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一些语句。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来疏通人物对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先播放歌曲《历史地天空》) 一提起三国,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与其中的三个人物有关,他们是孙权、吕蒙、鲁肃。话说孙权手下有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为此很担心,有一天,孙权亲自来找吕蒙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好好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愤苦读,最终是才略大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权劝学。 二.孙权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1.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2.抽学生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几组对话。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有关孙权、鲁肃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三组人物对话。 三.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人物对话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并解释重要词语。 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神态。 文中人物形象。 1、学生讨论完毕后,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并归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语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补:补充省去的成分。 2、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神态。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仅能识才,更善于培养人才的明君。 吕蒙:性格直爽,机敏精干,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风的将才。 鲁肃: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长者。 ④.分角色朗读课 ⑤.简要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四、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 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 五、当你的一个同学因贪玩不肯好好学习,你试着劝说他勤学,你应该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劝学,如果把这些劝学的理由归结起来那就是学习很重要,其实读书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方仲永吗?因不学习从神通而蜕变为凡人,而吕蒙因学习成为一代名将。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六、赠言: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知识改变命运 七、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勤学、劝学方面的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3【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的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 三、品析课文 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求不高,可行)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 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行动)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小组及男女生分开等形式朗读后学生点评) 6、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2、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吕蒙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方仲永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3、请说说有关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二、展示与交流。 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5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题目见课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辨析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6)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 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7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我对此也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 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 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 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 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 文中的历史人物: 孙权,东吴国君,少年英主形象 吕蒙,权之大将 鲁肃,孙权的谋士,著名的大臣 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活动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况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诚。 2、再找出劝的结果: 蒙乃始就学。(吕蒙听劝求学的行动,表现他知过能改、坦诚豪爽的武将风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惊叹,表现他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的豪爽和儒雅的风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学而大有长进后的得意对答。) 总结:吕蒙由一员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学得卓有成效,以致连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 已,结友拜别。可见孙劝之善劝。全文围绕孙权劝学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性格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简练。写作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点学习、反复朗读上面七个句子之后,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 (地点)孙权的宫中 (人物)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 (地点)吕蒙军帐中 (人物)吕蒙与鲁肃 把故事分作两幕,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1、第一轮 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2、第二轮 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发现他们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 六、体验反思 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 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齐声诵读,试背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教学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当堂的即兴表演,对于上课思想集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记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语自如,效果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而对于文言句式就显得有些吃力。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习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一劝又劝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下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更孰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谓:对……说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辞:推托多务:事情多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不过涉猎:粗略地阅读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分别了。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出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第2课时 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叹学”,“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0【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 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 史. 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 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 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 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 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 学生读懂并记忆。 2. 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 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八)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 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1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位饱学之士。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人文要求:通过学习短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知识要求:理解短文内容,积累主要实词和虚词,把握人物形象。 3、能力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自制光盘(音乐、画面、提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读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片段,听着这雄浑而沉淀着历史沧桑的乐曲,看着这狼烟滚滚、旌旗猎猎的画面,我们就会想到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图片),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图片)的信赖,可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孙权屡次劝他多学知识,可他总是推三阻四,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用处。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孙权劝学》。 二、第一次尝试读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章篇幅短小,注释详尽。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结合注解,争取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2、指定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是否听清楚他们所读的字音、句读。) A、卿qing邪ye即更jingeng B、蒙/辞以军中多务。 C、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第二次尝试读文:理清故事情节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找出来,可以和同桌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互相讲讲这个事故。 1、字、词、句质疑并解答(或将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提出来引起重视)。 ①以:以……为借口 务:事物 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②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成语: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意思、用法) …… 2、理清课文中故事情节(故事情节质疑并解答)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B、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吗?(辞——→就) C、课文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议论) D、鲁肃与吕蒙的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3、学生齐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故事情节。 4、小结: 孙权这一次劝学让武将吕蒙真的开始就学,而且取得了很大进步,就连文韬武略的鲁肃都愿意和他结为好友。 四、第三次尝试读文:揣摩人物语言 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位人物?(3位)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那么,我们接下来仔细品读品读短文中非常重要的语言描写,我们从哪些方面揣摩语言呢?(①身份②心理状态③语气) 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表现出对话中的神态,看哪些小组做得最好? 2、播放音乐,创造情境,示范朗读 (小组比读,学生评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3、动画配音。(由学生选出朗读的最棒的同学组合朗读。)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领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苦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称赞) 吕蒙: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得意) 4、教师小结: 东吴的君主孙权非常爱惜人才,语重心长的劝说吕蒙要涉猎群书;武将吕蒙通过学习有了进步深感自豪,得意之情益于言表;忠厚的长者鲁肃看到吕蒙进步,由衷的称赞,并大为惊讶。 五、第四次尝试阅读:拓展语言训练 1、自编故事一则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建议,我们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在座的老师们,让这些老师再讲给和大家一样的青少年朋友们,好吗? 2、尝试总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孙权劝学》一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谁能谈谈学习的收获: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谈启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①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 (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3、写作训练 我们班上的刘明同学非常聪明,可是由于沉迷上网,厌倦读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老师觉得有很多话要对他说说,你们愿意劝劝刘明同学吗? 板书设计(略)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写一二百字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4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