讲评 时间: 一、形近字组词 碾( )坎( )遥( )锐( ) 辗( )砍( )摇( )悦( ) 二、填字组词语: 铁( )无( )花天( )( )浴( )奋( ) 浪涛( )( )( )无( )惮咬( )切( ) 三、差字典填空: 1.“廉”共( )笔,部首是( ),第六笔是( )。 2.“吏”读( )声,是( ),部首是( ),共( )笔。 3.“瞬”是( )结构的字,部首是( ),组词( )。 四、造句: 尽管……但是…… 那么……那么…… 五、扩句: 1.会场想起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主席拿起茶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见试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